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突出生產性服務業論文

時間:2022-06-04 03:46:00

導語:文化創意突出生產性服務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創意突出生產性服務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問題;燕趙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文化創意產業是從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演變而來的新興產業、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燕趙大地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產業在河北省新的主導產業體系中發展迅速、從文化產業及分行業增加值情況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較好、新興文化產業得到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所涉及行業有所擴大、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但高素質文化人才缺失問題比較突出、文化資源利用不足、優勢文化創意產業缺乏龍頭帶動作用、主導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新興創意文化產業仍是弱勢、發展目標與原則、開發燕趙區域歷史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條件成熟、潛力巨大的新興文化產業增長點等,具體請詳見。

文化創意產業是從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演變而來的新興產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建設”。當前,浙江、廣東、深圳等沿海省區的創意文化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而河北省在這一領域的開拓發展則剛剛起步,所以加快河北省燕趙區域的創意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依據2004年國家下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把文化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目前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基本等同于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比,中國的文化產業內涵界定的角度不同,主要從產出的角度、從所提供產品及服務的精神文化性質著眼,只要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而文化創意產業,除了服務于個人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外,還服務于生產領域提升產品附加值、經濟發展中提升產業結構的要求,明顯突出“生產性服務業”的性質。

一、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

自2007年河北省提出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目標始,兩年來,河北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打造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增添了新的活力。另外,燕趙大地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在此背景下,河北的地緣優勢也日益顯現:環繞京津兩大都市,東臨渤海,具有出口兼海口的地緣優勢,處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原等四大行政區域的連接地帶,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擁有1億多人口的直接消費市場。隨著近幾年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的不斷完善,環境不斷優化,發展文化產業的地緣優勢仍將充分展現。在河北省提出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目標后的兩年時間里,河北經濟形勢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巨大成效,項目建設市場化機制初具雛型。這樣,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的環境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就為立足燕趙大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優勢。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河北經濟發展較快,近幾年,文化產業在河北省新的主導產業體系中發展迅速。2006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34.8億元,比上年增長43.5%,占全省GDP的2.01%,比上年提高近0.4個百分點;從業人員達到57.8萬人,比上年增加7.6萬人,增長15.1%。2007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340億元,比2006年增長45%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將接近2.5%。從發展速度看,河北省文化產業的增長率已經超過鋼鐵等其他主導產業的年增長率,成為新的“領跑”產業,迅猛增長的態勢已經顯現。

(一)從文化產業及分行業增加值情況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較好

2006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分行業增加值增長前4位情況如下: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比上年增長68.3%,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業比上年增長56.8%,文化用品設備銷售業比上年增長48.8%,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增加值為54.8億元,比上年增長45.7%。從2006年文化產業發展分行業情況分析,除出版發行業外,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和文化產品設備及相關用品制售業已成為“新星”產業,而動漫產業和節慶產業雖然未在文化產業統計指標中顯示,但2006-2007年發展迅猛,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大好局面。因此,將動漫、節慶會展、文化休閑娛樂、文化產品制售等四大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新星”給予重點培育和扶持,成為2008年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產業。

(二)新興文化產業得到發展

動漫游戲業是中國重點扶持的新興文化產業。據國家文化部預測,未來5—10年,中國動漫市場至少還有1000億元的發展空間。河北省2007年動漫產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發展勢頭迅猛而強勁,大項目紛紛落地,簽約額超過60億元,體現出環京津發展的地緣優勢。2008年,又進一步引進高層次人才,建設動漫游戲基地和園區,支持和促進了“產、學、研”一體化,推出一批動漫精品,拓展產業鏈條,開發動漫游戲形象等相關衍生產品。

(三)文化及相關產業所涉及行業有所擴大

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文物單位216個,文物保護單位3553處,其中國家級168處,省級494處,市縣級2891處;有建成開放的博物館46個,各類藝術表演機構228個,藝術表演場館92個;有群眾文化機構2231個,其中群藝館、文化館175個,鄉鎮文化站2056個,公共圖書館156個,藏書總量1351萬冊;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1.4萬余家;有圖書出版社7家,去年出版圖書2201種;音像出版社5家,出版錄音制品97種,錄像制品148種;全年出版期刊216種、報紙66種(不含校報);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18.6億份,各類雜志4214萬冊,圖書1.7億冊。2008年全省公共廣播節目94套、電視節目179套,制作廣播劇224部、276集,電視劇9部、243集。

