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探略論文

時間:2022-04-01 02:13:00

導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探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探略論文

論文關鍵詞:交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轉型發展階段臺州交通與區域經濟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新時期實現臺州交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即發展以公路為內核的臺州交通,同時剖析了公路的時代內涵和理論架構,指出發展公路的五大節點——“三庫二網”,即思想庫、人才庫、技術庫和服務網、融資網。

最近,國家在長三角區域規劃中初步提出長三角地區的四大定位,即“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這對于地處長三角16城市最南翼、目前正處于轉型發展階段的臺州,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如何優先發展交通這一瓶頸產業,使其與臺州經濟協調發展,已是一項擺在臺州人面前亟需研究解決的課題。

一、公路行業的產業定位及意義

公路是指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間、城鄉間、鄉間能行駛汽車的公共道路。它的基本屬性是社會公益性的基礎設施。由此可見,公路是實現交通運輸的重要物質載體,公路的建設、養護管理是手段,交通運輸是目的。因此,公路行業的產業定位決定于交通運輸業的產業定位,而后者的定位為服務業。

新形勢下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把優先發展服務業作為拉動國內消費需求、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2007年全國交通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個服務”著眼于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改進服務水平,立足于解決交通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由生產增長為導向的發展向以服務質量為導向發展轉變的問題,實現交通又好又快發展。因此,把傳統產業——公路行業定位為現代服務業,既為公路行業發展贏得新的戰略機遇,又拓寬了公路行業發展之路,提升了公路行業發展質量。

當前,我國經濟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政治上從管制型向民主法制轉變,文化上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變。這股以轉型為主題的時代浪潮,深刻影響著臺州公路行業。如前所述,臺州土地資源的緊缺限制著公路交通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國家把交通運輸定位為服務業并作為服務業中優先發展領域的產業政策引領著作為公益產業的公路的發展,公眾對公路服務更多、更新、更高、更細的要求需要公路從統一的模式向個性化模式發展。因此,構筑大公路戰略的內質就是大服務,即提供合格的公路產品和合意的出行服務。合格的公路產品包括合理的路網、適行的技術狀況、有效管養后的通行條件;合意的出行服務特指以公路系統創設的環境、條件滿足公眾出行的需求。

二、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的內在關系及發展方向

公路建設之目的是要解決總量的不足、等級的提高、網絡的順暢,使之從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轉化為助推經濟快速增長的“催化劑"。對此,上下認識基本一致且積極性十分高漲,至于公路養護和管理,則不盡相同。養護的目的是鞏固建設成果以發揮投資效益,同時保證公路技術狀況處于良好,使用壽命得以延長;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加強公路的路政管理、收費管理和運營管理等,提高公路的服務水平。從公路發展的終極目標——安全、舒適、暢通角度審視,建設是先導,公路養護和管理是保障,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猶如人之兩腿、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三、發展公路的五大節點

1.思想庫。思想源于實踐,并決定行動。構筑大公路,實現臺州公路養護行業跨越式發展,先得用先進的科學思想凝心聚力。當前,臺州公路系統對行業文化認識仍然存在簡單化傾向,主要體現在大多數公路職工對行業核心價值觀的模糊或不全面認識上,具體來說,就是對行業性質的認識即公路行業是干什么的,對行業使命的認識即公路行業的存在是為了什么,對行業現狀的認識即公路行業現在如何,對行業前景的認識即公路行業未來的發展如何等四個問題思考不深、理解不全。怎樣開展文化建設,重構臺州公路文化體系?筆者認為,一是要圍繞“三個服務”,以公眾滿意為核心,著力解決公路路況質的提升、行業內機構名稱統一等問題,樹立“大公路”理念,統籌推進臺州公路文化建設,上下聯動、內外聯動,變公路文化多點開花為整體效應,確保文化成果引起社會轟動。二是要從系統內擇優選拔或引進專業人才,成立臺州公路文化研究小組,定期商議公路文化發展戰略并組織各類培訓、活動,同時要求各單位單設文化管理科室,并把該項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標責任書,實現一票否決,確保整體推進并取得實效。三是要認真學研讀《交通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并結合省市有關文件和臺州公路實際,堅持專業人才研究與“走出去”相結合,制定出臺操作性強的《臺州公路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四是要突出行業核心價值理念塑造,構建具有臺州特色且便于操作的公路文化體系,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三個層面實現新突破,從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無形文化向有形資源、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形成強勢行業文化,促進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五是要系統開展臺州公路文化主題年活動,全面梳理公路文化建設成果,并予以表彰獎勵。六是要把開展建言獻策、文體活動、“金點子”征集等與重獎結合起來,全面挖掘職工的創新力。七是要培育有特色的臺州公路文化,物質文化方面在完成全行業形象識別系統的基礎上,把崇尚氣節、求是務實的臺州文化引入路域文化,全面提升路域環境;制度文化方面引進ISO等管理體系,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精神文化方面要緊密結合臺州人硬氣與誠信這一個性,提煉公路核心價值理念,并面向社會組織撰寫一批公路文化精品,同時成立籃球隊等一系列文體團隊,“走出去、比一比”。

