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投資行為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0:24:00
導語:農戶投資行為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調查的設計和樣本的結構
本次調查的對象以農戶為基本單位,調查所選取的樣本涉及湖北省的10個縣(市)的100個農戶。樣本的選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有經濟較發達的平原地區如天門市、仙桃市,也有經濟一般的丘陵地區如咸寧市,也有經濟較落后的山區如竹山縣、英山縣,還有武漢市的郊區如新洲區、江夏區。這種樣本的選擇方式和結構有利于比較全面了解情況,以得出比較合理的研究結論。調查資料的收集采取以下程序:一是設計基本問卷表,由被調查的農戶進行填寫;二是按照收集調查表的10%的比例隨機抽樣到農戶家中核實,最后確定有效樣本為96戶;三是設計專門表格將有關定量性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最后,由課題組成員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農戶的基本情況
1戶主年齡。對戶主年齡進行調查的目的在于與第二項文化程度相結合,共同分析年齡與文化程度對農戶投資決策的影響。調查發現戶主以男性為主,占85.4%,平均年齡在40.5歲,最小為24歲,最大為62歲;24-30歲的占22.9%,31~40歲的占37.5%,41歲以上的占39.6%。調查中還發現24~30歲的戶主,80%以上外出打工,31-40歲的戶主外出打工因受年齡和文化技能限制,只有30%外出打工。41歲以上的戶主基本上都沒有外出打工的經歷。
2戶主文化程度。在被調查的戶主中,文盲占21.9%,全部集中在41歲以上的戶主;小學文化的占52.1%,主要集中在31歲以上的戶主;初中文化的占18.6%,主要集中在31~40歲的戶主,24-30歲的戶主有一部分,高中(中專)文化的占7.4%,全部集中在24~30歲的戶主。由此可以看出,戶主年齡越年輕,文化水平越高,戶主年齡越大,文化水平越低。戶主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對家庭的投資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年輕人和文化程度較高的戶主接受新興事物要快些,具有一定的進取和冒險精神。
32007年全年家庭純收入。2007年湖北省農村人均純收入為3997元,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37896.76元,與湖北省農村人均純收人大致相當。但是,如果按調查戶所處地理環境分為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區,則他們之間的純收入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平原區的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3396.70元。丘陵區的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3201.83元,山區的調查戶人均純收入為2873.65元,這說明地理環境對農戶的投資行為以及收入有重要的影響。
(二)投資行為分析
1投資意愿和投資計劃。當問及調查戶是否有投資意愿時,回答有的占87.5%,這說明廣大農戶還是很渴望進行投資的,希望得到投資援助的占44.8%。為什么有87.5%的農戶有投資意愿,而希望得到投資援助的只占44.8%。調查發現,除了少數農戶有自身積累外,大部分并不具有現實的投資能力,自身沒有投資能力而又不希望得到援助的原因有二,一是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投資計劃,這類農戶達76%,或者有明確的投資計劃,但不能預測投資期及投資的成本和收益,怕萬一投資失敗,難以還債,所以穩健起見,想依靠自身的積累;二是有意愿不一定有機會,83%的農戶想拓寬增收渠道,但就是苦于難以發現和利用機會,部分農戶說,如果有機會,只要有把握賺錢,他們還是愿意得到投資援助的。
2在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下,對土地投資的意愿。愿意對土地投資的占26%,將減少對土地投資的占37.5%,保持現狀的占36.5%。上述調查結果表明,有74%的農戶不愿對土地增加投資。原因之一是土地調整比較頻繁;對土地的投資一般在當年很難見成效,土地調整頻繁使農戶對土地經營的短期化行為嚴重,不愿意增加對土地的投資。二是目前農戶對土地的投資已經處于臨界點了,再增加投資,產出并不一定會相應增加。三是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同樣的投入如果用在其他方面,可能效益更大。四是農村中的“四荒”地已經不多,剩下的“四荒”地投資的成本很高,更何況“四荒”地目前的產權不明晰,投資后怕收不回來。調查還發現,2007年與2006年相比,投入到土地上的勞動數量普遍減少,減少的農戶占92.7%,增加的為0,不增不減的占7.3%,減少的勞動力大部分是外出打工,其余的在本地或外地經商和跑運輸。
3對糧食生產方面的物質投資。認為種糧有利的占2.1%,認為種糧無利可圖,盡量少投入的占26%,認為別無門路,只能投向糧食的占52.1%,認為生產資料價格太高,資金有限,無力投入的占19.8%。第一類情況的農戶只有2戶,他們都是子女在城鎮上班或務工經商,老人在農村種糧供他們的口糧,所以他們愿意在種糧方面多投入,而且他們也有實力投入;而第二類的農戶,一旦有其他投資機會,也必然會減少對糧食生產的投資;第三類和第四類農戶的情況也正好說明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且兼業化現象也多發生在他們身上。
