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佤族經濟社會的發展策略
時間:2022-05-10 10:28:00
導語:小議佤族經濟社會的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佤族是我國云南省獨有的同時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國云南省南部邊疆地區和緬甸佤邦。當前,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佤族經濟水平較解放前有所提高,但情形仍不樂觀,受歷史、科技、資金、交通等因素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和一些落后的發展決策的影響,使得佤族與外界的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因此,必須用新的思想和策略來指導佤族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佤族;經濟;社會;發展
建國以來,佤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一個比較原始落后的民族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族的一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我國把工作重點轉入經濟建設及改革開放以來,佤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比較順利。
但由于歷史和其他條件的局限,與發達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經濟社會仍然發展緩慢,尤其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人們收入水平低,單一地從事農業勞作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更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
一、佤族經濟的落后原因及現狀
佤族經濟落后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整體向前發展,該民族也較原始時期進步了許多。
但是這種進步是相對于本民族內部而言,而與外界其他地區相比卻差距較大。
(一)佤族經濟落后的原因。
1.歷史原因。佤族經濟社會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歷史的影響。原先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加之在發展中有時忽視了地區特點和民族的文化特點,這是導致佤族地區經濟生產落后的原因之一。
2.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佤族主要聚居地區約為東經99°-100°,北緯22°-24°。地處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怒江山脈南段舒展的地帶,當地山嶺連綿,坪壩很少。”[1]1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閉和地理環境脆弱的限制,佤族地區交通通達性十分落后,使其與外界的交流少,先進的信息和技術不能進入該地區,導致經濟的發展滯后。
3.教育落后,封建思想濃厚。佤族教育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但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獲取知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沒有更高的追求,這種單純的思想觀念顯得很狹隘。
(二)佤族經濟的現狀。
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在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引下,調整了生產結構,革除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多種因素,佤族地區特別是滄源、西盟地區的經濟生產得到了新的發展,社會面貌也有所改善。如從嚴重缺糧的貧困狀態到基本滿足糧食的需求,建立了相當規模的工廠企業,建立了從縣城到農村的貿易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但是,我們同樣應看到,佤族各地區的發展仍然不平衡。邊遠山區一些農村村寨,佤族人民住的是低矮簡陋的茅草屋,靠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為生,人均收入不高,且人口不斷增加,落后的農業已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佤族與其他民族和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尋求發展。
二、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分布地域很廣,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賦予了佤族豐富的資源。因此該民族具有較好的后發優勢和開發價值。
(一)國家政策優勢。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保證了人民和平當家作主的權利。當今,政府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給民族地區帶去了新的希望。
我國沿邊地區民族眾多,邊境結合部都具有與鄰國山水相連、通道眾多、民族和宗教相同、語言相通、邊民往來密切等特點。由此,我國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邊疆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并制定了興邊富民行動的方針政策。
(二)資源優勢。
佤族具備很好的后發優勢,資源豐富。但由于技術、地理等條件的限制,許多資源并沒有開發出來。
1.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滄源阿佤山是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被稱為可與西雙版納媲美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1)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約70多科,150多屬,300多種。其中淀粉植物15種,芳香油植物20多種,纖維植物15種,樹膠植物7種,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及各種蔬菜;經濟林木有紫膠寄生樹、茶葉、橡膠、油桐等;藥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有20多種”[1]11。
(2)動物資源豐富。阿佤山區的動物種類繁多,有不少是我國稀有珍貴的保護動物。其中,尤以白象是國家的國寶,其次是孟加拉虎、金錢豹、云豹等稀有動物及近百種珍奇鳥類。[1]122.豐富的水能資源。“滄源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地區西南部,東經98.52°—99.43°,北緯23.4°—23.30°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2]4阿佤山區山脈走向自北而南,逐漸低緩,山溝縱橫交錯,構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水源充足,是阿佤山鄉發展水電事業的豐富資源。
2.土壤資源豐富。“阿佤山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個土類,12個亞類,28個土屬,44個土種。”[1]11土壤營養豐富且類型多種,適合不同經濟作物的生長。
3.礦藏資源豐富。阿佤山綿延起伏的大山腹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發程度不高但價值大。如金、銀、銅、鐵、鋅等礦藏都已探明,種類達二十余種。“初步探明儲量1500萬噸的蓮花塘煤礦是目前滇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
在西盟,首次發現地球上的一種神秘礦物質,被定為‘西盟石’。”[2]65.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
(1)旅游類型齊全:佤族有秀麗的自然山水、名勝古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
(2)人無我有。如喀斯特地貌、白云洞景觀、變幻莫測的佤山云海等都是佤族地區的一大景區特色,具有很強的獨特性。
(3)資源品味較高。如云南省小乘佛教三大古建筑之一———滄源廣允緬寺,建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7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2139平方米,它是云南省民族地區小乘佛教現存建筑中保存最完美、歷史較長、藝術價值較高的一座寺廟,已被列為省級、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
(三)別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優勢。
佤族文化特色也別具一格,主要表現在飲食上,其飲食具有原始自然的特點。如佤族爛飯、風味別致的搗醬菜、湯菜、充滿野味的火燒菜、野味濃烈的佤族生拌菜,這些不僅具有當地的民間特色,而且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健胃生津,適合不同人的口味。
