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特征透析

時間:2022-04-08 03:08:00

導語: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特征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特征透析

關鍵詞:基尼系數泰爾指數收入差距城鄉一體化

內容摘要:切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是當前盡快形成河南省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對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了時間序列和空間層面的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變動較大,是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波動的主要原因;農村居民純收入基尼系數大于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是河南省城鄉空間差距產生的主要原因;泰爾指數也顯示農村居民收入內部差距大于城鎮居民收入內部差距。

以城鄉居民收入比考察河南省的城鄉收入差距變動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1992年以來,河南省的城鄉居民收入比與全國的走勢大體一致,均呈現出波浪式增大的趨勢,1994年以前河南的城鄉收入差距較全國大,之后均低于全國的城鄉差距。1992~2007年全國平均的城鄉收入比是2.89,比河南的平均收入比2.71高出0.18,可見1992年以來河南的城鄉收入比全國總體差距要小。2007年全國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78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140.4元,城鄉收入比為3.33;而河南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77.0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851.60元,城鄉收入比為2.98,城鄉居民收入均不及全國平均水平,但差距小于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而言,河南的農村居民較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比全國差距要小。

研究方法

(一)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對洛倫茲曲線進行求解而用來反映居民收入差異程度的分析指標,能以一個數值反映總體差異,考慮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狀況。但是,由于基尼系數計算中的分組情況不同會得出不同的計算結果,因此在實際中計算基尼系數有多種不同的方法(陳宗勝,1991),比如曲線回歸法、等分法(李穎,2005)。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會得出不完全相同的基尼系數。鑒于此,本文采用的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為(李紅,黃應繪,2007):

(1)

(2)

式中,G為基尼系數,xi為第i個地市或區縣的城市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x1<x2<…<xn),n為研究區域個數。

(二)泰爾指數

一個優良的收入分配不均度量指標要滿足Pigou-Dalton轉移原則、對稱原則、總體原則、收入刻度獨立性、可分解性等五個評價標準。泰爾指數是唯一一個滿足所有五個標準的指標(謝洪芳,賴淑鑾,2004),可以用來分析區域差異總體變化過程、區域差異和區內差異變化對區域總體差異變化的影響(張惠,2008)。泰爾指數是由泰爾(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來計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的。泰爾指數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用泰爾指數衡量不平等的一個最大優點是,它可以衡量組內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可以表示為:T=Tω+Tb=Tω1+Tω2+Tb,即不存在交叉項的問題,同時組內差距還可以被分解為各組內部差距之和。泰爾指數的另一個優點是充分考慮到人口的作用。泰爾指數的原始公式僅適用于樣本數據,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分組數據計算公式如下(苑林婭,2008):

(3)

(4)

(5)

(6)

這幾個公式適用于進行了兩次分組的數據,即每一基本收入單元中又分為了若干亞收入單元,其中公式(3)計算的是整體泰爾指數,公式(4)計算的是組內泰爾指數,公式(5)計算的是組間泰爾指數,公式(6)計算的是每一個基本收入單元內泰爾指數。Y、N代表整體的總收入和總人口,Yi、Ni代表第i個基本收入單元的總收入和總人口,Yij、Nij代表基本收入單元中的亞收入單元的收入和人口。

由于公式(3)中給出的是總體和各組的總收入,而統計資料中給出的多是平均收入,因本文對該公式進行簡單變形,即為:

(7)

其中是各市農村或城鎮的平均收入,其中城鎮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農村用人均純收入計算。Nij是各市農村或城鎮的人口數,是全省的人均收入,N是全省人口數。

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時空特征分析

(一)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動態演變

應用基尼系數計算方法分別對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分別進行了1995~2007及2000~2007的基尼系數計算,結果見表1和圖2。

從時間序列來看,2000~2007年間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基本穩定在0.06的水平,稍有波動,2007年達到七年來最小差距,總體而言均小于農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數;1995~2007年間河南省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波動擴大的趨勢,但與重慶市收入的基尼系數比較,均小于其差距,2003年之后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相比較而言,河南省農村內部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是構成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間差異

對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空間差異的分析思路是首先運用基尼系數對河南省各地市下轄縣分別計算各地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基尼系數;在此基礎上,采用可分解的泰爾指數計算方法對河南省17地市的城鄉居民收入數據分別計算了2007年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間差距及城市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以進一步剖析造成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根源,計算結果見表2。

空間數據是對各地市所轄縣數據計算所得,由于濟源是省單列市而無下轄縣,故僅計算17個地市的基尼系數,其中由于市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缺失,只計算了9個地市的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空間上來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均遠大于城鎮居民基尼系數,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村收入差距大于城市;農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大于平均值的地市分別為安陽、新鄉、濮陽、南陽、平頂山、洛陽、三門峽、漯河;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大于平均值的有鶴壁、周口、安陽、南陽、洛陽;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市大多為人口大市,下轄縣較多,收入差距較大。同時也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完全正相關,只是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增長極對區域經濟的擴散效應會大于集聚效應。

參考文獻:

1.陳宗勝.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三聯書店,1991

2.李穎,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3.李紅,黃應繪.重慶市區縣間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灰色預測[J].統計與決策,2007(24)

4.謝洪芳,賴淑鑾.收入分配不均衡度量方法探討[J].統計與決策,2004(1)

5.張惠.蘇南、蘇中、蘇北居民收入差距的泰爾系數測算[J].現代商業,2008(35)

6.苑林婭.中國收入差距不平等狀況的泰爾指數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