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形勢分析、預測與發展策略
時間:2022-05-19 03:40:15
導語:農村經濟形勢分析、預測與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3年以來,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受到世界經濟萎靡形勢的影響,增長開始減速。進入2015年下半年,東南沿海制造業更是遭遇了2008年以來的又一個“寒冬”。受到東南沿海制造業發達省份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大批農民工返鄉。同時,隨著內地農村就地城鎮化建設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留在本地進行創業。湖北省地處荊楚要地,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中游平原重要的農業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湖北成為華中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后,武漢、十堰等城市依靠國家政策以及技術引進,汽車、鋼鐵、紡織、石化等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同時食品加工業也在根基深厚的農業基礎上不斷發展。三峽工程建成以后,湖北省再也不會遭遇1998年的洪澇災害,強大的水利工程為省內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強的水、電基礎設施的支持。進入2010年以后,國際與國家經濟形勢又在發生較復雜的變化,湖北省農村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湖北省農村人口、經濟形勢分析
1.湖北省概況
湖北省,數千年前就是楚國故地,荊襄九郡更是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這正是因為湖北地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糧食產區。湖北省水利資源豐富,長江自西向東貫穿全省,流域長度超過1000公里,還有長江支流漢江于武漢匯入干流,形成江漢平原,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始端。江漢平原水網密集,農業發達,新中國成立后,武漢、荊門、十堰等城市開始大力發展工業,其中以汽車業、鋼鐵業、紡織業、石化業等為主,成為華中地區的工業強省。2000年以后,以武漢為中心的城市群發展迅速,湖北省大量農村人口在近10年內城鎮化,截止2014年,湖北省全省人口5816萬人,其中農村常駐人口為2578萬人,其余皆為城鎮人口或長期定居城鎮的務工者,城鎮化人口超過55%。湖北省耕地面積約為630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20%以上,人均耕地占有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省經濟以工業為主,2014年三大產業產值比例約為1.2:4.7:4。但是,湖北省除卻江漢平原及其余工業城市,東西北為偏遠山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
2.湖北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2014年,湖北省依然有國家級扶貧重點縣25個。這些貧困縣都分布在東西北三片山地丘陵區的農業縣。近年來,這些貧困縣根據各自不同的區位特點,其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也出現三類不同的方向。以十堰市周邊的丹江口、竹山縣等為例,臨近大型工業城市的農村地區,開始以接受工業轉移進行發展,這種方式能夠吸納當地大量的農業人口成為收入較高且穩定的制造業工人,經濟發展帶動作用較強。宜昌市以及恩施自治州、神農架等地,依托三峽和神農架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旅游業,是為第二類較好的農村發展模式。還有一類地區既無大型工業也無出色的風光,只能繼續發展農業,朝著規模化種植、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領域發展。
二、湖北省農村人口、經濟形勢發展預測
1.湖北地區農村人口發展預測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雖然有資源、區位、外部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究其根本還是人口尤其是較好素質人口是根本條件。近十年來,湖北省作為內陸省份,是人口凈流失的省份之一。根據統計,2006年,湖北省總人口為6050萬左右,而2014年湖北省人口為5800多萬,不到十年間,人口減少了5%左右。其中有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農村勞動力向沿海發達省份的轉移。當前,湖北省農村常駐人口以及離鄉農民工約有3000萬左右。隨著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制定了城市房地產去庫存,降價吸引農民工進城定居的政策下達,在十三五期間,湖北農村地區的農業人口將進一步減少,到十三五結束,預計湖北省城鎮化率能達到60%以上。其二是人口素質方面,2015年,中央宣布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湖北省預計未來每年能新出生嬰兒15萬左右,同時高中教育也將免費,未來五到十年,湖北省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化速度有望放緩,人口文化素質水平將穩步提升。
2.湖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預測
首先是城市組團周邊農村地區,這些地區以武漢城市組團和十堰、荊門等工業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為主,將在這些城市的進一步規模擴大中,受到中心城市更大的影響,其房地產業將有望平穩較快發展,同時重工業與食品加工業也將在中心城市產業轉移背景下快速發展。其次是江漢平原地區農村,規模化與產業化農業將快速發展,其中糧食生產將保持平穩,而經濟作物種植會有一定變化。棉花等紡織工業所需原料,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國內制造業萎靡的影響,棉花種植將略有萎縮,而大豆等油料作物將在國內繼續擴大的食用油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市場不斷攀升的油料作物進口價格的推動下,進一步擴大種植,并且能夠在內需逐漸發力下,保持穩定發展。三是旅游業。主要以西部自然風光秀麗的宜昌、十堰、恩施等地區農村。三峽地區發展三峽工程旅游業和三峽庫區旅游業,增長勢頭將保持良好。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業也將在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完善的交通設施的支持下成為新的增長點,十堰地區丹江口水庫和南水北調工程,也將產生相當一部分旅游資源。
三、湖北省農村經濟穩增平衡發展策略
1.加大偏遠地區基礎設施投資
借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進一步完善建設的時機,要加大對偏遠的水利基礎設施較落后的鄉鎮的基礎設施投資。首先,保證省內西部地區和北部山地偏遠鄉鎮的生活用水電網絡暢通,飲用水與生產生活用電要有較高質量的保障。其次是加大交通建設,湖北省西、北、東三面都是山區,近十年來,省內投入了數百億資金加大鄉村公路的建設。截止2015年底,基本實現了村村通。下一步將有規劃地結合當地農村產業的發展,建設交通設施。比如發展旅游業的鄉村,修建一些觀光用交通設施。發展規模化農業的地區,將進一步擴建現有道路,便于農村品快速運輸等。
2.加大農村教育與基層服務投入
湖北省農村地區,未來五到十年,依然會有大批的農民離鄉務工,對于留守兒童與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是湖北省農村未來發展的重點。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基礎通識教育的落實。要根據中央精神,逐步落實義務高中教育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提供農村下一代較為公平的教育資源與成長空間,基層工作要監督農村兒童就學。二是推進農村技能教育,包括制造業轉移背景下的制造業技能培訓和規模化農業發展背景下的農技推廣培訓,促成農村青年學得一技之長,能夠在農村當地立足、創業與發展。
3.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湖北省當前農村產業發展中,出現的一大問題就是,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破壞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中心城市的重污染工業的轉移,轉移過程中,新的廠房建設沒有嚴格按照環保要求執行,而農村基層干部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管理不嚴。二是農村當地的養殖業與規模農業發展的無約束的破壞,比如養豬業會產生大量的牲畜糞便等,在某些地區,沒有妥善的處理,對水源造成了污染。其三是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建設,湖北省農村地區有許多重要的自然動植物棲息地,但是在旅游業與鄉鎮城鎮化發展帶動下,房地產與基礎設施工程發展快速,甚至規劃與環評不夠嚴謹,破壞了這些保護區。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加大環保的管控力度。
四、結語
我國當前正處于一個改革深化時期,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的外部動力正在逐漸減小,而推動內需以及農村城鎮化來進一步維持發展動力是各省市都在深入思考的發展命題。湖北省以制造業產業為主導,已經發展了多年,當前國內形勢不利,制造業有萎縮的危險。深化農村經濟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成為湖北省保持穩定與增長的新方向。借助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湖北省將能夠進一步穩定農業發展的水利優勢,借助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能夠較好地發展旅游產業,同時在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逐步進行中心城市制造業轉移,這三大策略將帶動湖北省農村經濟未來穩步快速發展。
作者:邱華萍 單位: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村村通”工程在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 下一篇: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與“三農”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