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1 02:33:00

導語: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農村區域經濟是按照自然地域、經濟的內在聯系、商品流向及社會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經濟聯合體,是特定區域農村經濟整體的總稱。每個區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和特點,因而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結構和布局的差異性。各經濟區域均把發揮區域優勢、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農村經濟區域化的共同特點是,集聚產業群,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加快共同市場建設,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加強統一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加強區際聯合,推進環境保護一體化;統籌管理,推進社會信息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農業產業的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發展階段,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將有限資源實現最佳配置的體現,也是農村從溫飽向小康邁進的必由之路。農村經濟生產的區域化,有益于實現農業生產的統一組織、統一協調、統一標準和指導;有益于“品種、知識、科技”三大更新工程;產品易集中收購和銷售;容易實現效益農業致富農民,推進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村經濟區域化,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基礎。

綜合易縣的自然地域、農村經濟現狀和農業產業化情況,將易縣農村經濟劃分成八大農業資源產業經濟區。依據各區資源產業經濟特點,進行產業定位,分區發展。

一平原農牧資源產業區(Ⅰ):位于易縣東部山前平原,總面積300.1km2,涉及易州、高陌、凌云冊、塘湖、裴山、高村7鄉鎮,119個村,45862戶,160966人。具有氣候適宜、地勢平坦、土壤質地良好、水資源開采便利、糧油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等特點。

1.產業特點:農牧產業占主導優勢。本區是全縣的糧油主產區,糧油產量分別占全縣總量的55%、60%;也是供應縣城居民消費的蔬菜生產基地,生產量占全縣蔬菜總產量的44%;全縣的肉牛育肥、良種肉牛繁育、秸稈養羊示范和瘦肉型豬基地均分布在本區。糧油和養殖生產在全縣農業中占有突出位置。

2.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耕地和農作物秸稈飼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糧、油、菜種植與畜牧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實施以“三元”種植模式為特征的結構調整方案,形成以農養畜、以畜促農、多業互補互促良性循環的農牧產業區,成為北京農副產品(蔬菜、畜產品)的直供基地。

3.區域發展措施:①龍頭建設。重點扶持塘湖肉牛產品加工、正四方牧公司、廣源養豬場等項目。②優化農業結構。合理調整占地結構,改“二元”為“三元”種植結構,實現種植與養殖互補、效益共贏的產業鏈條。③強化水土資源管理。加大執法力度,有效遏制土地銳減勢頭;嚴格控制水資源污染;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④增加科技投入。重點推廣優質高產作物新品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農業常規技術,提高科技含量。⑤適度規模養殖。采取公司加農戶,小規模大群體的養殖路子,家家參與產業化經營,形成千萬個小家與大產業互動的局面。⑥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抗災防災能力。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健全防雹、人工降雨體系。做好災害預報預警機制,提高應變能力,為農業產業化“保駕護航”。⑦發展鄉鎮工業。重點建設舍龍城花崗巖開發、天然板材工業園區、康元林木科技有限公司和亞林板業有限公司等項目,繼續完善良村鑄造和橋頭三類建材工業小區建設。

二平原丘陵傳統工藝手工業產業區(Ⅱ):位于易縣東南部,總面積44.9km2。涉及尉都、凌云冊和裴山三個鄉鎮,19個村,7908戶,28545人。區內農業氣候適宜,土地條件較好,擁有硯石礦特色資源,以此構筑了易水古硯的產業基礎。

1.產業特點:①鞋墊產業已成規模。東莊鞋墊加工產業起步早,是在市場引導下,由農民自發參與興起的。從業人員之多,生產規模之大,銷售范圍之廣,已占領東北、西南等國內市場,還遠銷俄羅斯等國。東莊鞋墊產業現已輻射到了塘湖、凌云冊、裴山等鄉鎮村,形成了名副其實、頗具區域特色的產業經濟。②易水古硯久負盛譽。易水古硯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備受世人青睞。生產歷史之久且久負盛譽。已形成了石料開采、雕刻、銷售為一體的采、加、銷產業體系。產品占領了國內大部分大中城市。制硯產業已呈現出越做越強之勢。鞋墊、硯臺的年產值占全區非農總值的40~50%,由此使農民增收104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9.1%。

2.發展目標:以鞋墊、硯臺產業為支撐,以其品牌效應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健全服務組織為保障,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資源,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沖出國門打入世界,把該區建成帶動全縣農村經濟的傳統手工藝特色經濟區。

