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落后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9 12:02:00
導語:推進落后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健詞:增長極理論區城經濟產業集群
論文摘要:增長極理論作為一種發展理論,用來指導區城經濟的發展有其嚴格的條件很設。當前中國經濟落后地區并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也就不能用增長極理論來指導這些落后地區的區城發展。文章認為,為使我國更快地實現全面小康,實行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并重戰略,培育區城產業集群,這是各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發展區城經濟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當前,如何通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區,并以此帶動區域經濟整體推進,實現共同發展,許多地方政府仍把“增長極”理論作為制訂區域發展計劃的重要理論依據和方法積極加以實施。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各地區經濟基礎各不相同,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如果不加區別、千篇一律地套用增長極模型來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但不具有操作性,而且很可能使區域開發走上歧路。特別是對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講,不能盲目寄希望于通過確立“極化”效應來實現經濟騰飛,應該根據區域實際情況積極實施發展戰略,逐步提高區域競爭力,縮小區域之間的差異,并最終實現全面小康。
一、增長極理論的基本范疇和主要特點
增長極的概念,是由法國經濟學家佛朗索瓦·佩魯(FrancoisPerroux)于1955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上的一篇題為“經濟空間:理論與應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佩魯認為空間是一種“受力場”,經濟空間與一般的地理空間完全不同,經濟空間是“存在于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按照佩魯的觀點,濟的長主要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和創新,而創新并不是在所有產業均衡推進,總是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業。由于這些企業是主要的創新源,因此它的產值增長大大高于工業產值和國民經濟產值的平均速度。當這種產業增加其產出(或增加購買生產性服務)時,對其他產業具有極強的連鎖效應和推動效應,能帶動其他產業(或投人)的增長,這種產業就是推進型產業(PropulsiveIndustry),或稱之為增長誘導單元(Growth-InducingUnit),即增長極,而受增長極影響的其他產業就是被推進型產業。佩魯認為,這種推進型產業和被推進型產業通過經濟聯系建立起非競爭的“產業聯合體”,通過產業間向前、向后的連鎖反應,從區域間的不均衡發展到最終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
分析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我們發現這是一種發展的理論,并不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組織模式,它和赫希曼、繆爾達爾等提出的“涓滴效應”、“極化效應”和“回流效應”、“擴散效應”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增長極是一個抽象的純經濟概念,與地理空間無關。增長極理論作為一種發展的理論是沒有經過嚴格邏輯證明的,它在怎樣確定推動型產業和適宜發展增長極的地點、增長極對其他產業或其他地區擴散經濟效果的機理分析、增長極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動力解釋等方面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佩魯所認為的增長極經濟空間是“存在于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具有全球性的,與一般意義上的中心與外圍的地域集聚、擴散并不一致。而他所認為通過增長極能使整個區域得到發展的“通道”,并非是人們所熟悉的空間上的運輸路線、通訊設備等外部性設施,而是特指經濟的內在聯系。
2.增長極理論強調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是技術進步或創新,而創新一定集中于一些特定的產業(推進型企業)。佩魯進一步發展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廠商的作用,特別是大型私營廠商的作用。但是當局和他們的首創精神以及較小的、為適用于當地情況所作的創新也同樣重要,不容忽視”。在佩魯看來,最具有創新性的經濟活動必定發生于大的經濟單元中,這種經濟單元往往也就是推進型產業。增長極既是創新的發源地,又是擴散源,因此短期壟斷不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極化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要通過積極培育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3.增長極理論強調“產業聯合體”。聯合體中的每一個體相互間既是供應者又是消費者,存在著支配和聯系的關系。一方面,推進型產業的成長和創新速度要比其外界快得多,處于產業聯合體中占支配的地位,能夠完全實現規模經濟,在自身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推動支配產業的發展,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型產業的成長可以通過產業之間前向連鎮、后向連鎖以及旁側的聯系,把經濟增長擴散到各個企業或各個地區,最終達到收人分配的均衡,正因如此,佩魯主張政府要對推進型產業進行投資,保證其絕對的支配地位。
二、用增長極理論指導經濟落后區域發展的陷阱
自佩魯提出增長極理論以來,西方許多國家都把它應用到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之中,但效果其實很不理想。比如意大利南部的開發計劃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例。在1957一1966年期間,意大利為了解決南貧北富的地區二元結構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南部選取4個增長極典型區,建立了鋼鐵、石油化工、機械、金融加工、電機等“推進型”產業,還配置了與此相聯系的一大批小企業,然而由于增長極自身的一些缺陷和運用不當等多種原因,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在我國,增長極理論也曾廣泛被各地方政府作為振興區域經濟的法寶而加以積極實踐,但總的看來,成功者寥寥(東部沿海不少地區取得的成功,其實是實施了“綜合改良”后的增長極理論,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在此不加展開和討論)。比如寧夏西吉縣政府曾經以增長極理論來制定區域發展計劃,希望通過大力扶植和創建豌豆、土豆、畜產品加工等“推進型”企業,形成“產業聯合體”,然后利用這些產業向前、向后的連鎖來解決就業問題,帶動全縣的經濟增長。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還是無法實現縣政府的意圖。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增長極理論在指導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實踐中的不成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反思:
1.理論自身的不完整性。作為一種開創性的發展理論,可以說增長極理論是沒有經過嚴格的邏輯證明的。佩魯及其追隨者在提出“增長極”概念的基礎上,沒有進一步將該理論系統化、模型化,以至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怎樣來確定推動型產業和適宜發展增長極的地點,推動型產業的支配效應即集聚經濟的正負效應表現如何,增長極理論自身的數量、規模、內部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技術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如何解決。所有這些理論的缺失,都將導致實踐的無法落實。因此,當經濟落后地區從功利主義的立場出發,簡單地將增長極理論作為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組織模式,其實踐肯定會出現問題,有的甚至是從一開始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操作。
2.理論的不可操作性。嚴格講,增長極理論是一種純粹的理論:只可作為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和區域發展規劃的理論依據,不能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地域組織模式。在增長極理論中,經濟空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全球性的,與我們認為的地理空間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在這種空間中的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與一般意義上的區域空間中的集聚、回流、擴散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如果按照增長極理論的要求,我們其實是無法考察任何空間中兩個地方的各種物質流、資本流、勞動力流、技術流、信息流,從而也就無法在實踐中去討論增長極的支配效應、聯系效應以及分配效應。如上面提到意大利南部的失敗,主要是由于新建的大型現代化企業與當地的產業沒有發生預期的聯系,無法形成產業之間的連鎖效應和推動效應,因此也就無法形成增長極。
3.理論的區位選擇和時間選擇的局限性。從根本上來講,正是由于增長極理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區位背景,決定了其不適合指導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佩魯是從處在比較成熟階段的經濟現象出發來研究增長極的,因此,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前提就是市場的有效需求。而能形成有效需求的地區,一般來講區域經濟都已經進人成長的階段,區域內各類產業基礎設施比較發達,區域產業鏈基本形成,然而,這些條件恰恰正是經濟落后地區希望通過形成增長極來達到的。由此可見,這種實踐中的悖論注定了增長極理論不能作為經濟落后地區發展的組織模式。綜觀我國不少落后地區實施增長極模式最終失敗的案例,大都經歷了以下的過程:地方政府大力在落后地區新建“推動型”企業~企業生產率低下,缺乏商品市場開發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新的企業無法發展下去,產業之間無法形成連鎖,要素無法向外擴散~增長極無法形成,暫時形成“飛地”經濟~原來的“推動型企業”進一步萎縮,經濟發展受阻。
三、對經濟落后地區推進區域發展的兩點建議
綜觀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后各地區的發展,東部沿海絕大部分省市已經實現了經濟的起飛,而大多數中西部地區還是無法擺脫貧困,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逐漸拉大的趨勢。如何加速中西部落后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國地區經濟差異逐步縮小并最終全面走向現代化,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思考。
1.實現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并重戰略
按照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勞動力相對充足和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奈賦特點,可以通過發展資源輸出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但隨著全球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于資本、技術、人力資本、知識等“創造性資源”,而這些非自然性質的資源在國際和地區之間的流動性非常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地區要素察賦的依賴。因此今天再在缺乏資本、技術、人力資本和市場制度的情況下實施單一比較優勢戰略,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同樣,按照后發優勢理論,經濟落后地區可以直接學習、模仿、引進發達地區的技術和制度,超常規地提高效益,達到經濟的跳躍式發展。但是這種后發優勢并非是落后地區實際擁有的優勢,它只是潛在的一種發展可能,而且對人力資本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缺少了投資環境和高素質的人才,那么只有模仿沒有創新,最終也無法實現經濟的騰飛。
從當前我國中西部落后地區的實際情況看,既具備比較優勢的基礎,又具有后發優勢的條件,因此可以采取雙重優勢戰略的組合,既避免依靠單一優勢的缺陷,又綜合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的特點,迅速縮小同先發地區的差距。通過比較優勢建立起一批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形成地區特色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同時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學習、模仿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軌跡,在技術和制度上與發達地區接軌,甚至后來居上,使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實現經濟轉型。日本和許多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都是采用了雙重優勢戰略實現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務員之家:
2.培育區域產業集群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齊頭并進的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說不是市場經濟,而是組織經濟,或者至多是組織一市場經濟,組織活動壓倒了市場活動。因此,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強調區域經濟的組織發展,當前普遍被世界各國認為是比較有效的區域經濟組織,就是形成區域內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由于產業群存在外部經濟和集體效率,從而對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力有一定作用。在健全的市場制度條件下,企業自然地群集可能增強專業化和勞動分工,企業的信任和社會規范的程度可能增強,因而降低合同談判成本和執行成本,以及技術服務的成本。靠近企業能夠更容易地接收超過其生產能力的定單,因而能夠留住有價值的客戶。因此,產業群可以使企業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多方面實現高效的網絡化的互動和合作,并有助于建立國際戰略聯盟。特別重要的是,產業群內部有一種創新的氛圍,企業正式或非正式地接觸時,信息和知識尤其是隱含經驗類知識會很快地流通,從而促進創新。但是,并非在地理上自然扎堆的或者共享基礎設施的企業集群都可以認作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群。產業群是企業自組織或有組織的綜合體,而不是無組織的混合體。產業群成功的重要基礎是社會資本充足,人際相互信任,而社會資本是基于對某種文化習俗和人際關系的認同,或是對法律規范的遵守。正因為如此,在社會資本不足的地方,特別需要公共政策進行干預,實行產業群戰略。
- 上一篇:新統計法個人學習感想
- 下一篇:省中小學法制教育征文競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