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線移民地區經濟發展探討及相關意見

時間:2022-11-04 05:43:00

導語:淺議中線移民地區經濟發展探討及相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中線移民地區經濟發展探討及相關意見

一、移民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

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具體情況,著重針對當地農業氣候資源、土地存量、土質狀況、地理區位、交通條件和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提出發展的方向和階段目標。庫區、安置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薄弱環節,挖掘增長潛力,增強創新意識,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培育地方市場,拉動就業并提升農民消費能力,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繁榮。

二、中線庫區經濟發展策略

就中線庫區而言,柑橘種植和漁業養殖可以作為農業經濟的兩大發展方向。庫區的柑橘種植已有較大規模,初步形成了沿漢江柑橘帶,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柑橘經濟。但是,庫區的柑橘種植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只是作為一個單一的柑橘供應地,因而農戶需要獨立面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帶來的價格風險,實際收益并不能獲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議庫區農戶和相關職能部門明確將柑橘生產作為當地特色農業,進一步將其做大做實做強。

漁業養殖是庫區充分利用自身水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又一特色農業。隨著庫區水源地建設的深入進行,對水質環境保護的要求會提高,這可能導致漁業養殖成本上升。就未來一個時間段而言,庫區漁業生產的關鍵在于市場保障和銷售渠道的通暢,以實現價格基本穩定,保證養殖戶穩收增收。

除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外,庫區還可以充分挖掘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庫區可以結合水源區經濟林綠化帶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旅游帶,為海內外游客提供觀光、度假、療養、科學考察、探險與科普教育服務,從而開拓出一項新的綠色生態產業。

針對部分庫區鄉鎮鄰靠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的交通區位優勢,當地可以推動建立汽車工業園,集中發展汽車零部件生產和裝配工業,逐步建成具有規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產基地。

三、中線安置區經濟發展策略

就中線安置區而言,結合當地具體特點發展蔬菜、水果種植,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區已具備良好的品牌農業基礎,農產品特色鮮明、規模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階段建議著重進行形象產品的品牌建設,使農產品技術研究、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單位收益。

針對鄰近城鎮的安置區,發展果蔬種植和畜禽養殖是實現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利用鄰近城鎮的區位優勢,當地可以建設大規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還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規模化的家畜家禽養殖場,不僅為城區提供農副產品,還能夠通過“農超對接”遠銷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區可以建設獨具特色的近郊農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在實現收入的多元化同時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拉動了就業,進而加速了近郊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對于具備一定城鎮性質的安置區,應當結合本地工業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移民進行工作崗位培訓,使移民有一技之長,能夠比較順利地在本地務工,實現移民農戶收入的較大幅度增長。

四、移民區域經濟發展小結

對于中線移民區域,要實現已有特色農業的長足發展,關鍵在于農業產業化和市場保障。移民地區不僅需要爭取政府資金的“硬支持”,還要爭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軟支持”。庫區和安置區應當主動在南水北調受益區爭取適合自己的對口合作項目,引進具有一定規模實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有發展前景和能夠實現雙贏的招商。不僅要將企業引進,更要實現企業在當地的發展,將其培育成為地方龍頭企業,政策上可以考慮在初期給予一定財政扶持。通過農產品深加工,促進產品多樣化,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鏈的延伸擴展,最終發展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

同時,移民區域要爭取在受益區獲得市場保障,受益區可以針對移民區的農副產品、工業品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具體而言,可以建立“農超對接”的銷售模式,庫區和安置區的優質農產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過與受益區建立的市場平臺進入受益區,經過具體的銷售渠道直接進入大中超市,實現無縫對接。

最后,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農業知識產權的培育和保護,加大科技種植的普及,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將移民區已有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經驗由移出區帶入移入區,進而實現庫區和安置區經濟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