3.區域發展措施:①健全服務組織,實行統一管理。成立縣、鄉、村三級硯臺、鞋墊產業協會,對資源、產品、市場價格等進行統一管理,完善營銷網絡;成立專業合作經濟實體,有效解決單家獨戶經營規模小、實力弱、各自為戰的松散狀態,提高產業整體的凝聚力。②培育龍頭企。以“龍頭企業加小作坊或農戶”的形式進行產業化生產,規范加工標準,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產業活力。③實施精品戰略。堅持以生產精品為主流的產業發展策略,以精品創品牌,以精品占領市場,以精品創高效益,使精品成為整體產業內部活力的動力源。④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硯石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也是易水古硯產業的基石,應給予特別珍惜。統一規劃,科學開采,杜絕資源浪費。⑤加強宣傳。尤其要加大對我國南部大中城市宣傳覆蓋面。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優勢,把產品信息推向全國和全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產品,以此提高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丘陵林果旅游資源產業區(Ⅲ):位于易縣最南端,總面積160.2km2,涉及獨樂、山北、塘湖、管頭四個鄉鎮,43個村、12987戶,45549人。山區、丘陵、平原俱全,具有土地類型的多樣性。林業、旅游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較高,有省級狼牙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森林公園。

1.產業特點:①林果業是該區的特色產業。以生產水李為主的設施林果在獨樂鄉已悄然興起,人均果樹2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約70%來自林果業。獨樂鄉已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林果專業鄉。果品總產量占全縣果品總產量的近20%。②旅游業系該區的第二主導產業。借助狼牙山國家級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旅游景點的機遇,區內旅游業呈日趨火熱之勢。2003年旅游業給當地農民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2.發展目標:依托縣校、鄉校聯合,實施科教興鄉、興區域產業戰略,不斷提升林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沖破營銷瓶頸創新品牌,實現林果生產品牌化、旅游資源配置功能化、蔬菜生產產業化、生產經營標準化,把該區建成全縣林果產業的領頭羊、旅游產業的生力軍。

3.區域發展措施:①創建龍頭企業。重點培育狼牙山果脯廠,謀劃柿果儲藏、加工企業和地膜蕓豆深加工企業。②打造知名品牌。集中精力從生產、管理到市場營銷,全力打造1至2個品牌,以精品取勝,使產品真正成為名副其實、高知名度的品牌。③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根據國家、省出臺的相關標準,盡快出臺適合易縣操作性強的可執行標準,并付諸實施。以全面提升林果產品質量。④加強市場建設。重點建設狼牙山果品批發市場,擴大場地規模,完善配套設施,強化市場管理,凈化市場環境。規范嶺東和石家統果品產地市場,作為狼牙山市場的延伸。⑤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提高農家游質量。重點建設索道、道路、綠化、環保設施、餐飲購物服務等配套設施。規范頗具農家特色的農家游,以增加旅游品種,彌補區內服務設施之不足,提高旅游區的整體功能。

四丘陵牧業雜糧產業區(Ⅳ):位于易縣丘陵地帶,總面積546.4km2,涉及高村、裴山、塘湖、白馬、流井等10個鄉鎮,119個村、32521戶,111572人。具有適于旱作種植較大面積的旱地,氣象條件適宜,土壤環境條件好,飼草資源豐富等資源特點。

1.產業特點:①小雜糧產業已漸起步。該區是全縣小雜糧生產的集中區域,小雜糧產量占全縣小雜糧總量的47%,其中甘薯占全縣總量的34.2%。區內建有谷子、甘薯和旱作農業精品示范園。已形成全縣甘薯和谷子兩大生產基地。②畜牧生產初具規模。牛、豬、羊飼養量分別占全縣飼養量的25~26%,家禽占22%。區內建有百泉養牛、養羊精品示范園,瘦肉型豬場2個,家禽養殖場16個,家禽存欄18490只。

2.發展目標:抓龍頭帶基地,抓示范創品牌;抓生態和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質量;抓服務組織建設,促產業協調發展。將小雜糧納入產業化軌道,創具有綠色認證標志的小雜糧品牌。發展草業,挖潛秸稈潛力,以草促畜,實現種植與畜牧產業互促互補、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3.區域發展措施:①提高小雜糧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成立小雜糧專業協會,對小雜糧生產進行協調、指導,確保小雜糧生產有依托,加工有方向,銷售有目標。②強化小雜糧基地和龍頭企業建設。增加科技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著力發展綠色、有機小雜糧。謀劃龍頭加工企業,實現加工、包裝增值,提升檔次,創出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③發展草業,恢復草場植被。實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復與保護工程,改良草場6萬畝,人工種草4萬畝。

