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對策分析

時間:2022-04-02 03:19:15

導語: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對策分析

摘要: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農村作為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天然場域,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其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轉型升級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新農村建設關乎我國城鄉經濟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對我國未來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也是黨中央大力扶持“三農”政策、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根本目標。目前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已經很難滿足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必須加快對農村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因此,在深入分析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農村經濟結構所存在的問題,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經濟結構調整策略,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實現湖北省農村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優化

湖北省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農業大省,其農村經濟結構基本代表著我國農業結構一般特征。近年來,湖北省農業經濟發展與其結構不相適的問題日漸突出,致使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呈現下降趨勢,農民家庭年人均出售農副產品2016年與2015年相比棉花、油料、蔬菜及水產品呈現下降趨勢分別下降36.3%、11.8%、22.9%、0.85%,且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在不斷的拉大,年人均消費差額從2008年的7916元,增加到2016年的14843元,這不僅僅影響農民對于生產的積極性,并且阻礙農業進一步發展,給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后果,導致城鄉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因此本文針對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建議措施來調整與優化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湖北省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促進湖北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1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的現狀

1.1農林牧漁業產值幅度增長穩定。在農業生產結構中,湖北省農林牧漁業產值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尤其是在各自所占的比例中,農業種植業變化幅度還不是很明顯,2016年農業種植業與2008年相比,農業種植業所占的比重縮減到46.52%,僅僅下降了0.9%,2016年牧業種植業所占的比重與2008年相比減少到27.32%,下降了7%,而漁業和林業的比重都有所增加,漁業所占比重從2008年增加至2016年的16.1%,增加了3.7%。林業所占比重從2008年增加至2016年的3.2%,增加了1.5%。1.2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強。在主要農產品產量結構中,20082016年,湖北省花生和夏糧產量增長較快,花生總產量由2008年的49.41萬t增長到2016年的71.73萬t,平均年增長率為5.2%。夏糧產量由2008年的386.24萬t增長到2016年的508.67萬t,平均年增長率為3.6%。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產量整體上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由2008年的51.3萬t減少到2016年的18.85萬t,平均年增長率為-10.6%。1.3農民年人均經營總收入不斷提高。2016年,湖北省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為12725元,比2008年年均遞增36.59%,其中,2016年家庭經營的年人均經營總收入9242元,占年人均總純收入72.63%,比重最大;其次為工資性的收入,為4000.55元,占人均總純收入43.29%。在家庭經營的年人均純收入中,占首位的是農業(主要指種植業)收入4875.69元,占人均總純收入的52.76%;占第2位的是牧業收入1199.91元,占12.98%;其余為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收入(9.59%)、交通運輸和郵電業收入(5.11%)、工業收入(1.81%)、建筑業收入(2.83%)、社會服務業和文教衛生收入(1.53%)、漁業收入(7.08%)、林業收入(3.74%)、農林牧漁服務業收入(2.06%)和其他家庭經營收入(0.51%)。1.4農村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目前,湖北省內,農村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農民與市場的密切聯系、農產品與市場存在著不可分離的供求關系。農民根據市場規律,進行農業的生產與經營活動,并積極主動與一些社會上的中介機構、服務部門進行合作,合理優化的配置農村資源,不斷地完善農產品結構。農民自發種植,市場上利益較高的農產品;并開始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以及深加工,實現農產品的再生產;然后通過各種中介服務組織,銷售農產品,改善了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的狀況,促使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

2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所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湖北省農村經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雖然目前的農村經濟結構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不僅影響廣大農民對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也會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甚至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現象。2.1湖北省農業產業結構不平衡。目前,湖北省農村生產力水平普遍偏低。占據農業生產主導地位的生產經營方式仍然是分散型、小農型、粗放型,沒有形成具有集中型、規模型和集約型的產業化生產經營方式。農業生產內部結構依舊以糧食種植為主,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異常稀缺,與國際市場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鄉鎮企業也存在產業結構落后,生產車間,產品檔次偏低,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導致城鄉產業之間分工不協調。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生產依舊不成熟,還停留在體力勞動型、時間消耗型等密集型產業。湖北省農業資源存在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間差異較大。農村資源也存在著嚴重浪費問題:例如農村的勞動力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等。資源結構和資源內部結構之間又存在著嚴重的失衡,資源的開發利用也不充分。湖北省中低產田、綠化荒地如何能夠深度的進行開發與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能進行有效配置等,湖北省農村資源結構也將趨于合理化。2.2投資結構單一。湖北省部分地區針對農業投資存在缺位和越位。目前,社會投資仍然以行為習慣和市場回報速度為出發點,對于那些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的項目導致竟相投資;農民進行投資種植依靠周邊鄰近村莊的、種植什么自己就種植什么。在市場競爭方面,農村缺乏科學的投資手段。農民對于高科技農業和生態農業、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以及投資規模性生產持有相對保守態度。這種單一的種植結構是不可能實現高產出與高效益。2.3基礎結構薄弱。湖北省農村存在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的問題,部分地區配套不齊全,基礎設施也存在不合理現象。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薄弱,例如:土地生產率、機械化水平、水渠灌溉率較低,導致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直接影響農產品產量,最終影響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預防水平降低。湖北省中西部地區和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存在不健全、不穩定等嚴重問題,現有的交通設施、水利設施等也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4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低。大多數農產品初步加工后就進行了銷售,很少經過深加工,導致產品的附加值以及整體效益降低。目前湖北省農業存在著經營規模較小、利益間的聯系不夠密切的現象,在農業產業化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合作的利益關系不明確、利益間的聯結不緊密。“利益與風險共同承擔”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在具體經營中更缺少應該有的可行性與規范性。根據現有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已經無法適應和滿足新形勢的需要。由于標準不夠完善,導致農產品減產或停產現象經常發生,無商標生產、無商標上市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湖北省農業目前主要是以小規模農戶生產為主,企業也是以小規模生產,標準化生產的水平過低,導致依照標準實施和推廣的難度較大,與國際市場標準相比,農產品在質量安全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3湖北省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目的和意義

