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創意經濟理論特征

時間:2022-07-22 03:03:18

導語:鄉村創意經濟理論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創意經濟理論特征

所謂創意經濟,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簡言之,就是由人類的創意主導的新型經濟形態。而創意就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如新理念、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型、新的文化形式等。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創意經濟,不同于其他文獻中的“創意產業”概念。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再一次讓世人看到了“創意”在財富創造、經濟發展和增進人類福祉方面的巨大潛力。實際上,理論進展和世界各國的實踐表明,現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創意的支撐,創意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在另文中,筆者亦曾提出,創意經濟的發展不僅在城市潛力巨大,在農村同樣具備發展的現實土壤且前景廣闊;創意經濟將是未來農村發展的理想形態,同時也應成為中國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發展道路或努力方向(李學術、劉楠,2010)。但是,迄今為止,創意經濟在中國農村雖有所實踐,但這種實踐無疑仍是零星的、不成規模的,也是無意識的。而要讓這一經濟形態成為政府和農村經濟主體的普遍追求,則必須具備相應的理論指導。而在這一點上,現有的理論成果顯然不足,甚至尚處空白狀態。對此,筆者將嘗試做出些許探索,試圖概括出農村創意經濟的幾個理論特征,進而為中國農村創意經濟的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一、創意主導

如前所述,創意經濟就是創意主導的經濟形態。對于農村的創意經濟而言,這一主導性體現在:優秀的創意既可以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資源,又可以迎合、甚至創造市場需求;優秀的創意是利潤或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一切資源的配置———包括先進技術的引用———都應該圍繞創意來進行。找到一條適合當地農民發財致富的路子,發展地方特色經濟,需要新穎的創意與當地實地條件相結合。各地農村看似千篇一律,實際蘊藏著很多特色與機會。許多農戶或企業抱怨當地沒有資源,但實際上,根據當代創意經濟的基本理念,沒有資源的地方是不存在的,關鍵是有沒有好的創意。有了好的創意,看似沒用的東西可以變成財富,而如果沒有創意,許多寶貴的資源也只能沉睡千年。在中國農村,經常存在這樣的現象:引進了一個好的品種或者采用了一項新技術,農村增產了,在短暫的繁榮之后,通常是價格的劇烈下跌和產業的急劇萎縮,農民似乎很難擺脫“谷賤傷農”的宿命;許多地方試圖用“特色經濟”的辦法走出這一困境,本來這一思路是正確的,但豈不知,特色經濟的靈魂在于創意,如果沒有大量的、源源不斷的優秀創意作支撐,特色經濟是發展不起來的。缺乏創意———這就是許多地方苦思“特色良方”而不得,或者特色經濟“曇花一現”的根本原因。

二、創意的生產及其實現是創意經濟的兩個關鍵環節

要發展創意經濟,僅僅認識到創意的主導性是遠遠不夠的,問題的關鍵是能否生產出足夠多的優秀創意并將其成功實施,而者缺一不可。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

1.找到創意生產、實施的條件或機制。從本質上講,所謂創意,就是各種信息的創造性組合。因此,要生產足夠多的優秀創意,首先離不開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與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技術、管理知識和市場信息,還包括自然、社會、歷史、人文等各個領域、國內國外廣闊的時空范圍內的無限量信息。實際上,信息量越大,實現有用的組合、產生優秀創意的可能性就越大。①

2.創意是各種信息的組合,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信息組合都能成為有用的創意。實際上,有用的、能夠為農民帶來財富的創意不僅應該富有新穎性,而且還必須是能夠滿足或引導市場需求、并且是農民能夠實現的、創造性的信息組合。因此,創意經濟中創意的生產不僅需要大量信息,而且需要經濟主體能夠從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能對其進行有效組合,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創新者具有創造性的頭腦,能夠通過自身的聯想將各種潛在的有用信息聯系起來,而且還離不開對相關領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因此,大規模的創意的生產應該要有專業知識的支撐或專業人士的參與。從下面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案例:寵物石傳奇②一位美國人蓋瑞•達爾于1975年發明了一種新奇的玩物———寵物石。它是一塊可愛的、玲瓏剔透的卵形石頭,放在一個黑色的禮品盒子里,禮品盒上安著一個提把,還挖了一個洞供“寵物石”休憩。盒子里面還放著一本32頁精致的、小版本的“寵物石”訓練手冊,里面煞有介事地介紹了寵物石訓練技巧、飼養和疾病防治等等。小冊子的封面上印著一行綠色的粗體字:“恭喜您,您現在已經成為一塊絕種的、純血統的‘寵物石’的主人啦!”生產寵物石的成本簡直不值一提:石頭每塊1美分、盒子4美分、包裝6.5美分、其余費用2美分。蓋瑞給零售商的底價是2美元,最后脫手的價值為4美元。這也許是美國有史以來最荒誕無比的禮品,但它卻引起了空前轟動,成為美國禮品零售史上最成功的一項產品。形形色色的人們涌進商店,購買這種可愛的鵝卵石,在流行的鼎盛時期,每天最高賣掉10萬個,短短的3個月時間內,零售總額超過400萬美元。

