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低產茶園改造策略
時間:2022-03-29 05:36:00
導語:小議低產茶園改造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低產茶園的形成原因,介紹了低產茶園改造的必要性,提出其改造的技術措施,包括樹體改造、園良、園相改造和改造后的管理等方面內容,以為提高茶園產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低產茶園;改造技術;必要性;原因
云南省茶樹栽培歷史悠久,茶類繁多,品種優良。云南大葉種茶是我國最優良的紅綠茶品種之一,產量高、品質好,聞名全國。茶和咖啡、可可是世界上三大無酒精天然飲品,其商品性很強。現在茶已從單純飲用發展到旅游、食品、醫藥、化工、建材等行業,茶的綜合利用得到廣泛開發,市場前景看好。茶葉是云南省山區主要的經濟作物,茶葉生產是山區各族人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發展茶葉生產可以發揮山區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地區經濟。云南省現階段茶葉生產中,平均單產比較低,低產茶園面積比重較大。對低產茶園進行改造是發展茶葉生產的重要措施,有巨大的增產潛力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1改造低產茶園的必要性
(1)發展茶葉生產,主要依靠擴大種植面積和規模,以及提高單產和品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茶葉生產得到長足發展主要依靠的就是擴大種植面積。近年來,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林地管理使用等林業政策措施的實施,以及核桃、梨等經濟林果業的發展,山區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采取新墾或利用耕地新建茶園擴大種植面積的空間很小。要進一步發展茶葉生產,只能依靠提高茶葉單產和品質,通過對低產茶園的改造,采取集約化經營,科學管理,提高產量和品質,從而達到發展茶葉生產的目的。
(2)茶樹的個體發育過程遵循幼年—青年—壯年—老年的發展規律。栽培生產的茶園一般有經濟價值的時間為40~60年。隨著樹齡的增長,在多年采摘與修剪的條件下,茶樹生理機能逐漸衰退而產量降低,現在的高產茶園,幾年后也將衰退為低產茶園,也將進行改造,故低產茶園改造是茶葉種植生產中常規性的生產手段。現階段,云南省茶葉生產中,低產茶園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茶葉產量的快速提高。根據云南省茶葉協會2007年的不完全統計,全省種植茶葉28.07萬hm2,其茶葉總產量17.2萬t,平均產量613.5kg/hm2,即大約有50%的茶園產量都在750kg/hm2以下,亟需改造。為迅速提高現有茶園單產,并延長其經濟年限,低產茶園改造已成為現階段的緊要任務。
(3)改造低產茶園可增產和提高經濟效益。云南省山區面積廣闊,有較為優越的自然條件。根據各地近年新建和低改茶園的經驗,大部分茶區實現大范圍茶葉產量超過1500kg/hm2并不困難。在目前的低產水平條件下,通過改造,茶園的增產潛力是巨大的,一般2~4年即可實現大幅增產。同時,改造投入少,且茶葉質量也隨之提高,有利于生產加工優質茶葉,提高產值。
2低產原因分析
低產茶園的形成除因為樹齡長、樹勢衰老外,栽培技術上存在的問題也是主要原因:①茶樹品種混雜。因為地區間調種繁殖造成品種混雜。例如巍山縣在20世紀90年代調種繁殖并種植的茶園就出現混雜有“大黑茶”品種的現象,造成茶園產量低,品質差。②生態條件不適。茶葉生產缺乏統一規劃,有不少茶園建在坡度大于30°的山坡,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瘠薄,干旱缺水,建園基礎不牢固,茶樹生長不良。③栽培管理粗放,投入少。茶園在新建時初植密度不足,有坡地單株單行栽植;在管理上重采不重養,茶農修剪、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措施不到位,造成茶園生產力低下,茶樹早衰低產。
3低產茶園改造的技術要點
3.1樹體改造
茶樹樹體改造包括樹冠改造和根系改造兩部分。①樹冠改造。根據茶樹衰老程度采取重修剪或臺鍘。利用其他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關系,更新茶樹枝干,通過2~4年優化管理,培植、整理樹冠,便于采摘。②根系改造。根系更新改造一般可在樹冠改造前進行。主要通過深耕斷根,增施肥料供新根的吸收和根群萌發。
3.2園良
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所需水分和礦物營養的源泉。園良要抓好以下3個方面:①保梯扶埂,搞好茶園水土保持。②深施有機肥,加厚耕作層,改良土壤。③加培客土,投放“山基土”,培厚土壤。
3.3園相改造
改造分散地塊,退出間作,建立專業茶園,是改造園相的重要內容。坡度在30°以上的退耕還林;平地、洼地(茶地積水,茶樹因濕害生長不良)茶園進行淘汰;茶園缺株、斷行嚴重的,要按合理密植規格補植,保持密度不低于4.5萬株/hm2;逐漸以良種代替老樹;對茶園道路、排蓄水系統、防護林等應加以重視和建設。改園的同時重視生態茶園的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以利于鞏固低產茶園改造效果。對于生產年限較長、經過若干次更新、樹勢恢復能力弱的茶園,則采用新的栽培技術和優良品種進行換種改植。
3.4加強改造后的管理
茶園改造后重點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增施肥料;二是修剪養蓬;三是合理采摘,采養協調;四是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4小結
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不可能無限度擴大茶園種植面積來增加產量,只有依靠改造現有茶園提高單產來實現產量的增加。低產茶園改造是茶葉種植生產中常規的技術內容之一,當前云南省茶葉生產平均產量基數低下,待改造的低產茶園面積比例較大,客觀上形成了改造低產茶園具有巨大的增產潛力和較大經濟效益的現實,也自然成為當前發展茶葉產業的重要手段和機遇。現階段待改造的低產茶園比例較大,且大多是以戶為單位種植經營的零散茶區,產量低,收入薄,影響茶農改造和投入的積極性。改造任務重,難度大。因此,各級農業服務部門、社會茶葉生產經營組織要對目前低產茶園改造高度重視,爭取和借助各級財政、社會資金的扶持,進一步核清當前茶葉生產狀況,在開發茶葉商品流通市場的同時,引導茶農積極改造低產茶園,以了解低產茶園改造的實際情況,全面規劃,按先后次序分年分批實施。通過引導、加強技術服務,提高茶農對低產茶園改造的積極性和科學種植水平,在社會資金及財政資金扶持下,抓住機遇,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改造完成一批(全省預期6.67萬hm2)低產茶園,實現云南省茶葉產業的又一次飛躍,增強茶葉發展后勁。
5參考文獻
[1]唐應和.景洪市低產茶園改造技術[J].云南種業,2010(9):10.
[2]田偉儒.淺談山區低產茶園改造技術要點[J].麗水農業科技,2010(3):39-40.
[3]楊翠芝.龍陵縣低產茶園改造措施探討[J].云南農業,2010(1):35-36.
[4]李虎.加強低產茶園改造促進茶葉增產增效[J].漢中科技,2008(5):27,34.
- 上一篇:粳稻生產狀況及發展戰略
- 下一篇:淺議企業如何擴大食品出口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