3.1調整的目的。農村經濟結構不是在短時間里進行適應性調整,而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對部分農業產業進行優化布局。結構上的優化調整不僅可以解決農產品銷售不暢通等問題而且可以使農民收入少且難這一大問題得以改善。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角度看,提高農產品質量,平衡各區域間農產品分布、促進農產品轉型和農村城鎮化等問題十分關鍵,關乎湖北省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將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當前及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3.2調整的意義。3.2.1有利于改善地區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改善與優化,加快了各地區間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步伐,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目前,湖北省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大力建設新農村,從成果來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以往相比,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發展較快,農民收入也逐年遞增,農村經濟的發展形勢呈現出一片大好局面。但是,我國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需要政府與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努力,以當前的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產品銷售多元化、經營目標效益化的農村經濟發展戰略。3.2.2有利于加速形成開放、統一以及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制定并實施適合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策略,在相關政策和財政的扶持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環境。從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上來看,要想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暢通,各級政府要打破以往的市場分割和地區保護等區域限制,加快建設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使市場對農產品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能更好地發揮出來,有利于推動農產品市場發展的進程。3.2.3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當前湖北省傳統農業經濟結構過于單一,第二、三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且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出現了城鎮化、工業化及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湖北省經濟處于落后狀態。要從根本上解決湖北省農業問題,最有效的措施是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這不僅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和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而且也會帶動地方教育事業發展與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

4結論與政策建議

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影響深遠的經濟戰略。目前,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依舊需要湖北省政府職能部門、農業科技單位、高等學府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充分發揮湖北省地理優勢,堅持走科技化、產業化、利益最大化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才能最終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基于前文相關數據及現狀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4.1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的不斷擴大,農業資源相對有限,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增長。要改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只有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積極推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逐步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讓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積極進行招商引資項目,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加強技術改造,不斷壯大鄉鎮企業。隨著商品流通、中介服務、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崛起,吸納了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因此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市場使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向二、三產業進行轉移,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促使城鄉間的差距縮小。4.2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調整農產品結構,利用農業的天然優勢,鼓勵農民發展技術農業和生態農業,在農業結構上進行細分。在種植業結構上,逐步實現由糧食作物到經濟作物在到飼料作物結構轉變,實現飼料作物生產的獨立化。產業鏈的開發與利用是湖北省農業生產中的脆弱環節,只有加強“產業鏈”開發與利用,才能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在充分利用市場信息的前提下,要加快農產品在加工、保管、包裝、儲存技術和引進先進設備,提高湖北省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經營水平,使湖北省農產品加工轉化有一個質的飛躍。4.3實現投資多元化。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科技、農村信息網與生態農業的建設。通過采用多種渠道的方式籌集資金,把市場和農民困難的問題解決好,同時也要加大對農業進行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建立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出口農產品,提供市場、技術指導和貿易優惠政策等信息。同時也要調查與分析湖北省農產品對外貿易情況,發展外向型農業,舉辦各種農貿會和博覽會,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拓展湖北省農業的發展空間。并且鼓勵社會、市場、農戶甚至外國企業家到農村投資,開發農產品、推廣技術、建立設施,商業活動,社區服務,才能實現農村的又好又快的發展。4.4加大農村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湖北省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科學規劃,適度開發,注重實際、效果、結構間的調整: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水利為重點,逐步完善農業生產與種植條件,使農村地區應對洪水和自然災害的能力逐漸增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行植樹造林,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措施,實行生態農業策略,可以將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城鎮建設緊密結合,注重農村的基礎設施,例如道路建設、水利建設,通信建設、與農產品市場建設等,從而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4.5加強品牌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實施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加強農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能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注重品牌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避免仿冒產品進入市場,維護農產品品牌市場的穩定。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組織體系不斷進行完善的過程,讓農民與市場緊密聯合起來,形成雙贏的局面。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調整農業產品結構,要符合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引導農民根據一定的質量標準和市場需求生產農產品,避免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產生。要采取以組為單位實行聯產承包制、生產合作社等,這樣有利于集約化經營。湖北省政府也要提供政策扶持與金融支持。

總的來說,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一體化為目的,合理利用資源與政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標準化進程,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浩,謝悅新.廣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05):104-107.

[2]湖北省統計局.湖北省統計年鑒2008-201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2017.

[3]譚明方.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動力機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03):44-49.

[4]劉振芳.論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J].山西農經,2017(02):20.

[5]阿不都外力.艾合買提,托乎提.達吾提.新時期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意義及措施分析[J].中國市場,2016(12):195-196.

[6]王麗芳.關于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4(23):39.

[7]賈曉峰.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現狀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2(06):55-58.

[8]張玉榮.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現狀與調整規劃探究[J].品牌,2015(02):66.

[9]付吉遠.新鄉市農村經濟結構的現狀及發展思路[J].平原大學學報,2000(04):24-32.

作者:熊倩 任丹丹 張承龍 單位:1.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湖北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