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民工荒現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6 10:32:00

導語:珠三角民工荒現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珠三角民工荒現象分析論文

一、珠三角地區“民工荒”的主要表現

1.企業用工在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方面的矛盾比較突出。

自2004年年初東莞市首次官方確認民工緊缺以來,此波迅速波及整個珠三角。據東莞市勞動局公布的“2007年企業春季用工需求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九成以上企業表示將招用新員工。其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工崗位用工需求仍然旺盛,預計今年企業用工需求將增長10%-15%。據估計,東莞今后5年內企業用工需求每年都要新增10萬以上。據調查顯示,在企業新的用工需求中,75%的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34%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45%的崗位要求年齡在18至25歲之間;60%的崗位需求女工。

2.不同類型企業招工難易程度不一,勞動密集型企業普遍招工困難。

調研情況顯示,2008年勞動力供求的特點是,電子、鞋業、服裝等傳統制造業仍有較大的用工需求。企業招聘人員難易不一,優質的企業由于工資福利、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不存在招工難的問題,但是勞動密集型、工作時間長的企業則會存在一定的招工難問題,這類企業約定的月基本工資通常徘徊在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再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相應增加員工的收入,預計這類企業需求員工不少于30萬人,其中普工約24萬,技工約6萬。

3.拖欠民工工資現象時有發生,民工流失率不斷攀高

在走訪中,不少民工表示這個月的工資經常會在3個月甚至4個月后才能拿到,甚至會被拖欠,這種拖欠民工工資的現象在建筑業尤為嚴重。據東莞市勞動監察大隊介紹,2007年5月-8月,全市發生外來工群體性事件86起,其中29起是由企業主拖欠或者逃逸民工工資引起。農民工討薪不成,去告狀又苦于因當初沒簽訂勞動合同而沒有證據,反而遭受欺凌毆打,最后,農民工被逼無奈,只有一走了之。據調查,東莞市的普通工人平均年流失率為10%左右,而毛紡和玩具行業的流失率更是高達20%-30%。

二、“民工荒”的成因

1.“三農”政策的利民效應

隨著中央減免農業稅、種糧直補、糧食收購保護等措施相繼出臺,農民負擔減輕,農作物價格上漲,農業勞動力邊際效益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也隨之增加。如果外出打工掙的錢與務農的收入差別不大,農民當然愿意留在家中務農而不是撇下一家老小去外地打工。

2.企業用工的短期行為

首先表現為工資低、工作環境惡劣。在走訪的幾家企業中,有半數以上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種問題。如東莞市東城鎮有家電子廠,該廠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車間很亂很臟,通風也不好,而且這里的工人每天要工作近10個小時,而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只有800元左右,有時還會因為遲到或者其他原因被老板扣除一部分,一月到頭能拿到手的工資只有600元左右,除去自己的生活開支后所剩無幾。

其次表現為用工不規范。如很多企業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不為他們繳納勞動保險金。在受訪的企業中,只有兩家企業與農民工簽訂了一個手寫的協議。不少農民工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勞動保險金是什么,也沒有向工廠老板提出要簽訂勞動保險合同的意向。

最后表現為企業對民工“只使用不培養”。在珠三角,很多企業最大限度壓低用于農民工的各種費用,使之無法獲得培訓和提高,長期這樣的行為,使得那些曾經年輕力壯的農民工在被過度透支了體力和腦力后,又被無情地推回農村。

3.中國的地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農民工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自2005年以來,世界經濟開始加速,中國在最近幾年的GDP增長都保持在10%左右,經濟高速增長對勞動力產生了十分旺盛的要求。隨著中國的制造業中心從珠三角向長三角、環渤海灣地區以及東北三省擴展,勞動力的需求由一中心變為多中心并存,各地對產業工人的需求猛增,這就使得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增多。在2006年公布的城市地區最低工資標準中,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已經落后于長三角。在這樣的情勢下,民工的流向自然發生了改變,民工更多地被分流到其他地區而不是硬擠在珠三角。

4.農民工結構重整

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大軍中,可以大致將他們分為以下三代:上世紀60年代出生、現年37歲以上、8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一代農民工;70年代出生、現年27-37歲、9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二代農民工;80年代出生、現年27歲以下、近幾年外出打工的第三代農民工。在這一群體中出現了值得我們關注的分化:第一代農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職業競爭力低下,加之迫于生計,所以從事的大多是臟、苦、累及臨時性的非正規崗位。第二代農民工文化程度相對較高,以初中程度為主體,且年齡不大,精力充沛,又處于婚齡或者育齡期,生活負擔和經濟壓力大,因此,他們在選擇工作時對工作崗位、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有了一定的要求,工作的舒適度大小在整個效用中所占的權重逐步升高。第三代農民工則與前兩代農民工完全不同,年輕、學歷較高、基本上沒有負擔、生活壓力小是其的主要特點,他們進城打工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增收,其目的趨于多元化,例如渴望有優越的工作環境、渴望有認同感和成就感等。