2.人才庫。據《臺州市“十一五”人才發展規劃》,至2010年,交通運輸業的人才從1.2萬人增加到1.5萬人,其中,中青年專家、相關專業系列學科技術帶頭人、在國內與省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在20名左右,重點需求的專業人才是:交通土建工程(路橋、港口、航道)、汽車運用工程、道路及水路運輸管理、民用航空管理、交通法律、交通信息技術等。為此,筆者認為,其一,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根據行業“建、管、養"三大職能,通過人才交流中心委托聘任或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聘用,引進或培養大量的道路與橋梁專業人才,同時兼顧經濟、財務、法律、文秘及綜合性懂經營善管理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其二,采用選調、競爭上崗和干部交流等形式在全系統建立人才流動機制,尤其是要推進市、縣公路機構之間干部交流力度,重視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之間的干部交流,讓人才在流動中發揮最佳效能。同時在全行業建立起能上劣下,做到人盡其才。其三,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環境,堅持吸納、擁有不同崗位的不同人才并相信、依靠人。其四,把鼓勵職工自學公路工作需要專業并給予獎勵與采取外出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及報告會、座談會等學習方式結合起來,加強現有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其五,建設“111”公路領軍人才工程。到2012年,培養10名左右技術領先、成果突出的在臺州公路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工程技術、管理專家,10名左右在臺州公路系統學術技術領域有較高造詣的技術帶頭人,10名左右臺州公路行業青年學術技術骨干。

3.技術庫。隨著臺州、浙江乃至全國公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公路路面養護任務日益繁重、路面養護技術落后與公路養護不能滿足出行者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也意味著公路養護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具有巨大的工程和市場需求。為此,可以創設臺州市公路養護科學研究院,作為技術研發、培訓基地,一方面,把2007年浙江交通科技成果展推介的“十五”以來創新成果與臺州即將陸續進入修理期的各類路面結合起來,推廣應用最新養護技術用于臺州境內不同等級公路路面,實現路面養護經濟、便捷、環保、高效。同時加大公路養護技術的研發投入,積極培育自主研發能力,重點突出公路發展規劃、交通管理與養護方面的研發,并加強對公路使用性能的長期觀測和使用管理科學的研究,形成本土實用成果,指導臺州境內公路養護生產,逐步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養護新模式,加強與養護產品制造企業的科研合作,研發路況檢測設備以及相應的路況分析軟件,發展適合臺州路況的養護新裝備與新工藝。另一方面,把以信息的收集、存儲、創造、分析、管理、交換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處理技術與提高公路行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競爭能力結合起來,建立完善公路管理信息系統和公路數據庫,采用可視化技術和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制定養護管理方案,加大Internet和辦公自動化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采用計算機輔助評價分析當前路況并提出參考性的養護方案。第三,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統”促進公路養護管理現代化,利用高精度傳感器、雷達技術、超聲波等高科技手段,實現人工檢測走向自動化檢測、破損類檢測走向無損檢測技術,使公路養護更加經濟合理;推廣改性瀝青、土工合成材料、乳化瀝青、稀漿封層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長公路使用壽命;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機電液一體化技術、電子顯微技術,開發節能、高效、低噪聲、低污染且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養護機械,研發故障自動監控系統,提高養護機械的安全性、舒適性和易操作性,養護機械走向多功能綜合型,面向社會融納資金,培育機械化、專業化養護市場,擴大公路養護競爭范疇。