佤族的酒文化是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粗獷、古樸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特色。酒的種類多、味美、清香撲鼻,同時也可以御寒、驅邪、解毒、養生、壯膽、提神。
佤族人喜歡喝茶,有時也用茶來治頭痛。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民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茶道文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大本民族特色食品、茶、酒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創新,使其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將會大大帶動經濟的發展。
三、佤族經濟的發展對策
(一)進一步落實興邊富民行動政策。
1.在國家興邊富民行動政策的指引下,佤族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著許多的不利因素。隨著邊疆地區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人口流動率迅速提高,周邊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社會問題所產生的一些消極影響也對邊境民族地區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威脅和危害。佤族地區有來自的禍害威脅,境外跨國販賣槍支彈藥、跨國拐賣婦女等丑惡現象也給佤族地區的發展進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國家應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管轄,維護政治穩定和民族團結,為佤族地區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3]
2.佤族地區具有特殊性,表現在邊民的特殊、區位的特殊和經濟文化的特殊性。政府應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行多策并舉。
3.開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這是符合我國21世紀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也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沿邊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沿邊地區對外開放和開發的構想是:以向周邊國家開放為重點,在鞏固原有貿易市場的同時,向全面經濟技術合作領域推進;以開放發展為契機,擴大與沿海、內陸省區的經濟交流與協作,增加經濟要素向沿邊地區流動,強化在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力等。”[4]佤族為跨境民族,中國加強與緬甸的合作,積極發展邊境貿易,開拓國內外兩個旅游市場,將有利于佤族經濟的長期發展。
4.資金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佤族最為匱乏的資源之一。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國家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佤族經濟的投資,吸引民間投資,招商引資,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大力發展交通。
“交通是人們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民族地區國民經濟的命脈和重要職能部門。”[5]交通運輸業可以為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佤族尤其是農村地區,交通極其不便,阻礙了佤族與外界的交流。而滄源是通向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門戶之一,西盟縣許多鄉鎮都與緬甸接壤,因此,便利的交通條件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加強民族之間的交流,傳播先進的文化知識,還是經濟貿易的紐帶。在佤族廣大農村地區,連基本的公路都沒有,基礎設施極差。國家應加大資金的投入,改變這種現狀,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三)特色市場的開拓。
1.面對國內市場的疲軟狀態,要及時調整市場導向,使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進軍國內市場。
2.利用政府部門的影響力,結合佤族地區大多數特色產品批量小、規模小、競爭力弱的特點,促使地方、部門做好協調工作,集中力量,擴大佤族地區特色產品的影響,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的選擇和培育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因此,選擇和培育優勢突出的特色資源支柱產業是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佤族是一個較為典型的貧困民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和市場需求,選擇和培育一批支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單靠農業為生。如可以發展糖、茶、膠、材、礦產等優勢產業群體。
(五)合理利用資源。
1.佤族地區資源豐富。由于境內水系發達,河流密布,眾多河流形成了瀾滄江和怒江兩大水系,水能資源豐富且開發潛能巨大,因此,可以利用水能資源優勢發展電力。同時該地區降水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可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發展林業。
2.發展民族旅游業與民族文化結合。旅游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主導產業,旅游業將大大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調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例結構。
發展旅游業不僅是旅游市場自身的需要,也是改善本民族地區投資環境的需要。佤族地區,旅游資源具有天然性,且民族文化別具特色。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發揮自身的優勢,有利于增加政府稅收,同時帶動相關部門、行業的發展,吸納社會閑散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增強佤族的經濟實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農村貧困落后的面貌。
(六)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在佤族地區大力發展了文化事業。
但總的看來,佤族的文化素質仍然很低,封建思想濃重,孩子受教育程度低,對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得少,長大后主要從事傳統勞動生產,難以形成突破性發展。要改變本民族落后狀態,就必須轉變思想觀念。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改變佤族的命運,必需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富的知識,培養發展經濟的專門人才,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國家還應落實優秀青年去山區的從教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佤族人民謀長遠福利。
四、結語
總體上來說,佤族地區的經濟落后,社會發展程度滯后,與外界發達地區的差距很大,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與挑戰。但是,佤族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政策優勢、本民族的資源優勢、地理優勢等都會給佤族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方便。在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勤勞樸實的佤族人民將會創造出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陳國慶,謝玲。中國少數民族風情游叢書·佤族[M].北京:中國水力水電出版社,2004.
[3]吳建國,馬勇,肖瓊。西部大開發與興邊富民行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伏潤民,陳志龍,楊汝萬。中國西部開發與周邊國家[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111.
[5]東人達。民族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104.
- 上一篇:小議日本動漫外交看日本對華文化外交
- 下一篇:匯率變動對貿易的評價與建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