(四)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但高素質文化人才缺失問題比較突出

2005年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包括個體戶)50.2萬人,比上年增加12.2萬人,增幅32.1%,占全省所有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41%,比上年提高0.31個百分點。但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缺失已成為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性障礙,特別是缺乏文化產業品牌的市場組織和中介人才,新興文化產業的人才更缺乏,文化產業技術人才流失嚴重。

二、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資源利用不足

燕趙區域內固有的歷史文化、現代科技文化資源和基礎設施資源未得到充分發掘、整合和利用。比如古城保定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豐富的古代歷史文化遺存,開發過程中,對古代歷史文化遺存用力多,如滿城陵山漢墓、荊軻遺跡、清西陵、直隸總督署等,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和利用,也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而對近現代歷史文化遺存卻開發利用不足,如近現代遺存中,除去“跟著老電影去旅行”而形成的三處紅色文化景觀外,像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定縣平民教育實驗、高陽勤工儉學運動等近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事物或事件很少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至于與之有關的歷史遺存更被淡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遺憾!以燕下都遺址和紫荊關關城的開發來說,北京早已被稱作“燕京”,而燕下都仍默默無聞;八達嶺、居庸關名聞海內外,而同為長城重要關隘的紫荊關卻飄零無聞。還有“三國遺跡”中的三義宮、張飛廟。“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在2007年湖北襄樊市“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慶典系列活動”鬧得沸沸揚揚,據說唐國強、易中天均應邀出席慶典。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的“義”,不亦應在其含義的詮釋中得到宣揚么?由此看來,河北省在對歷史文化資源內涵的發掘、利用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二)優勢文化創意產業缺乏龍頭帶動作用

燕趙區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如以西柏坡為主的紅色旅游資源和以趙州橋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資源,但這些優勢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而轉化為經濟優勢。出版和廣播、電視業在國內外的傳播地域和影響力還十分有限,不具備區域影響力,特色還不夠突出,品種還不太豐富;旅游業潛力有待挖掘,帶動作用不盡明顯。

(三)主導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新興創意文化產業仍是弱勢

目前河北省文化產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傳統文化產業領域,特別是集中在文化用品設備生產、出版發行、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用品設備銷售行業上。與高新技術密切結合的網絡文化服務、動漫游戲業等新興創意文化產業仍是弱勢,目前僅有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大學億萬泰科技公司、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等少數動漫產業園區和基地,從業人員偏少,生產規模偏低(見表1)。

(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總量過低,多種原因制約了文化消費需求的釋放

河北省目前文化消費相對比重下降、總量過低的狀況還是比較突出,2005年,河北省了《關于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實施意見》,文化投融資格局開始出現明顯變化,初步形成了投資多元化局面。但文化產業發展過多依賴國有資本推動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變,國有資本約占文化產業固定資產總量的近70%,中國港澳臺和外資占固定資產的10%,民間資本占固定資產的20%。國有資本在產業發展投資中的比例超過2/3,民間資本和外資不足1/3,而且較大規模的投資只集中在印刷業、娛樂服務業等個別行業中。

三、燕趙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

(一)發展目標與原則

鑒于東南沿海省區的有效經驗,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目標是,立足燕趙大地,將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朝陽產業作為燕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構建環京津兩大都市及沿渤海區域的創意文化產業聚居區。在發展原則上遵循政府引導與企業自主相結合,軟能力和硬能力相輔并行,傳承歷史文化與文化創新相結合,個性化發展與錯位競爭合作相結合,自主創新與引進品牌相結合五大原則。

