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經濟的概念
時間:2022-03-28 08:36:00
導語:農業特色經濟的概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特色經濟是在特色農業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念。
目前對農業特色經濟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甚至將農業特色經濟和特色農業兩者等同起來。實際上兩者有不同的內涵。自1995年江西省提出了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后,理論界對特色農業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①對特色農業有多種表述:胡傳鈴(1996)認為特色農業是相對常規農業,主要指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制品,包括特種種植業、特種飼養業、特種林果業、特種水產業和特種加工業等。
②王建農等(1997)認為特色農業是具有區域地緣、工藝特色和高新技術特色農業產業的總稱。
③劉志民等(2002)認為特色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業是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開發新產品或從事具有地區特點的農業生產活動。特色農業包括都市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精品農業、水體農業、立體農業、綠洲農業、旱地農業等。
④劉成玉(2003)認為特色農業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為目標的農業形態。
⑤上述對特色農業的表述看出,特色農業的核心目標是農產品,是一種以生產特色農產品為目的的農業生產活動,特色農業中強調的“特色”都是地域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特色經濟是在特色農業基礎上提出的農業經濟發展新理念。目前,對農業特色經濟的界定有:孫賽英,陳紅兒(2003)認為農業特色經濟是指一區域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競爭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力和生命力的與其他區域有明顯不同之處的經濟,農業特色經濟的“特”最終是以農產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⑥周應堂,韓美貴(2006)認為農業特色經濟是在一定時空內以特色為前提,以企業為基礎,以產品、質量、品牌、技術、效益、規模為基本要素,在區域內外所形成的良好印象的綜合體。⑦農業特色經濟與特色農業的區別在于:
(一)特色農業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為目的的一種農業生產活動,而農業特色經濟是將特色資源商品化,并通過對特色商品生產、營銷、精深加工。品牌樹立及維護等一系列活動所形成的一種經濟綜合體;
(二)特色農業的“特色”一般僅局限于地域的物質資源稟賦,而農業特色經濟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資資源稟賦、技術和人力資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場因素、企業、企業集群和企業家因素(周應堂、韓美貴,2006);
(三)特色農業的核心目標是生產特色農產品,而農業特色經濟的核心目標是形成聚集特色產業集群的農業特色經濟區。
(四)特色農業的發展依賴于比較優勢,農業特色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競爭優勢。
綜上所述,農業特色經濟可定義為:農業特色經濟是以一定地域內物質資源稟賦和技術、人力資源優勢為基礎,將區域內農業資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成的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聚集的區域經濟綜合體。農業特色經濟可以是以特色農業生態資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營銷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產業為依托所形成的區域經濟綜合體。
二、發展農業特色經濟的必要性和意義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是由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內在客觀趨勢決定的。1997年黨中央在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求結構變化,由全面短缺轉向普遍過剩(農業部軟科學課題組,2000),需求數量達到飽和期,對質量要求提高,品種要求更加多樣化(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0~2001)。農產品供求的變化導致了農業發展由主要受資源制約轉變成主要受市場需求制約(孫賽英,陳紅兒2003)。
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是由農業競爭國際化的外在環境推動的。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生產面臨著激烈的國際化競爭環境。一方面,許多國家為保護本國的農業生產,鞏固農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設置和提高農產品技術壁壘。另一方面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我國的農產品總體質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國技術壁壘的阻攔。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存在農藥殘留、化肥殘留、重金屬、商業品質等方面的問題。發展以競爭優勢為核心的農業特色經濟,克服國際競爭中技術壁壘的阻攔,適應國際競爭市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有利于鞏固我國農業的發展隨著農產品市場的日趨飽和和人們消費結構的變化,食物消費的不斷升級,對農產品質量要求更高,品種要求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通過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發展農業特色經濟能更好地滿足國內外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和偏好,開拓國內外市場。
第二,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業競爭模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農業及農產品市場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雖然發展很快,但由于供給相對過剩,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產品品種單一,經營模式雷同,大量同質產品和服務充斥市場,使得市場仍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有利于推動農業競爭模式由單純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因素的競爭,鼓勵農產品生產者通過改進質量,發掘特色、深化加工,創新營銷來擴大市場份額。
