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集群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2 10:25:00
導語:農業產業集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新農村建設需要有產業支撐,缺乏產業支撐的新農村建設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新農村建設應該是產業帶動型的,倘若沒有一定的產業支撐,農村經濟發展便沒了根基,那么新農村建設將成為沉重的負擔。《人民日報》曾刊登這樣的報道,山東省某縣的某鎮脫離實際,強行收回農民宅基地又高價出售,大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據介紹,該鎮經濟欠發達,中心村也沒有集體積累,根本不具備舊村改造的經濟實力和條件。而鎮政府以建設新農村的名義,決定在中心村規劃興建“商業一條街”,強行對140余戶民房大拆大建。鎮政府還要將拆遷騰出的宅基地收回,再以每戶2,6萬元的價格對外出售。這樣一來,經濟困難的拆遷戶只能靠借款、貸款買回自己的宅基地建房,老百姓不堪重負。
2新農村建設要以發展農業產業為基本,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的原則是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新農村建設首當其沖的是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有效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三農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利益關系,通過龍頭企業的規模化生產經營,可有效推進經營理念的創新、組織規模的擴大、產業層次的升級、管理水平的提升;農業龍頭企業還可帶動一方中小農業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可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達到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健康和持續發展的目的。
3培育和引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集群以夯實農村經濟,增進農民致富,推進可持續的新農村建設
農業產業集群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打造農產品地域品牌;可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新型農民;產業集群還能產生廣泛的集聚效應,表現在:首先,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引領產業的提升,帶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發展。在產業集群過程中,由于相關產業不斷聚集,所以人口與資本也不斷向產業區集中,使農村城鎮化與產業集群化的關系明顯呈正相關性。產業集群化與農村城鎮化是一種互動互利、相互依存、同生同長、共生共榮的關系。其次,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生產銷售等網絡化的發展,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諸多環節逐步配套,產業集群所帶來的生產能力的擴大和生產領域的不斷擴展必將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樣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分流、就地轉化和勞動力價值提升。再次,農業產業集群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農產品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
二、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機制研究
1充分發揮政府在培育集群產業、誘導強化產業集群中的作用
政府通過政策、項目、財稅等手段,加大對基礎設施、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和信息服務的投入,使本地企業間建立學習和交流機制推動企業間建立聯系以促進學習和交流,增強企業之間的“信任和承諾”,形成植根于本地的農業集群等形式,從互補的人力、信息和技術資源中獲得協同作用,促進企業之間的知識流動,營造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產業生態。要加強有利于實用技術的擴散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的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建設,多組織商品博覽會等交易會,這既能提高區域產品的知名度,又能促進供需雙方進行產品技術交流,加強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進行聯合開發,共建技術開發機構;注重生產型企業也注重吸引研發和技術服務機構轉變,營造有利于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氛圍。這些都是以區域內合作文化氛圍及信任程度為基礎的,企業間的“信任”和“承諾”是維持集群的必要條件。政府可設立中立的權威機構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信譽評估,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跨越尋找合作伙伴的障礙,同時降低外來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應體系過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勵外來公司生產本土化,促進農業集群的形成。
2加強物流和信息服務,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
農業產業的集聚發展需要農產品上下游的非農業產業的支撐,即農業產業鏈的兩端。因此,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不能僅僅從單一產業自身發展來看,必須把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復合化(從幾個涉農產業整體來看)發展結合起來才可以形成產業集群。農業產業集群不是孤立地發展的,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各種規范的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和完善的創業服務中心,依托大學、科研機構和有實力的企業集團,興辦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共用技術開發平臺的專業技術孵化器,為處于種子和創建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提供孵化器功能;教育培訓體系,其職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時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業務范圍,提供相應的服務,為促進產業集群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完善集群中間產品市場體系,強化相關融資網絡系統和拓展外銷網絡。
3加強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
要強化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致力于創造更為完善的吸引投資創業的環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支持各類科技孵化器建設,特別要在孵化器與中介服務機構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既可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制度創新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適應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基礎和動力,對于有利于農業集群升級發展的制度,應該大膽嘗試。通過制度創新,加強和落實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和引導;通過制度創新,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有利于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機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對企業領導人和科技骨干實行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另外,還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力度,在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普及先進適用技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最終實現產業升級。
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和發展實踐已經較為成熟,一些依托農業產業集群的特色農業產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葡萄酒產業集群等。加利福尼亞葡萄酒集群包括了:680家商業釀酒企業和幾千個葡萄種植園以及眾多的葡萄儲存、灌溉和收割設備、包裝器材提供商,專業化的公共關系和廣告公司,消費類和貿易類的酒類出版物企業,加利福尼亞的農業、食品、餐飲以及酒鄉旅游企業。與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相比,中國的農業產業集群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的許多地方漸漸出現了農業產業集群現象,如浙江金華的火腿產業,占國內火腿市場份額的75%,出口火腿100%來自于金華火腿。還有河北清河羊絨集群的羊絨產量全國產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山東金鄉的大蒜占到了全國產量的1/4和出口額的70%等等。這些產業集群是以某種農產品為核心,集中了專業的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以及科研、服務機構,以專業化和規模化取得獨特競爭優勢。培育農業產業集群,能加快農村經濟中心區域的形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
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現代農業集群發展壯大要遵循自然規律,在適宜和最適宜區布局的農業產業區域集群才能減少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從而實現持續發展。當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對關鍵技術進行扶持,促進專業市場形成,支持在專業化產業區建立生產力促進中介服務組織,更多的在激勵知識創新與擴散、提升產業經濟外部性、調節市場失靈方面發揮催生作用。
摘要: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培養新型農民,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路徑。然而農業產業的集群發展需要遵循內在的規律,還要尋求外在的一些推動力量才能得到有效發展。可是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存在的問題多多,農業企業發展緩慢,產業集群發展受到限制,不能有效體現其優勢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目前新農村建設的宏觀大背景下,如何培育農業產業,強化產業集群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產業;產業集群
- 上一篇:農村經濟發展探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社區建設探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