(二)發展策略

1.開發燕趙區域歷史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燕趙大地文化資源十分豐厚,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僅石家莊市周邊區域就擁有“古、綠、紅、新”四類文化資源優勢。趙州安濟橋、革命圣地西柏坡、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盛譽。民間藝術方面擁有京、評、梆、絲、晉、豫等多個戲劇劇種,大量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其中較為著名的民歌舞蹈小戲有:小放牛、井陘拉花、晉州管傘、束鹿戰鼓花鈸、木板大鼓、辛集童子花鈸、石家莊絲弦等。另外,辛集、井陘、藁城市耿村分別有“農民畫之鄉”、“拉花之鄉”、“民間故事之鄉”的美譽。因此,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打破部門分割、區域分割和行業壟斷,從全省發展的全局上整合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科學管理機制。在新形勢下,創意文化產業的指導思想必須轉向通過制定法規、政策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以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用經濟杠桿調節不同文化經營主體的利益關系,引導和促進文化企業改善生產經營,逐步加大文化市場的開放力度,逐步開放并最終允許非文化系統的、各種所有制類型的社會資本——財團、企業、基金會及其他合法的企事業單位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參與和經營包括報刊業、出版業、廣播電影電視業等在內的核心文化產業,通過引進新資源和新機制,盤活國有文化資產存量;有計劃、有步驟地按照專業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運用聯合、重組、兼并等現代企業的資本運作方式,優化和提升原屬國有文化資產,調整現有不平衡的單極化文化經濟利益關系,給國有文化企業創造一個更完整的市場環境,促進其競爭能力的迅速提高。動員民營資本和民間力量,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國有文化資產的清算、轉移、重組和擴張。

3.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條件成熟、潛力巨大的新興文化產業增長點。在全省開展一批文化產業特色縣(市、區)試點,進一步弘揚燕趙文化、塑造河北形象。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先進省份經驗看,選擇一批區位條件典型、文化資源特色明顯、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鄰近巨大消費市場的縣(市、區)作為文化產業特色縣試點,是一條重要發展路徑。開展文化產業特色縣試點工作,可以充分依托當地資源及其他優勢,有效地結合省里的政策、資金的扶持,迅速發展適合自身的文化產業領域,探索不同類型縣域發展文化產業的模式,有利于迅速提高縣鄉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縮小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差距,為全省各縣市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提供經驗和教訓,提供推廣的思路和措施,同時也有利于省級層面探索不同地域、不同特點的縣域文化產業分類指導的模式和方法。建議省委宣傳部牽頭,省直有關部門協同配合,選擇一批文化產業特色試點縣,出臺試點縣扶持政策和辦法,率先在全省建設一批文化產業新興增長點。

4.打造精品,重視人才培養。隨著中國的文化市場已逐漸出現與世界文化大市場接軌的趨勢,河北省的文化產業正面臨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只有抓住時機推出河北省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在即將到來的國際化的競爭中贏得市場。而品牌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必須培養一大批出類拔萃、德藝雙馨的文化專業人才,留住一大批既熟悉藝術,又懂得市場運作、善于管理的文化經營人才。全面推進中小學藝術教育,培養未來文化創意的消費者和創造者。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依賴于整整一代乃至幾代文化創意的消費者和創造者,但是,傳統教育模式不利于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性,給未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留下了巨大的隱患。從學齡前的兒童到最著名的科學家或藝術家,每個人都是有創新意識的。新天地公務員考試研究院建議教育部門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遠景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嘗試制定一個推進中小學文化創意教育的遠景規劃,旨在使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擁有發展創新性潛能的機會,使我們這個社會的每個個體的創新才能從其孩提時代開始就得到鼓勵,從而開辟個人多種發展的可能性。

“創意是產業之魂,產業是創意之根”。東南沿海各省份已經走在河北省前頭,研究和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對河北省來說是十分緊迫的文化工程,潛心找準河北在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上的著力點,充分發揮燕趙區域文化優勢,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現代品牌經營方式,發揮大眾傳播的作用,創造出屬于河北省自己的知名文化品牌日顯必要。

參考文獻:

[1]艾豐.用創意文化改變發展模式[J].中外企業文化,2002,(10).

[2]陳曉永.京津冀產業發展功能定位與產業集群空間分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6).

[3]佟賀豐.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及其啟示[J].科技與管理,2006,(6).

[4]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課題組.南京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優勢及對策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