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12:23:00
導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可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收入奠定物質基礎。由于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農村公共產品是農業生產的前提和基礎。如發達的水利設施可以提高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的信息化產品和服務使農民學到知識技能,掌握技術信息,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從而提高自身在經濟活動中的競爭能力,減輕受純粹市場力量而引起的波動性,增強自身獲得收入的能力。
2.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公共產品作為一種中間投入品,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可以減少生產成本(包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風險成本和決策成本在內的農村私人活動的總成本),提高農村私人生產活動的效率,從而提高收入水平。
3.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農民增收的能力。農村公共產品包括多項內容,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農村教育。根據教育投資理論,教育水平與收入水平的關系是正向相關關系,即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據美國經濟學家的分析,中國農民在校學習時間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長3.6%-5.5%,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達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縮小15個百分點~2葉、百分點,農民的收入就會大幅度提高。
4.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農業產業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又必須以現代科技為基礎,要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從而提高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二、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需要的公共產品供給數量嚴重不足。(1)生產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農村發展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如大型水利澆灌設施、大型農用固定資產、良種的培育、市場供求信息、道路、電信電網等等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缺乏,大大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2)農村教育供給不足。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農村的義務教育應該是政府所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但由于政府行為的缺位,這些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而且質量低下行為。這就造成農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據調查,在中國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例占80%以上。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并非全部不足,對農民生產生活沒有幫助的,農民不需要的公共產品卻被大量地生產出來。地方政府在增加政府社會福利的一些公共產品供給上表現出一種較高的供給熱情,特別是對于一些能為政府增加福利的準公共產品,即便是在農民沒有需求,或是這些公共產品超出了農民實際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也在積極供給。這樣不僅形成公共產品供給的相對過剩或暫時過剩,也增加了農民負擔。另外,為了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強制性供給,必然需要相應的公共組織機構的供給,從而造成政府機構臃腫,人員繁多,人浮于事,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去維系機構的運轉。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失衡的的形成機理
造成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數量和結構雙失衡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不統一。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進行,政府開始下放事權。但是,在實踐中,中央政府把有些事權下放得過低,如基礎教育、計劃生育,這些都是為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屬于全國性的公共產品交由鄉鎮政府承擔和負責。而地方政府在現行分稅制下掌握的財權卻十分有限,不擁有與履行義務相對稱的財權。事權過于下放到地方,而無相應的財權作支撐,加上轉移支付制度的滯后,使鄉鎮財政在提供農村社區公共物品時捉襟見肘,造成地方巨額財政負債。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自上而下”性。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增加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其目的是為了滿足農民的利益,便利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但是,當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推動的。由于組織化程度過低,農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難以參與國家公共決策,無法充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致使被排除在公共項目決策、運作和監督之外,而負責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基層政府與部門又不可能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農民對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狀況,并且基層政府的目標主要是追求公共機構(或部門)、領導者的效用最大化,甚至還會不可避免地帶有“政績”的傾向,對于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卻缺乏實施的力度。所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農村公共產品供需結構失衡。
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監督管理體制不健全。首先,在現有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下,農民由于被排斥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管理體制之外,無法形成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監督和管理。其次,無論是國家的預算內支農資金,還是地方政府制度內公共支出資金,由于沒有較好地實行專門統一的管理,挪用現象時常發生,造成公共資源的管理混亂。第三,預算外資金由于未從根本上解決政事分開,不同利益主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范圍,財政分散且自收自支自管,給審計和監督工作帶來困難。監督不足的結果是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
4.城鄉割離、城市偏好的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建國以來,中國堅持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以農補工,政府用非經濟手段提取農業剩余來發展工業和城市經濟建設,這種非均衡的二元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安排,必然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革后,國家對此雖然有所調整,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國家財政的支農支出來看,雖然絕對數字連年增加,但從相對量來看,比重卻一直在下降。與此同時,國家還在一直實行對農村帶有歧視性的二元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城市所需的公共產品由政府包攬供給,所需資金主要由財政預算安排,有強有力的制度保證實施;而農村所需的公共產品政府提供較少,不足部分要由農村基層和農民來分攤,所需資金主要通過籌措方式來解決。
四、創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1.切實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調整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將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列入公共財政范圍,提高財政支農比例,將農村公共性基礎建設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逐步建立起支持“三農”發展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加大對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逐步將以改善農民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為重點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范疇。其次,保障農村基礎教育,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改變目前政府教育投入的結構,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人比例,尤其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真正把九年制義務教育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應統籌兼顧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使農民不會因貧困而在后續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2.明確劃分各級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責任。要實現公共產品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應在各級政府之間進行分工,明確界定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和范圍。責任的劃分應以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為標準:受益范圍遍及全國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圍主要是地方的公共產品,由相應層次的地方政府提供;跨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可由地方政府承擔為主,中央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并做好地區間的協調工作;要通過法律的手段,制定政府間關系法,把各級政府在提供農村公共產品上應負的責任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來。
3.構建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露機制。為了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防止無效公共產品的過度供給和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要建立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達機制,使多數農民的需求意愿得以體現。為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由全體農民或農民代表對本社區的公益事業建設進行投票表決,使農民的意見得到充分反映,實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的“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轉移。其次,應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培育農民的現代公民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決策活動和對公共事務的監督管理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公共分配和集體經濟組織收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第三,扶持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讓農民有能力和有渠道表達自身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并且使政府能收到完整和真實的信息。
4.建立多元化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隨著中國農村的發展,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的公共產品的供給緊緊依靠單一的政府供給是遠遠不夠的。在目前基層政府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要積極探索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創新。首先,對于全國性公共產品,國家應本著公平的原則,按貧困程度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農村地方性公共產品的供給,中央政府應無償足額提供。其次,對于部分準公共產品,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引進、誰收費”,“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積極引進民間資金和外資。凡是一切能夠切實有助于農村公共產品增加的組織和個人,只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都應該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中來。這樣,既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又可以充分發揮其他供給主體的靈活性和積極性,有效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5.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加快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要實現發展觀和政績觀的根本轉變。首先,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實現政府角色和職能的轉換,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增強責任意識。其次,進行干部評議制度的改革。考核干部應通過居民對其政績的認可程度來決定干部的升遷,這樣才能徹底避免領導干部侵害居民利益的尋租行為和腐敗墮落。第三,要改革社區領導人的產生辦法。村級、鄉級領導人應真正由本社區居民民主選舉產生,通過選舉約束,使他們真正對本地選民負責,把自己的政績做給本地選民看,把增進本地選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論文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農民收入創新
[論文摘要]當前,農民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依賴性不斷增強。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公共產品供給數量嚴重不足、供給結構失衡等問題。為此,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明確劃分各級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責任,構建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露機制等,創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 上一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論文
- 下一篇: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