其實,石頭本身并沒有任何特殊之處,真正特殊的是1975年這個特殊的年頭。正如蓋瑞•達爾自己所說“:當時美國剛剛經歷過越戰和水門事件,加上高度的通貨膨脹,人們這時候最需要的是痛痛快快地大笑一場。”一家報紙引用一位顧客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這種令人捧腹的玩意兒我已經有好幾年沒見過了。“寵物石”給美國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以至它的名字幾乎成了美國現代俚語的一部分。現在,每當一種新禮品玩物打入市場,人們都會問“:這是今天的‘寵物石’嗎?”世界真奇妙,無奇不有。美國有史以來最荒誕的禮品卻引起了空前轟動,獲得巨大的商業效益,其關鍵在于蓋瑞抓住了當時美國人的消費心理。看似平淡的普通鵝卵石,到了富有創造性的頭腦中經過精心策劃與運作,卻造就了創新者的巨額財富。在這個案例中:(1)看似不相干的若干信息(鵝卵石、寵物)的創造性組合,卻實現了“新”、“奇”的市場效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創意生產的原材料,其數量越大越好,所涉及的范圍越廣越好;(2)“寵物鵝卵石”創意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創新者對當時經濟社會環境以及人們消費心理的準確把握以及完美的專業營銷,因此,要實現各種信息的有效組合進而產生和實施優秀的創意,還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

3.交流與碰撞是創意生產的高效手段。不同的人有著不同信息,也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視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眾多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早已證明,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和碰撞是新思想產生的高效途徑,也是創意生產的高效手段。從理論上講,參與的人越多,參與者所在的領域越是多樣化,優秀創意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全方位的資源整合對于創意經濟的成敗有著決定性意義

如前所述,創意的生產及其實現是創意經濟的兩個主要環節,而這兩個環節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資源的整合。首先來看第一個環節:創意生產。如前所述,創意的本質是各種信息的重新組合。在創意的生產階段,比較重要的是信息、知識和技能,優秀創意的產生不僅需要大量的、涉及各個領域的信息,而且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或專業人士的參與。這就需要資源的整合。例如,農民創造性地發現當地有一種潛在的資源可能會滿足市場上的某一種特殊需求,但究竟是否可行,可能還需要專業人士的指點和幫助。但他能否找到這樣的專業人士?如果能夠找到或者已經找到了,他能不能動員該專業人士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等等,這里就涉及到他的資源動員能力。再來看第二個環節:創意的實施。在原始創意或核心創意(最初的主要創意)的實施階段,資源的動員和整合能力就更加重要:如果說無形的創意是信息的重新組合的話,創意的實施則需要各種相關有形資源的動員與整合。如在前例中,那個農民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新資源,然后經過自己創造性的思考,或者與其他人的碰撞、溝通之后,有了一個較好的創意,但要將這個創意付之實施,在后續的各個環節中,則需要一系列相關資源引入,如技術的引進或變革、管理的優化、產品的包裝、宣傳、定價策略、渠道拓展、資金的融通、組織的變革等等。如果農民自己難以做到或做好,還需要動員、整合外部資源。在這一階段,外部力量的加盟至少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提供或協助產生新的創意,因為在原始創意之后,生產經營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好的創意;二是對創意的實施提供物質幫助。因此,創意的生產和實施還離不開資源的整合,資源整合能力越強,創意經濟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從整體意義上講,全方位、大尺度的資源整合對于創意經濟的成敗有著決定性影響。

四、農民是創意經濟的主體

農民雖然有著諸多局限性,但依然可以成為創意經濟的主體,因為:首先,農民是農村經濟的主體,他們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他們有著發展經濟的最大驅動力;其次,農民最了解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在一定的范圍和程度之內也最能及時跟蹤市場的變化,而毫無疑問的,這些信息都是優秀、實用創意的基礎條件;再次,人人都有創意力,農民雖然文化水平較低,但依然具有創新的潛質;最后,創意源自人的知識和智慧,要產生大量的、源源不斷的優秀創意,離不開大量的人的參與,而毫無疑問,在農村經濟的參與者或關聯者中,農民是最大的群體。