五丘陵林漁游資源產業區(Ⅴ):位于易縣中心地帶,介于丘陵與淺山過渡區域。總面積218.3km2,涉及梁格莊、西陵、大龍華、安格莊4鄉鎮,40村、10404戶,35874人。具有山地和丘陵雙重地理特點。蓄積著全縣95%以上可養水面資源。.有以山水為景的南湖和龍湖、以生態景兼道教文化的云蒙山、科教興村的柴廠華夏第一村和最具近代文化特色的清西陵等。集旅游和休閑度假為一體,是全縣旅游功能較完善、旅游品種最多的區域。

1.產業特點:①統攬全縣水產養殖于一區。漁業是本區的優勢產業。全縣水產養殖95%的資源和產量均出自本區,漁業產值占該區農業總產值25.6%,占全縣漁業總產值的92.6%。②旅游業蓬勃發展。該區旅游業堪稱全縣旅游業的“龍頭”。景點多,品牌多,功能較完善,旅游直接收入占全縣旅游總收入的81.2%,綜合收益占91.4%。

2.發展目標:發展林草,改善生態;挖潛水面資源潛力,提高水產養殖產出量;優化旅游產品結構,提高旅游整體功能。把該區建成生態環境優美、水產豐富、風光秀麗的水產之鄉和旅游勝地。

3.區域發展措施:①發展林草,改善生態。景點周圍適度發展觀賞樹種和經濟林種;景區中、上游營造水土保持林,保土固沙;配合實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復與保護項目,改良草場,為發展牧漁業奠定物質基礎。②改造中低產水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開發不同水層資源發展立體養殖;科學施肥,提高水面肥力;加強科學管理,提高水產品科技含量;適度發展網箱養殖,以其高投入獲取高產出、高回報;完善經營機制,培育加工企業,使漁業生產納入產業化軌道。③整合旅游資源,提高旅游整體功能。加強休閑度假、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建設龍湖碧楓斬度假村、南湖旅游綜合開發和中義村度假村等項目。④加大宣傳力度,創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多渠道、多方位地進行宣傳,提高知名度,創旅游品牌,以此推動全縣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六淺山林牧礦資源綜合產業區(Ⅵ):位于易縣西南部,總面積721.8km2,全為山地。涉及管頭、七峪、甘河凈、坡倉、喬家河、良崗等9鄉鎮,74個村、13157戶,42404人。區內局部小氣候明顯,林、牧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分布廣泛。

1.產業特點:①林業生產的突出位置。該區是全縣林業生產的重點區域之一。干果產量占全縣總量的23.9%,其中板栗占60%,花椒占54.65%。有林面積位居各區之首,占全縣的27.6%。②畜牧業是實施易縣“西繁東育”戰略的仔畜繁殖區,每年為東部平原區域提供大量仔畜。畜牧業產值占全區總值的42.6%。③礦產建材業發展迅速。金礦、鐵礦采煉和花崗巖大理石開采加工發展迅速。有各類開采加工企業140家,從業人員3010人,產值達到28200萬元,占非農總產值的52.1%。

2.發展目標:以植樹種草、改善生態為基礎,以發展畜牧、改善人們的食物結構為著眼點;以發展礦產加工、增加農民收入、振興區域經濟為目標,建成易縣西部生態環境良好、牧業生產興旺、礦產業發達的林、牧、礦協調發展的綜合產業區。

3.區域發展措施:①植樹種草,改善生態。植樹造林采取生物與工程措施、飛播與人工造林、水保與經濟林三個結合。搞好退耕還林,確實把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大力開展人工種草、改良草場,盡快提高植被覆蓋度。②豐富山區綠色土特產品生產。柴雞生產推廣以放牧為主及相配套的飼養技術,提高肉蛋的“野味”,迎合消費者心理,滿足市場需求。干果生產要擴大栽培數量,加強對現有果樹的技術管理,提高干果的總體規模和效益。③劃區輪牧,科學管理。以村為單位,將牧場劃分成若干個放牧區,實行輪封輪放。倡導舍飼圈養,減輕對草場的踐踏和壓力。④規范開采行為。嚴格“礦產法”,打擊無證采礦、越權越界等違法行為,對礦山實行統一規劃,科學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⑤優化資源配置。引入專業勘探隊、投資商、項目與人才;優化資源配置與環境,實行集約化經營;抓綜合治理,尾礦回填和礦區綠化,實現開發與治理同步。