第三,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收益農業特色經濟避免了價格競爭,使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通過所擁有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還可以分享生產、加工、營銷中的增值利益。
第四,發展農業特色經濟有利于形成我國農產品品牌,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品牌具有很強的累積效應,不僅直接代表了特定產品的質量,性能和信譽,而且還包涵更深刻的文化內涵(翁鳴等,2003)。消費者對品牌的偏好及對品牌的忠誠,使品牌產品形成無形的壁壘效應和不可替代性,從而更具有競爭力。
三、農業特色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分析農業特色經濟是具有競爭優勢的經濟,農業特色經濟的發展涉及競爭優勢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E•porter在《競爭戰略》一書中提出獲取競爭優勢的三種戰略,即成本領先戰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差異化戰略、目標集聚戰略;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著名的鉆石理論,即通常所說的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提出,一國的特定產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四個關鍵環境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和“機會”兩個輔助因素影響上述四個環境因素。
⑧將競爭理論應用于農業生產中,農業特色經濟中所謂的“特色”競爭優勢本質上是一種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形成該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四種因素有:農業生產要素條件、農產品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農業經營企業狀況(見圖1)。
農業生產要素條件:農業生產的要素條件包括初級生產要素條件(如氣候、地理位置、勞動力等)和高級農業生產要素(如農業技術、人力資本、現代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和基礎設施等)。由于農業特色經濟是農業生產、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相互結合的過程,對農業特色經濟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現代的農業生產技術。國內的需求條件:根據競爭優勢理論,需求條件可分為催生產業競爭力的需求條件和強化產業競爭力的需求條件。催生產業競爭力的需求條件包括細分市場需求、內行而挑剔的客戶需求、預期型的需求。
強化競爭力的需求包括需求規模(國內市場的總體規模、客戶的多寡)和需求成長的模式(國內市場的提早需求、國內市場的提早飽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由于農業特色經濟發展的內因就是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供需相對過剩,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挑剔和細化,所以國內的需求條件對特色農業經濟的競爭優勢形成有重影響。相關和支持產業的發展:由于農業特色經濟是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相關活動的經濟綜合體,可見農業特色經濟是所形成的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優勢網絡資源,使得相關產業的“提升效應”得到充分發揮(見圖2)。
圖2農業特色經濟發展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以特色農產品生產為例)農業經營企業的狀況:農業特色經濟的主體主要是農產品生產企業⑨,其對農業特色經濟競爭優勢形成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二是企業經營的規模大小。⑩經營者的素質和經營的規模對農業技術、人力資本、現代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和使用、對市場競爭的駕御等都有影響,從而影響到農業特色經濟的競爭優勢。
各因素間的互動關系:擁有上述四個因素,并不必然擁有產業競爭優勢,各個因素之間是彼此相互影響和促進的互動關系,形成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是形成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機遇和政府是輔助性的影響因素,對每個關鍵因素產生影響。如政府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補貼、教育、資金市場政策會影響生產要素的供給,政府制定的農產品標準必然影響到需求條件,另一方面,政府也會受到該系統中其他因素的影響。機遇(如農業科技發明創新、全球或區域市場需求劇增等)在農業特色經濟競爭優勢的形成中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因素。注釋:
①關于發展特色農業問題的學術觀點綜述.江西農業經濟.1996.(6).第18頁.
②同①第19頁.
③王建農等.特色農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業經濟問題,1997.(2).第57頁.
④劉志民等.特色農業發展的經濟學理論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2.(1).第8頁.
⑤劉玉成.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競爭力的理論分析.2003.(4).第2頁.
⑥孫賽英,陳紅論農業特色經濟與農產品差異化競爭.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第347頁.
⑦周應堂,韓美貴.農業特色經濟理論問題研究.農業現代化.2006.(2).第26頁.
⑧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⑨周應堂,韓美貴.農業特色經濟理論問題的研究.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第115頁.
⑩陳衛平.農業國際競爭力:一個理論分析框架.經濟體制改革.2002.(4).第95頁.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軟科學課題組.中國農業發展新階段.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0~2001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翁鳴等.中國農業競爭力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4]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5]陳衛平.農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2.(7).
- 上一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 下一篇:治理農業經濟的經驗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