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村莊發展模式實施策略
時間:2022-07-19 08:56:00
導語:縣級村莊發展模式實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長期以來由于對農村村莊規劃的忽視和缺失,不僅導致村莊環境的惡化和傳統特色的消失,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矛盾。本文以浙江海鹽縣為例,在分析海鹽現狀特征、產生背景及存在的問題后,提出村莊發展改造的不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并從規劃實施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和探索。
關鍵詞:村莊;發展模式:實施策略
一村莊演變的背景
海鹽縣(含8鎮2區,總面積507.3平方公理,根據海鹽縣總體規劃所確定的規劃區范圍)現有農業人口28.817萬人(2003年統計數據),行政村104個。
海鹽屬于嘉興地區,在歷史上背負著“天下糧倉”的盛名,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這里的農民祖祖輩輩以種糧為生,由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性,大大小小的村莊是他們傳統的生活聚居地。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空間快速向外拓展及各類工業園區的建設,城市用地急劇膨脹,導致城市邊緣地帶大量的傳統村落和耕地不斷地被“圈”入城市范圍以內,由此形成了以居住職能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鄉社區的“城中村”,另一方面由于上世紀8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和規模化畜牧養殖業的凌亂布局和無序發展導致農村污染嚴重,傳統村落的居住環境日益惡化.而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由于缺乏有效的規劃、引導和控制,規模擴大化、形式功能單一化及村莊配套設施的滯后導致村莊傳統特色的消失和居住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而由日照、通風、占地等問題引發的農村糾紛日益增多。
造成村莊問題的實質在于: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后的城市大拓展時期,城市在缺乏資源和遠見的背景下,城市為獲取發展空間而采取的妥協性征地政策導致產生了大量的“城中村”,而另一方面政府對農村,農業的投入卻在減少,包括資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等各方面,而熱衷于招商引資,開發各類工業園區,再加上村莊規劃的滯后、政策之間的矛盾、管理的松懈、農村管理人員的素質等方面的問題造成農民建房的無序和混亂,耕地被蠶食,居住環境在不斷惡化。從而使許許多多的村莊面臨著歷史轉型的十字路口,現有的村莊將何去何從?
二村莊的現狀特征
平坦的地勢和密集的水網使得海鹽的農村村莊呈現勻質性的特征,或者形象一點可以說是滿天星狀。
2.1村莊規模小根據海鹽縣村莊現狀調查匯總,縣轄行政村104個,自然村達3953個,平均每個行政村有38個自然村,而且有一個共性就是。規模越小的村莊,戶均占地面積越大(既有用地空間受制約小的原因,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該縣村莊分布之散,自然村平均規模之小,農村建房侵占土地資源之嚴重。
2.2土地粗放使用
人均建設用地面積超過150平方米,大大超過市區居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根據總體規劃,我縣干2005年市區居民人均建設用地面基本處于自由式的無序建設狀態,村民住宅大多為2—3層獨立式磚混結構建筑。大多數的農村居住點沿河分布,在遠離城鎮建成區的村莊,目前還保留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的特點。
2.3公建設施滯后
學校、醫療衛生、商業網點、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數量和質量都嚴重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村民的需求,缺乏公共活動場地,供兒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外部環境設施和綠地等更是無從談起。
2.4基礎設施缺乏,居住環境惡化
村莊內道路狹窄、曲折、不成系統,排水設施不合理或基本沒有排水設施,導致內澇,環衛設施缺乏,存在不少衛生死角,臟、亂、差現象較嚴重。有些村莊內,居住用地,鄉鎮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互相交織,居住環境更差。
2.5住房形式單一,功能落后村莊內住宅建筑形式單一.功能落后缺乏有效引導,村莊特色逐漸消失。由于農民房屋建設缺乏科學設計指導和地方政策對農民建房規定過分簡單的劃定,缺乏合理的規劃和引導,到現在還在沿用功能明顯不合理,建筑形式又十分單一的3—4層樓房。
三村莊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
分散的村莊進一步固化了農業經營的分散化和土地經營的細碎化,使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難以實現,不利于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也增大了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難度,進而影響城市化進度,最終會影響到城市發展速度。
針對不同類型的村莊分別采取拆遷安置.撤并、遷移、就地發展等不同的措施,并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逐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實現農民的小康和農業的現代化,這是海鹽在城市化過程中必須正視的問題。
針對目前“滿天星”式的村莊分布狀況,應根據《海鹽縣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對城市空間發展規劃的要求,將縣域用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在整體上對各類區域的性質和性質給予界定,把縣域劃分為重點城鎮、產業發展區,一般城鎮、產業發展區,農業生產區等三大區域,針對不同區域內的村莊制定不同的村莊發展的模式,并提出相應的規劃、整治措施。
3.1重點城鎮、產業發展區內的公寓化模式
重點城鎮、產業發展區內指武原鎮城區、大橋新區等城市重點發展區,主要以城市建設用地及二、三產業發展用地為主。其村莊的發展模式采用公寓化模式,對區域內村莊按條件成熟狀況逐步以整體形式進行改造.根據城市總體規劃要求按城市住宅區標準統一建造公寓式小區。
實施策略:(1)政府統一規劃引導,市場主導建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行參與改造。(2)統一建設,成片改造,有計劃地逐步推進。公寓化改造必須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實行統一建設、成片改造。同時改造項目應納入壘縣的土地開發供應計劃,以免造成土地供應失控,沖擊房地產市場。(3)土地徹底國有化,完全消除改造的產權障礙。
3.2一般城鎮、產業發展區內公寓化與農民新村相結合的模式.
一般城鎮、產業發展區主要指各建制鎮的鎮區及其工業功能融資區,主要為城鎮建設用地及第二產業發展用地。在該區域內采用公寓化和農民新村相結合的模式。農民新村是以集中聯排式低層為主的住宅區。農民新村模式鼓勵村莊統一規劃、統一建設。
實施策略:1).規劃城鎮建成區以內,在有條件的村莊推廣公寓化改造模式。一般村莊采用農民新村形式予以改造,農民新村以復合式公寓和聯排別墅為主要住宅形式。2).統一規劃,逐步推進,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改造為主,允許其它單位參與改造。這種方式一可降低改造成本,二可籌集改造資金,三可保證新村的建筑質量和整體環境。3).各鄉鎮因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制定出臺各種政策和辦法推動小城鎮的發展。
3.3農業生產區內村莊的田園生態村莊模式
本區不僅是農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城市生態功能區及城鄉一體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所構成的生態環境是城市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對農副產品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農業的生活服務功能、生態功能,如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本區應避免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活動,宜集中布置農村居住點和農業園區。即采用集中型的田園生態村莊模式。民房逐步向基層村、中心村集中。
實施策略:1),依靠重點工程的模式。利用重點工程安排的拆遷補償資金,進行新農村村莊建設。2)、依靠工業園區建設,企業與農村聯姻的模式推動、支助新農村建設。3)、政府適當補貼模式。主要還是靠村、組集體經濟和村民自身的參與。4)、土地問題可以通過宅基地整理、租用或對下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指標問題在一定區域內平衡。
四結束語
上述的村莊發展模式及基本操作思路只是針對位于不同區域的村莊所采取的可持續的物質形態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它必須與可持續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政策發展模式相結合,特別是相關政策、資金的保障,并涉及農村傳統習俗、思想觀念的轉變等等一系列問題,同時需要規劃、建設、國土、農林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真正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