五、協同創新在創意生產和實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農民是農村創意經濟的主體,但并不意味著創意的生產和實施就要完全依賴農民自己。事實上,僅僅依靠農民自己來生產和實施創意將有很大的局限性。“創意”實際上是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創造性組合,但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知識存量較少,對技術進展和市場潮流的變化(尤其是城市或其他國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把握不夠,在很多時候,由于“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資源“熟視無睹”、“見多不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市場的宏觀把握,缺少創新所需要的一些必要技能和管理知識等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創意的生產。

事實上,在韓國的新農漁村運動中,農民自己也感受到了這種局限性。韓國“新農漁村運動”的先驅和領導者金振兟(韓)先生在總結經驗和教訓時指出:韓國的許多村莊“為了發揮本村的特點,正在最大限度的實現特色化和差別化,他們為此而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從細節來看,工作內容大同小異。尤其是大部分都已生態旅游為主……開展這種千篇一律的工作今后恐怕會加劇彼此間的競爭,重蹈觀光農業失敗的覆轍”。實際上,這里我可以窺見其中的端倪:僅僅依靠農民自己,創意可能會日漸枯竭,特色也可能逐漸失去。實際上,這絕不僅僅是韓國所面臨的困惑。在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也可以明顯的看到這種困境:農民并非不努力,但他們很難找到很好的創意。這種困境,通過人才培養、增加外出考察機會、邀請外部專家等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但恐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自身局限性帶來的創意匱乏問題。另外,一個項目或一個產業可能從一個創意開始,但此后發展的過程中,從生產、管理、融資到市場營銷,農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期間同樣還需要一系列的創意作支撐,所有這些,僅僅依靠農民自己往往是很困難的。因此,即使僅就創意產生機制而言,單純依靠農民自己的傳統模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而這些局限性,可能恰恰是城市人群、尤其是其中的知識組織(如大學)的優勢所在。如果農民和城市(尤其是知識組織)能夠聯合起來,共同為農村的產業或經濟發展謀求出路,各種信息就會成倍乃至多倍增加,這些信息隨意組合產生優秀創意的可能性則會千百倍的增長。因此,農民是重要的創意主體,充分發動農民是不可或缺的,但引入外部力量,實現協同創新將大大提高優秀創意產生的可能性,進而為創意經濟提供更為堅實的智力支撐。這一點,不僅可以在理論上站得住腳,在現實的發展中,農村與大學、科研院所、中介機構等外部力量協同創新的成功實踐之案例亦是不勝枚舉。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傳統的協同創新尚處于一種自發的、零星的狀態,而本文所主張、提倡的則是一種在規范的制度安排之下的大規模的、全面而又持續的創新合作。在下面的案例中,我會發現外部參與對創意形成的重要意義。

案例分析:在一個貧困山村的發現2006年8月,我到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調研,在一個極端貧困的小山村,在當地村民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中,我發現了多種潛在的機會,萌生出多個可以為農民帶來收入的創意:

一是當地有漫山遍野的野生楊梅,在8月底昆明市和其他地方的楊梅已經下市的時候,這里的野生楊梅依然掛滿枝頭。當地農民對此漠然視之,而從我———一些略具科學常識和了解一些市場的外地人看來,這卻是非常難得的寶貴資源:只要將這些野生楊梅與優良的楊梅品種嫁接并進行大規模培育和人工種植,產品就可以在市場的空檔期上市,從而在市場上尤其是大城市的市場上賣出高價;另外,當地靠近武定縣著名的佛教圣山———獅山,完全可以與當地的旅游產業結合起來,開發楊梅采摘產業。實際上,當地獨有的高山冷涼氣候,可以錯季生產許多水果和蔬菜,這都是蔬菜、水果和休閑旅游業發展的寶貴資源。

二是在這個貧困的山村,幾乎每家住房的后墻上,都掛著一個掏空的木樁,這是一個蜂巢。經過了解得知,這一個蜂巢一年所產蜂蜜足夠家人享用。如果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一個蜂巢至少可以賣得130元~300元。尤為難得的是,除了必要的“分巢”,這樣的密封養殖不需要什么人工,但遺憾的是,當地農民長期沿襲傳統習慣,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每家最多養殖一兩巢,收獲的蜂蜜除了滿足自己食用,剩余的一般也只是送給親朋好友,拿到市上去賣的少之又少。但在我這些外來者、尤其是來自大都市的外來者眼中,這是多么富有特色的“稀奇物”:我吃慣了蜂蜜,卻很少見到蜂巢,尤其是這樣原生態的、近乎野生的蜂巢!如果將這樣的蜂巢拿到大城市,配上簡單、精致的搖蜜工具,其市場價值又何止一兩百元!即便在當地或云南省內的旅游景點上,作為一種旅游產品,讓消費者親自動手,現場割蜜,現場品嘗(尤其是與飲料與特色食品結合起來),相信也一定會受到歡迎。