在這種背景下,加之遭遇企業的用工不規范、環境惡劣、工資低等因素,農民工們在付出大量的血汗后得到的卻與自己預期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選擇“用腳投票”,導致“民工荒”現象的發生。

三、解決“民工荒”的對策建議

1.政府的對策

(1)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如果說過去20年,我國主要是通過農村廉價勞動力完成“原始積累”的話,那么,“民工荒”則警示我們:要想在知識經濟的挑戰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就必須轉移經濟發展戰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移,提高現有產業的技術含量,把廉價勞動力變成高價值、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實現經濟增長所依賴的資源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城市住房和勞動條件層次的規定,使得大城市形成較高的雇傭成本,迫使大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小城市轉移,這樣既緩解了大城市工業資源緊張等難題,又解決了中小城市發展所面臨的“產業空洞”問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引進外資時。要注重引進外資的質量,有意識地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促進地方產業結構升級。(2)加強政府職能,貫徹“以人為本”思想,創造和諧社會氛圍

首先,政府在農民工的流動中要做好引導工作,要設法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加快勞動力需求信息的傳遞速度,減少農民工在求職過程中的盲目性。其次,政府要“以人為本”,打破傳統的政府本位主義,消除制度性的就業歧視,給予農民工“市民待遇”,逐步轉換農民工身份,在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農民工平等待遇,并努力解決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上學難的問題,要減輕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的心理負擔及成本,使其將精力全部用于工作中。

(3)深化各項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管理體系

首先,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以身份和出生地劃分人口類型的傳統戶籍制度,改變成以職業和居民地劃分人口類型的新型戶籍制度,承認已有固定職業和穩定收入的進城農民的社會地位,保障其擁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合法權益,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逐步實現人口的自由遷徙并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的身份。

其次,積極推進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尤其要加強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從長遠來講,要建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面向所有人的社會安全和保障機制。

(4)加大對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對農民工的輸出地來說,政府在組織勞務輸出時,要搞好農民工外出前的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民工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權的意識。對農民工的輸入地來說,政府則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統籌規劃和實施對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委托具備一定資格條件的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來為農民工提供形式多樣的培訓。

2.企業的對策

(1)企業要適度提高農民工待遇,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首先要提高民工的工資,改善其工作環境,縮短其工作時間。

其次,企業在雇傭農民工時應與其簽訂正規的用工合同。按勞動部門的規定制定工資標準,并保證按時足額發放工資,不無故克扣、拖欠民工工資,為農民工提供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保護性措施,不斷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和福利待遇。

(2)拓寬人員招聘渠道

企業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僅依靠在工廠門口貼一張招工啟事來實現招人的目的了。企業要制定相應的招聘計劃,拓寬招聘渠道,追加招聘投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招聘效果。

此外,企業還需改變招聘策略,調整用工標準。缺工企業應適當放寬年齡、性別、經驗等限制,擴大用工范圍。

(3)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企業培訓體系

企業要致力于培養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藍領階層。從效果來看“校企聯合、市場調節、訂單式培養專業對口的人才”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才能整體提高勞工素質,促進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技能的培養,單靠職業技校,往往缺少實踐經驗,難以滿足企業的用工要求;完全靠企業來培養技工,又缺乏系統理論,成本也太,雖然容易上崗,但潛力不大。通過職業技術培訓不僅可以提高現有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還可以將非勞動力或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

(4)積極塑造“以人為本”的企業組織氣候,營造強有力的企業文化

企業若想在行業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留住農民工便是重要的一步。因此,企業需要積極塑造“以人為本”的組織氣候,除了在物質方面善待農民工以外,還要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突出每個人都是企業重要的一員,讓農民工自身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和尊重感。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和諧、上進、融洽”的氛圍,才能增強農民工同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農民工在企業工作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論文關鍵詞]珠三角民工荒勞動密集型企業對策

[論文摘要]2004年,中國首次出現“民工荒”,打破了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神話。此后,“民工荒”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到全國,尤以“珠三角”地區最為嚴重。而東莞作為中國的“世界工廠”,更是重災區中的重災區?!懊窆せ摹钡某霈F不僅嚴重阻礙了相關企業的生產和發展,而且制約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探尋“民工荒”的成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是當地政府和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在通過對東莞部分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作粗淺的探討,以期對實際部門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