七淺山林牧礦電游資源綜合產業區(Ⅶ):位于縣城西北邊界地帶,總面積470.26km2,全為山地。涉及紫荊關、南城司、大龍華3鄉鎮,50個村,10878戶,33968人。區內氣候溫涼,林牧和礦產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獨一無二,旅游資源特色明顯。

1.產業特點:①林牧業是該區的基礎產業,其產值占到了農業總產值的46.5%。②礦產業發展迅速,建筑砂、黃金、大理石、鐵粉、麥飯石等生產均占據全縣礦產業的半壁江山。年產值15190萬元,占本區非農業總值的51.3%。③小水電已成為全縣水電事業的支撐,對全縣工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④旅游是近年來形成的一個朝陽產業。以紫荊關景區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景點的開發已初見成效。與清西陵景區相呼應,對全縣旅游業產生了良好的互補作用。

2.發展目標:立足資源,放眼市場,抓招商引資,促地方經濟。以礦產采加和荒山拍賣為突破口,以科技、體制創新為動力,以生產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為起點,以旅游開發為后勁,把該區建成林牧同進、礦電并舉、旅游互動的林、牧、礦、電、游協調發展的綜合產業區。

3.區域發展措施:①加強科技培訓,普及農業常規技術,并改善提高農民對合理開發農業資源的認知能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②發展綠色農業。改善土壤環境和理化性狀,保持水、肥、氣、熱因素協調。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科技含量。使綠色成為農業的主調。③林牧資源協調利用。科學實施封山育林,保護天然植物;加大人工造林,加速荒山綠化。牧業實施劃區輪牧,以草定畜,適度舍飼,永續利用,實現林牧并進。④培育龍頭企業。扶植南城司杏仁加工廠,謀劃小雜糧、干果、柴雞蛋等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礦業重點建設紫荊關東明石材開發、國際博覽廳、勝利村鐵礦廠等項目。⑤整合礦產資源,優化開采結構,提高開采技術含量。做好環境監管,采用適用的環保技術,確保開發治理同步、經濟與生態共存。⑥增加投入,加快水電、旅游產業發展。加快紫荊關六級水電站、膠東口水電站和琵琶臺水電站建設。調整旅游產品結構,注重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綠色純天然產品等,實現旅游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八深山林牧生態旅游產業區(Ⅷ):位于縣城西北部邊界,面積71.5km,全為山地。涉及蔡家峪一個鄉,5村,898戶,2482人。區內氣候涼爽,環境宜人,林牧資源豐富,有頗具生態特色的旅游資源。

1.產業特點:①林牧業是該區的主導產業。林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77.5%。林業既為本區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全縣重要的林產品生產基地,生態西北大門的守護者。畜牧業,人均肉類總產量183kg,居全縣之首。人均畜牧業產值1011元,接近一區水平。也是全縣獺兔養殖基地。②土豆產業已漸起步。馬圈子土豆種植頗具特色,個大、淀粉豐富,面甜適中,口感頗佳,深受市場親睞,是當地的優勢品種。③生態旅游邁出可喜的一步。已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了科學整合,修路改善了交通條件,來此旅游的人數逐漸多了起來。2003年旅游收入25萬元。

2.發展目標:以生態建設為著眼點,以生產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為突破口,以生態旅游開發為杠桿,以致富農民為目標,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奠基、綠色生產搭臺、旅游開發唱戲”的發展戰略,把該區建成林牧生產無害化、生態環境優良化、旅游產業特色化的林牧生態旅游第一區。

3.區域發展措施:①著力林業建設,提高生態質量。封山育林,兼顧人工林。注重立體布局,山上用材、防護林,山腳栽培經濟樹種,做到適地適樹。嚴格林木管理,改造低質林,確保林木蓄積“長”大于“消”。②加強牧業管理。科學規劃草場,封育近山草場,開發遠山草場,鼓勵舍飼圈養,積極改良草場,增加牧草總量。③發展有機農業。提高農民對綠色有機農業重要性的認識;改善立地條件,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產出量,以充分發揮自然地域優勢。④培育龍頭企業。注重對小雜糧、土豆初深加工、林果貯藏包裝等骨干企業的培育,組建農副產品銷售中介組織,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⑤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強化宣傳,突出生態特色。統籌發展旅觀光農園、森林旅游、民宿農莊等多種旅游產品。豐富旅游文化,提高旅游品位。建立旅游服務站,健全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提高服務質量,真正成為生態觀光旅游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