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投資農村經濟論文

時間:2022-12-24 03:56:47

導語:基礎設施投資農村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設施投資農村經濟論文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概述

1.農村基礎設施性質

(1)公共性與社會性。公共性是指基礎設施的非競爭性,為公眾共同享有,任何人都無權阻止他人使用基礎設施;社會性是指基礎設施面向整個社會幾乎所有的部門,而非單獨向個體提供服務。(2)長期性。相對于短期經濟增長而言,基礎設施投資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根據索羅經濟增長模型可知,長期經濟的增長取決于技術進步、儲蓄率的提高與人口增長率,而對于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取決于儲蓄率的提高。因此,從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的期限而言,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長期性。(3)間接性。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增長具有間接性,基礎設施投資并不像原材料那樣一次性投入進去直接生產出產品,而是在每一批次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一次次折舊進去。

2.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

正如林毅夫在其發展論壇中所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使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長期受益,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可以擴大全國的市場規模,不斷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空間,提升經濟發展水平[4]。(1)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于農村經濟的增長起著明顯的推動作用,根據乘數理論,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乘數效應,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可以帶動經濟的數倍增加。(2)農村基礎實施投資的增加促使國內總需求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會使國內總需求增加,國內需求的增加促使產出水平增加,從而使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會進一步刺激消費,提高投資水平,使經濟得到新一輪的增長。(3)農村基礎設施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我國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其核心是強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就是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可以使農村生產環境得以優化,基礎設施條件的加強增加了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給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環境的改善不僅可以體現出農村生產發展支撐力的提高,還能體現出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水平比較落后

相對于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而言,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遠低于城市的投資水平。部分地區不夠重視農村的發展,造成了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巨大差距,形成了城鄉有別的投資機制。不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的稅收政策也明顯偏向于城市建設,導致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水平的相對落后。由圖1可見,我國近年來對于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從2004年的投資額不到2000億元,到2011年投資額接近9000億。顯然,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對于第一產業的投資額不斷增加,投資總量不足的問題在未來有望得到緩解。從圖2可以看出,2000年我國政府財政支出為1231.5億元,其中農業支出占7.8%,到了2011年,我國政府財政支出已經達到10497.7億元時,投資于農業的財政支出為9.6%。顯然,“十五”以來,國家已經認識到投資在農業方面的資金不足,并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投。

2.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單一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金額巨大、資金周轉慢、風險大且收益低等特點,使得基礎設施建設在吸引農村社會閑散資金和民間資本上存在著一定難度,這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由政府主要投資的重要原因。同時,政府缺少對農村基礎實施投資的激勵措施,對于企業、居民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缺少相應的法律與政策,從而導致基礎設施產權不明晰,從而降低了企業、居民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意愿與傾向。

3.基礎設施內部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投資于一些投資回收期短、投資回報率高、容易體現政績的一些公共設施項目。而對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如醫療、教育、環保等方面基礎設施投資供給嚴重不足。由于政府、企業、居民對投資項目的不同偏好導致了農村地區的醫療設備、教育設施、衛生基礎設施出現供給短缺的局面。基礎設施內部結構的不合理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農村基礎設施之間結構不合理。全國性的農村基礎實施投資往往會受到重視,而對于地方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造成全國性與地方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均衡。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內部各成分之間的結構也存在著不合理性。一些地區非常注重交通、農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設,這當然是出于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動機,但同時卻忽略了文化娛樂、環境保護、醫療衛生保健等設施的建設。在今天,更高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不再是這個社會的唯一追求,我們同時也需要建設一個令廣大農村群眾更具有幸福感的社會。無疑,這對農村社會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4.建設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效率較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混亂,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嚴重的濫用、挪用現象,如國家合療資金、支農資金經常被挪作他用,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正常有序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阻礙了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

三、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增長作用實證分析

農村基礎實施投資對農村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推動作用,本文對農村基礎實施投資各項投入與農村經濟產出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各項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產出的貢獻程度。1.變量定義及數據來源經篩選,我們選取的基礎設施投資指標有:農村電力設施投資、水利設施投資、農村機械設備投資、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通訊基礎設施投資。農村生產總值用農村經濟產出指標表示。各項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見下表。以上數據選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2000-2011年度的時間序列統計數據。我們對各項指標采取對數的形式對數據進行平滑處理以便進行分析。2.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與農村經濟產出回歸分析本文采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模型如下: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模型中,被解釋變量Y表示農村經濟產出;解釋變量X1表示農村用電量,X2表示有效灌溉面積,X3表示農業機械總動力,X4表示農村公路總里程,X5農村電話用戶數;β0、β1、β2、β3、β4、β5表示各項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產出的影響程度,μ是隨機誤差項。3.計量結果與分析通過運用Eviews6.0統計軟件對上述模型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得到回歸式如下:Y=31.87+0.17X1+0.087X2+0.31X3+0.011X4+0.015X5(1)線性回歸方程(1)估計了農村基礎設施各項投入對農村經濟的貢獻程度。從回歸結果看,F值較大,說明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R2=0.998,調整后的R=0.997,說明模型的整體解釋能力較強。從方程可以看出,農村電力設施、農村機械設備投入對農村經濟的產出影響較大。因此,如果國家在這兩方面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能夠持續加大,將更加有利于農村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四、結論和建議

謀求農村經濟的發展,其基礎性條件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通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產出影響的實證分析,我們得出,基礎設施投資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應在以下諸方面加以完善:

1.加大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水利、電力、機械設備、道路等基礎性設施,這些基礎性設施對農村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應加大對以上各項的投資力度,以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2.明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重點

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在農村的教育基礎設施、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農村衛生設施、文化設施及農村社會性服務設施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明確建設重點及優先建設領域,正如我們實證分析中提到的,尤其要加大對農村電力設施、農村機械設備的投入。在不為財政增加壓力的前提下,合理推動農村經濟增長。

3.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機制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多數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應逐步形成政府投資引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資體系。首先,應充分發揮居民、企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作用;其次,應開辦以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收益權或收費權為質押獲取貸款的金融工具;最后,如許多學者所提出的那樣,實施PPP融資方式[7]。

4.因地制宜,分步建設,整體規劃,全面地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狀況、環境因素、農民的實際需求等,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分區分步建設,逐步完善。

作者:王文利董文超邱燕生單位:蘭州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