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技術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時間:2022-09-17 10:18:24

導語:種植業技術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種植業技術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摘要】農村經濟的發展依賴于農業,種植業經濟產值占據了農業經濟的核心部分,換而言之種植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直接決定了農業種植效益,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因此分析種植業技術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旨在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論證種植業技術的重要性。

【關鍵詞】種植業技術;農村經濟;農民

種植業是我國農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民獲取收入的主要渠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加強種植業技術研究,可以增加畝產效益,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可以看到,我國種植業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靠天吃飯”、低產低效的現狀,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緩慢,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1]。因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該關注種植業技術,加強對當地農民的素質培訓,幫助其掌握先進的機械操作技術,增加田間管理有效性,選擇優勢良種,提高種植經濟效益,由此可見,種植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1種植業技術與農村經濟發展之聯系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種植業作為支撐,種植業技術對于農村經濟影響十分重要。農業、農民、農村三者直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渠道,而農民是農業的實踐者,也是農村建設的主體,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要素[2]。種植業是農業的核心產業,自然也就成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加強對農村種植技術的研究,可以實現種植業產業升級,促進農業水平提升,幫助其由粗放、低效、低產的發展模式逐漸轉向為現代化、規模化、信息化的發展模式。縱觀我國農村發展現狀,可以看到大部分農村經濟主要來源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因此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村發展必然繞不開種植業技術的發展。例如:水稻是我國大部分農村的主要的經濟作物,但受限于氣象、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影響,部分農村可以種植兩季稻與三季稻,另一部分農村只能種植一季稻,種植經濟效益自然不高。同時,如果發生干旱、洪澇自然災害,甚至會導致種植經濟作物絕收,種植業產出效果嚴重依賴于自然條件。但如果修建了防洪堤壩、使用節水技術以及微型氣象監控等相關技術,就可以降低自然因素的對于種植業產量影響,穩固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穩固的經濟收入。

2種植技術要點及重要性分析

種植業技術貫穿于整個種植業當中,并于農作物的生長相匹配,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為核心,具體體現在四個環節:2.1種子處理。為了增強種植經濟作物的抗病性、抗蟲災、耐瘠薄的能力,提高畝產經濟效益,獲得更多經濟收入,必須從源頭抓起,優選良種、合理拌種、健康培育,從而增強種子的性能。如播種前曬種就可以曬殺種子本身所帶的致病菌,減少后期管理問題。2.2土壤處理。土壤是農業經濟作物生長的基礎,根據土壤性質合理選擇農業經濟作物可以提高經濟收益。此外,在種植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追肥、基肥等方式可以保持經濟作物良好的長勢,進而獲得豐收,提高畝產經濟效益。2.3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技術主要體現在灌溉、肥水、除草以及病蟲害等幾個方面,通過技術克服自然不利因素影響,穩定作物產量與質量,降低作物經濟損失[3]。在田間管理中受的自然因素影響最多,但針對性種植業技術也最多,能夠保障農村經濟作物穩定度過生長期,最后豐收成果,讓農民獲得種植經濟收益。在種植業過程中,種植業技術與其密不可分,更是豐產、穩產、提效的重要經濟手段。因此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現代化的種植業離不開種植業技術,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大對種植業技術的研究,讓當地農民自助脫貧,步入小康社會當中。

3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應用種植業技術之困境

我國農村種植業發展中仍然采用較為傳統的種植方式,無法契合科技時展要求,城鄉經濟逐漸拉大。城市借助工業技術迅猛發展,而農村卻沒有有效利用技術實現種植業升級,究其原因是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3.1農民文化素質不高我國農村文化教育持續發展,但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卻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對于種植業技術認知不足。3.2種植業底子差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心長時間在工業發展上,農業發展緩慢,農業與農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從而導致種植業底子較弱,種植業技術發展起步較低,應用起來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4]。3.3土地狀況問題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人均可耕種土地較少,難以推廣機械化作業,少量的土地僅依靠傳統種植技術就可以取得較好收益,多數農民缺乏技術應用與創新的思想,安于現有的種植現狀。

4種植業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之策略

4.1加大技術宣傳,做好技術培訓。種植業技術對于種植業的產量與質量的影響重大,但農民對此理解卻十分有限,思想保守缺乏用于創新的精神,即使部分農民躍躍欲試,但苦于技術掌握能力不強無法進行實踐阻礙了種植業技術的發展[5]。因此在促進農業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農業加大技術培訓與宣傳種植業技術的方式,改變農民思想,帶動農民實踐技術發展。例如:在農村建造試驗田,讓農民看到種植業技術的優勢,改變農民保守思想;進行專向種植業技術培訓,普及種植業技術。4.2制定發展計劃,逐步提升技術。種植業發展底子差,是無法規避的客觀因素,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必須重視這一點。當地鄉鎮領導人應該制定種植業技術推廣計劃,逐步改變種植業發展現狀,提升農民的種植技術。當地政府可以選擇村里思想革新的農民率先進行嘗試,逐漸推動種植業技術水平提升。4.3土地流轉政策,規模技術效益。種植業技術在規模化種植中效果明顯。當地政府應該落實好土地流轉承包政策,將土地資源集中利用,推動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村種植業發展,增加種植戶經濟收益,被流轉方也可以通過土地租金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將農村閑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

5結語

種植業技術是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為其營造良好的應用條件,使其穩固農村種植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落實國家全面奔小康的政策要求,讓農村共享科技成果,獲得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段敬東.解讀種植業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9(13):103.

[2]范連華.共享經濟背景下農村土地共享模式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9(9):15-16.

[3]李艷紅.農業技術推廣對提升農業種植業的作用分析[J].商品與質量,2018(36):234,255.

[4]曲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13):33-34.

[5]李靜.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9(10):6-7.

作者:申作蘭 李文杰 單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