4.服務網。公路管理機構管的是路,服務的是人和車,只有把“更好地為公眾服務”作為根本要求,以公眾滿意度為核心標準,才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基于此,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決好農民兄弟重點關注的公路交通問題。其次,創新與突破普通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第三,創新路政服務。既要強化執法人員職業道德訓練、開展路政巡查、主動聯系地方政府強化宣傳,又要建立科學、完備、高層次的群管網絡,由各級政府牽頭公安,規劃、土地,交通等部門成立市級群管網絡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縣鄉一級群管網絡工作小組。路政機構經常與群管網絡單位聯系交流,建立定期匯報會制度,建立與人民法院等單位的聯絡制度,聘請行風監督員和鄉村干部、村民義務路政員,建立舉報獎勵制度。

5.融資網。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絡的末梢神經,養護資金的籌措難度很大。至2006年底,臺州119條縣道、287條鄉道及諸多村道共計里程8108公里,占臺州公路總里程的89%。從目前的情況看,臺州北部的四縣市,大都是吃飯財政,有的甚至連發工資都困難,再安排農村公路管養經費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筆者以為,一是要按照“縣鄉自籌、省市補助”的原則,建立由財政投入、養路費和其他資金共同組成的多渠道的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資金籌措機制。浙江省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的農村公路養護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公路的養護工程,并按各縣(市、區)農村公路里程標準進行總量安排,資金不足部分由各縣(市、區)配套;臺州市人民政府從汽車養路費超收分成中及安排財政專項補助籌集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主要用于補助農村公路水毀工程和附屬設施的修復、專項工程及農村公路的管理;各縣級人民政府籌集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由拖拉機與摩托車養路費、縣級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養護資金組成,實行預決算管理,拖拉機與摩托車養路費應全部用于農村公路的養護,縣級人民政府籌集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應當用于農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和養護工程(含水毀工程等),并首先保證農村公路的日常養護,縣級人民政府所安排的農村公路養護經費要綜合考慮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的實際需要、養護工程配套資金、公路水毀及附屬設施修復等補助資金(應列專項經費),縣道的日常養護資金應根據縣道養護資金測算標準加以落實,撥付給鄉(鎮)的鄉道、村道日常養護資金標準,經濟相對較發達的縣(市、區)所原則上不低于:鄉道年公里2500元,村道年公里1500元;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縣(市)所安排的資金標準原則上不低于:鄉道年公里2000元,村道年公里1200元。目前所安排的實際經費高于上述標準的,要維持原標準,不得降低;各鄉(鎮)人民政府要積極投入資金和力量,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鄉(鎮)要加大投資力度;各村級組織應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方式,也可采用社會、企業捐資方式籌集好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和力量,補充用于鄉道、村道的公路養護;臺州市、縣交通主管部門及所屬的公路管理機構和鄉(鎮)人民政府應建立健全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的使用管理制度,加強對養護資金的監管,并自覺接受審計、財政和上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確保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專款專用,鄉(鎮)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使用要接受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村級組織也應建立相應的養護資金管理制度,下撥村級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及村籌集的資金由村安排和管理,實行賬務公開,接受村民委員會的監督,各縣(市、區)應設立縣級農村公路養護基金專戶,并由交通主管部門負責安排使用,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經費的撥付,應與農村公路養護質量掛鉤,實行以獎代補。二是針對農村公路候車亭、路標指示牌、車體廣告等宣傳平臺,盡早盡快建立有效的農村公路沿線商業廣告管理體系和機制,成片開發農村公路沿線商業廣告形成規模效應,以廣告帶動其他商業性開發,形成有效的商業化操作資金回籠手段。

參考文獻:

1.莊序瑩.公共管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白宗孝.交通改革與發展[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

3.黃家城.公路路政管理與公路養護.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