42007年家庭總投資的變化。回答增加的占26%,回答減少的占52.4%,回答不增不減的占19.8%。調查發現,在增加投資的原因中,認為消費減少的占71.9%,認為是貸款增加的占11.5%,認為是收入增加的占16.6%;這說明大部分農戶是在勒緊褲帶增加投資。增加投資的目的中,用于解決吃、穿、住問題的占19.8%,此類農戶一般是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或者正在努力解決;用于應付開支的占47.9%,此類農戶一般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但子女較多,家庭開支大,必須有不斷增加的收入來源來應付;用于增加財富的占32.3%,這類農戶一般已經步入小康,或正在奔小康。在影響投資的因素中,把“不了解行情,不知投向何處”放在第一的占23.9%,把“不愿增加投資,怕風險”放在第一的占25.3%,把“農產品價格較低,農用工業品價格高”放在第一的占22.5%,把“無資金可投和缺乏技術指導”放在第一的占28.2%。其實大多數農戶認為這四種因素都會影響投資。很難對他們進行排序。
5家庭收入來源和用途。家庭收入的來源反映了農戶的就業結構和投資結構;而收入的用途可以反映農戶的支出結構和投資意識。調查發現,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的占51%,主要來源于畜牧業的占7.29%,主要來源于林業的占3%,主要來源于漁業的占11.5%,主要來源于工業和建筑業的占6.25%,主要來源于服務業的占11.5%,主要來源于打工的占9.37%。這說明除了部分年輕的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于打工外,大部分農戶的收入主要還是來源于農業。
三、調查后的思考
1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不僅直接影響農民的投資行為,還會對其他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文化層次較高的農戶,其投資意識一般較強,而那些文盲和半文盲的農民,有了收入就用來改善生活,投資意識不強。而且文化素質的高低還會影響農民的消費習慣和休閑時光的打發,而這些也會影響農戶的投資行為。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也易于接受和掌握新技術,培養一定專長,為農戶從事兼業行為,開辟增收渠道創造條件。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質是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土地兩權分離后的關鍵是農戶是否真正擁有使用權,因為這是農民能否對土地具有長期經營思想和對土地進行中長期投入的重要前提。然而,盡管中央明確提出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權三十年不變,但實際上在不少地方,農戶承包的土地經常處于變動之中。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的做法使農戶不愿也不能對土地的經營進行長期規劃和穩定投入。所以,目前必須明確農戶對土地擁有經營決策權、收益分配權和必要的處置權。通過承包、租賃、股份等形式,來確定集體和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盡量避免土地使用權的頻繁變動;其次就是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和專業戶集中,并盡可能延長使用期限,以加深農戶對國家土地制度相對穩定的預期,從而樹立長期經營的思想,對土地進行合理投入。
3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增強農戶積累。要使農業部門和農戶自身的積累成為農業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有兩個條件必不可少:(1)農產品銷售收入高于農業生產成本;(2)農業投資的收益率必須高于至少不低于社會平均的投資收益率。在這兩個條件中,第一個條件是根本的。因為農產品銷售收入高于農業生產成本,是保證農業投資收益率達到較高水平的基本條件。但在中國目前的GDP分配格局下,工農產品價格之間存在著不利于農業部門的剪刀差。
4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和信息市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單個農戶缺乏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缺乏對信息進行分析、過濾、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往往是“跟著感覺走”,其“風險概率”較高,使得農戶進行投資決策時畏首畏尾,要么是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要么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信息不靈是制約農戶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和信息市場。同時,還可以發揮農產品加工和經銷企業在市場信息方面的優勢,與農民簽訂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合同,減少農民投資風險,為農民的生產提供信息。
摘要:通過湖北百戶農戶的投資意愿和投資計劃、對土地投資的意愿、對糧食生產方面的物質投資、家庭總投資的變化以及家庭收入來源和用途等投資行為的調查,發現當前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投資熱情和意愿不高。因此,提出要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和增強農戶積累以及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和信息市場等措施。
關鍵詞:湖北;農戶;投資行為
- 上一篇:農村金融供給制度探討論文
- 下一篇:農村經濟發展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