三是當地山上長著一種野草,這種野草葉子的背面長著一層薄薄的絨毛;山上還有一種隨處可見的石頭,這種石頭可以擦出火星。據當地村民傳說,他們的祖先一度曾經用上述石頭和絨毛來取火。我就不由想到,這樣的素材可否做成一個“鉆木取火”的組合,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商品去出售?兩塊火石組合在一起可否做成一個“愛情火花”的創意商品?云南是旅游大省,旅游市場上的“特色小商品”卻千篇一律,甚至與其他地區大同小異,從這里我是否得到啟發:云南的多樣化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實際上是否蘊藏著無數的特色和商機?

上述幾個發現和創意,是否真的可行,當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和論證。但是,我這里只是想說明,對于許多資源,當地的農民由于種種原因可能無法認識到其價值,而外來者則很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發現。所以,即便僅僅從創意生產的角度講,外部的參與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筆者認為,理想的創意產生機制,應該是在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的前提下,引入外部的知識資源;要強化知識參與,實現城鄉之間的協同創新。所謂“協同創新”,這里指的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之下,為了促進農村發展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城市的知識參與者和鄉村建設主體之間進行的全面、持續的創新合作。從下面的一項社會實驗中,我可以看到城市的知識參與和城鄉協同創新的潛力。一項社會實驗:普通在校大學生能否為農村建設提供好的創意?為了驗證我設想的知識參與模式的可行性,我在官渡農村進行了一次初步的試驗。實驗目的比較簡單,就是驗證我提出的知識參與模式能否滿足新農村建設對知識的需求。由于時間和條件限制,我不可能涉及到上述模式中的所有環節,而只能對其中的核心問題進行試驗。其中的關鍵是:我的設想的模式之下,知識的供給能否滿足農村的各種知識需求,尤其是大面積的創意需求?

我認為,一個專家或專業團隊解決自己研究領域內部的技術問題不足為怪,但這種做法無法區別于以往的模式,也不具備低成本、大面積推廣的可能性。但如果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團隊能夠針對農村的需要提出好的知識服務,那么,我的模式就是可行的。為此,我選擇了云南財經大學5個普通的大學生團隊,在官渡寶豐社區進行了試驗。說他們普通,是因為他們雖有一定的專業背景,但專業水平并不是很高,團隊成員大多是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學生(后來臨時補充了兩名研究生),且小組內部暫時沒有專家的指導,他們選取的知識服務內容大多也不是他們專業研究的范疇。經過5個月的調研、討論和涉及,上述六個小組都完成了課題任務。其中,4個項目都是針對村集體的建設項目,如“寶豐坊”建設、養殖淡水小龍蝦項目等,這些項目試圖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寶豐村尋找和建立主導產業;兩個項目是為未來的“村容村貌”做出自己的理解、闡釋并給出具體的規劃,如昆明市官渡區寶豐社區環境整治規劃、新型打撈集成并綜合利用滇池藍藻農用技術推廣項目。就結果來看,雖然參與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研究”的內容并非本專業的“分內之事”,他們的專業水平也并不高(5名主持人分別是大一、大二、研一),但他們都能分工協作,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和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甚至開展跨學校、跨地區的合作,最后給出了創造性的研究結果。上述五個項目的創意方案都得到了官渡區科技局和項目驗收會入會專家的好評。

此次試驗的啟示是:一是在服務農村的知識資源中,還有許多有待挖掘的潛在力量,其中,在校的年輕知識分子就是一只人數眾多、素質較高、組織性較強的重要隊伍;二是“強化知識參與、推動協同創新”可能是發展農村創意經濟的一條比較好的路子。

綜上所述,通過對農村創意經濟理論特征的凝練,我們可以看到,創意經濟將是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理想形態,而要將創意經濟的理念變成現實,政府必須加強引導,務使創意經濟成為微觀經濟主體的普遍追求;要多方整合資源,為創意的生產和實現創造物質基礎;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同時建立良好的創意產生機制,引入外部的知識資源,要強化知識參與,實現城鄉之間的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