農民增收問題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57:00

導語:農民增收問題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問題對策研究論文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即“三農問題”,是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之一,“三農”問題的實質,就是農民問題。在我們國家,弱勢的農民+弱質的農業=滯后的農村。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之后,如何扭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趨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牽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

1.改革開放后關于“三農”問題的6個“一號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并對當年和此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之后,連續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農村政策的。這五個“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文件”。1982年的一號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框框,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這個文件不但肯定了“雙包”(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制,而且說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文件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為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文件的中心內容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針對農業面臨的停滯、徘徊和放松傾向,文件強調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農民增收發出了“一號文件”,其中直接帶有資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當大的比例。這份被人們稱為“高含金量”的文件,將著力點放在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來農民收入最難提高的部分。這無疑是黨中央、國務院送給9億農民的一份溫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禮。

2、農民減收增負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國農民減收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農業經營結構不合理,導致農產品低水平、結構性過剩。二是鄉鎮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三是農村市場體系發育不足,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四是農業投入不足,投資環境惡劣。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占社會基建總投資的比重已由“六五”的5%、“七五”的3.3%,下降到1997年的1.6%。五是我國農業深受土地資源約束。具體表現是:戶籍制度阻礙了全社會勞動力向高效率的部門和地區流動及勞動力資源的整合;不合理的投融資體制,導致大量資金滯留城市,并不斷牽引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

農民負擔日益沉重的原因:一是縣鄉兩級政府以及集體經濟組織沒有明確自身的職責,財權和事權沒能有機協調,使得他們“辦了一些不該辦的事情,花了一些不該花的錢”,這些費用最終都基本上轉嫁到了農民的頭上。二是農村基層政權組織機構臃腫,冗員過多。這就是所謂農民“養了一些不該養的人”,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三是基層政權組織吃喝風嚴重,不規范行政,為了能填補經費缺口而“收了一些不該收的錢”。四是農民負擔征管不規范,征收的部門多、標準高、項目多;征收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如農業稅征收現金、農業特產稅按人或地畝平攤、屠宰稅按人頭征收、村提留鄉統籌層層加碼,強行代資代勞等)。這些原因可以歸結為我國農村管理體制不順。

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客觀反映,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要有新思路,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

3、中外農業發展啟示

中外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顯示,提高農民收入的基本途徑可以歸納為四條:發展農業、兼業化、減少農民和補貼農民。發展農業是最為原始的一條提高農民純收入的途徑,特別在非農產業不發達、農業供給不足等歷史條件下更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增收道路。但前面的數據已經表明,今天的歷史條件下,這條道路的全國總體性的增收作用已經很有限了。減少農民被認為是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道,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增長的歷史軌跡就是如此。理性分析也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將有限數量的資源和收益分配給少數農民必然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被譽為世界農業發展典范和農民收入典范的荷蘭也離不開這條道路,從1950年至今天,荷蘭的農場數目從40萬個減少到10萬個,農業勞動力從約58萬人減少到28萬人,正是在農場規模擴大和技術進步的雙重作用下才使得荷蘭農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換句話說,如果不能減少農民,則荷蘭就不能達到目前的勞動生產率,也就不會具有目前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及與國內其他產業的競爭力,結果也就不會具有目前的農民收入水平。兼業化是維持和提高農家收入的另一條途徑,日本為此提供了典型的例子;即使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許多農場在經營規模達不到常規收入水準時,其選擇不是退出農業經營就是進行兼業化。荷蘭中央統計局(CBS)的農業普查數據顯示,1999年荷蘭的兼業農場比重為12%。農業補貼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又一條途徑。日本、美國和歐盟的農民享受著大量的農業補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如果沒有農業補貼,他們的農民是不能保持現有收入水平的。一旦存在較大的從業者產業收入懸殊的話,其農業經營就很容易在國際競爭中或在國內產業競爭中落敗。不同地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采用的提高農民收入的方法和政策措施往往是上述四條途徑的不同程度的混合。重要的是,決策者如何因時因地選擇適當的政策措施以及如何從眼前的政策選擇過渡到長遠的政策選擇。

4、農民增收減負的根本途徑:制度創新

(1)從宏觀決策上進行轉變。首先,要改變主要依靠增加產量增收的方針,實施重質量、重產品競爭力的新策略,通過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農產品品質,提高產品產業競爭力等措施來拓寬農民增收的路子。其次,要改變單純依靠拓寬生產門路增收的方針,實施生產流通一起抓的新策略,讓農民從流通中增收。再次,要改變用“計劃的辦法”抓增收的工作方式,實施用“市場的辦法”抓增收的新策略。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更多地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學會運用市場的辦法,改變引導農民增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搞好產前服務、產中生產、產后加工與銷售,這樣才能真正增加農民的收入。

(2)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以市場為導向、農業資源開發為基礎,按照產、銷一體化要求來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產業化模式,是提高農業比較利益、減少農產品經營風險、節約農產品交易成本、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諸如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農業生產比較利益低下與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需求、農業專業化生產與社會化服務等矛盾的有效途徑。為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

(3)立足實際,發展優勢產業。通過招商引資,重點扶持等措施,引進、發展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建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1制度瓶頸形成的制度約束才是制約農民增收的關鍵,要解決農民的征收和減負問題必須通過制度創新。

4.1.1戶籍制度創新

應該將戶籍制度改為居民登記制度,實行“一證一號”(一證指身份證,一號指社會保障號)走遍天下的制度,只有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帶動具有能動性的勞動力資源順暢地流動起來,才能促進其他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從而實現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帕累托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4.1.2農業投融資制度創新

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改善農村投資環境,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從短期來看,還可以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直接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

4.1.3農地流轉制度創新

一是農戶可以放棄土地承包權,二是以基層政權組織——鄉鎮一級政府作為土地所有者代表負責土地的流轉,建立農地產權市場,以保證土地有效使用。三是農戶可以轉包土地,也可以以土地作為資本投資入股,組成合作社或各種公司等。創新土地流轉制度,根本目的是為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有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產國,增加農民收入。

4.1.4農村財稅制度創新。

農村財稅管理體制可以進行如下創新:“費改稅”。采取措施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尤其是鄉、鎮政計的事權,并以此為基礎的費改稅才是農村財稅制度創新的核心。

4.1.5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創新。

要消除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組織不適應生產力的狀態,最根本的途徑在于推進農業產業組織的創新。農業公司化經營是農業企業化的理想或高級模式。

參考文獻

1.韓俊.農民增收問題的新探索[J].中國農村經濟2003.5

2.徐榮琴.對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3.6

3.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何秀榮.發展農業對我國農民增收究竟有多大作用?人民網

5.于法穩.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問題研究.開發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