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關系及影響路徑

時間:2022-10-29 10:24:47

導語: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關系及影響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關系及影響路徑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理論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商貿流通業也逐步升級。無論是信息管理與利用、技術研發升級與運用、管理模式創新與發展,還是物流倉儲環節優化與平臺構建、行業人員素質與專業性提升等,都有了長足進步。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區域生產。商貿流通是商品生產與商品消費的中間環節,對于區域商品生產而言,它發揮著引領導向作用,其導向性不僅體現于區域生產規模上,還體現于區域經濟效率方面。如果在某個時期,某個區域的商品生產數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就意味著要對過剩產品進行合理的保存,盡可能協調產供之間的關系,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對過剩商品進行存儲,就增加了商品的生產成本,相應的流通成本也會隨之提升,消費者價廉質優的消費需求也會受到影響。從宏觀經濟視角分析,社會的整體供需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區域生產作為社會供給方,商貿流通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經驗累積、模式創新、環節優化,諸多有利因素集聚到一起,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使市場經濟可以擁有穩定、長期發展的基石。當社會生產基石穩固后,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創造更多經濟收益,增加政府稅收,也促使社會經濟穩步增長。具體見圖2所示。刺激區域消費。商貿流通的另一端就是商品消費,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最終都是為了商品消費,商品消費是社會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商貿流通業對區域消費也會產生影響:首先,它會對消費商品的類別產生影響;其次,還中圖分類號:F713.1文獻標識碼:A會對消費信息的提供、消費市場的開發、消費群體的劃分等產生影響。商貿流通業的中介樞紐作用可以真實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優化區域分配。社會經濟活動中還包括商品的初次分配環節與再分配環節。商貿流通在商品初次分配過程中發揮的是樞紐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商貿流通銜接商品的供與求,調解二者之間的矛盾和關系。商貿流通環節使商品的生產、銷售到消費,形成一個連續的、統一的整體流程。再分配的內涵則更為豐富,而商貿流通是實現再分配的關鍵環節。因此,只有構建科學、有效的商貿流通體系,使商品在商貿流通的支撐下,快速、順暢的流通,才能使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變得同樣快速、順暢。如果無法保證商貿流通體系穩定運動,就會影響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會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影響國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加強區域產業關聯。商貿流通是商品生產與商品消費的中間環節。商貿流通發揮銜接作用,使社會生產的三個環節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之間密切配合,分工明確,各個環節都會得到不斷的優化,水平不斷提升。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商貿流通業保證整個產業鏈條穩定、持續增長,并且可以充分體現出區域經濟發展優勢,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圍繞著區域的核心產業,相關產業也在關聯效應的影響下向其集聚,從而實現以某種產業類型為核心,相關支持產業為幅射的產業集群。區域內產業關聯性不斷增加,整個區域經濟被徹底激活。促進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的提升。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依賴于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的發展,但是也會對其產生反作用。在商貿流通環節中,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會比其他影響要素更為突出,更為活躍。它們不僅改變了商貿流通理念、模式、實現路徑,并且拓展了商貿流通的深度與廣度。然而,任何產業發展的至高點都是層層上升的。人們不懈追求著更順暢、更穩定、更持續的商貿流通,因此,人們就會不懈探索更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人的腦力勞動以技術運用與技術研發的形式參與到商貿流通產業中來,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產技術的隱性推動作用越來越大,信息技術的保障功能也是越來越強。二者強力推動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商貿流通業也不斷對其提出更高要求。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及變量解釋選用的解釋變量指標有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業倉儲物流業的增加值。選取的另一解釋變量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選定的模型控制變量分別是資本投資、勞動力數量、產業結構。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如下所示:(1)模型中,被解釋變量lnGDPit表示各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解釋變量lnWRit、lnACit、lnTWPit分別表示各省上述三類流通產業的增加值,控制變量lnCapit為物質資本投資,lnLabit代表勞動力數量,lnStruit代表產業結構,εit是誤差項,模型中的數據均來源于2010-201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表1顯示了研究變量的統計結果。(二)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1.全國范圍檢驗。依據面板數據,由statal2.0檢驗結果Prob>chi2=0.0000得知,P值小于0.05,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2中,上述三類流通產業對GDP的增長均在1%的水平上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其中,批發零售業的促進作用最明顯,住宿餐飲業促進作用最弱。除此之外,勞動力每增加1%,可以帶動GDP增長0.275%,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產業結構系數為負數,可以判斷第三產業并未促進經濟增長,這與實際存在差異,導致這一誤差的原因可能是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仍不夠優化,傳統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例過大,但是創造的價值卻不大。2.四大經濟區域檢驗。我國可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部四個經濟區域。分塊回歸后的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三類流通產業對我國不同區域經濟增長具有不同的影響。第一,批發零售業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其三個區域則作用明顯。東部、西部、東北部GDP增加量依次為0.281%、0.398%、0.198%。第二,住宿和餐飲業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在其他三個地區的促進用則十分顯著。第三,交通運輸與倉儲物流業對于所有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明顯促進作用,其每提高1%,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部的GDP將會提高0.329%、0.115%、0.140%、0.531%。

改革商貿流通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

規劃先行提升商貿流通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匹配度。商貿流通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傳統商貿流通業的經營模式、經營版圖都處于自然的、自發的狀態,其科學性、效率性都不高。如果讓商貿流通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就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要讓其充分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要讓其規模、效率、模式、體系都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首先,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商貿流通網點的設計應該從區域企業的實際需要出發,流通體系的構建應該凸顯現代化、前沿化、專業化、先進化,充分發揮其基礎與先導作用。其次,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商貿流通順暢、高效的前提與保障。各個地區都應該以城市為中心,以鄉鎮為節點,以村為幅射,構建涵蓋范圍廣泛的物流體系,使農村的商品流通不受基礎設施的羈絆,保證農產品銷售渠道暢通,農用物資供給暢通,實現城市商品雙向流通順暢。加強商貿流通業發展環境建設。商貿流通業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政府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不僅要指導產業規模,規范產業發展,更應該為產業發展提供保護與支持。首先,政府應該提供有效的引導政策,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吸引外部投資,在供電、供水以及用地方面,都適當給予優惠政策,進一步提升吸引力。除此之外,面對當前各類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題,還應該出臺寬松的、富有實效性的金融信貸政策,幫助企業擺脫融資困境。其次,健全商貿流通相關的法律法規,構建良好的法制環境。政府要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讓商貿流通從業者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了解法律條例,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挖掘區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商貿經濟。首先,應該發揮城市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帶動作用,帶動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的流通業主體,積極參與到產業創新中來。通過制定與實施完善的保障措施,讓那些綜合實力強、進取拓展強的企業,伸入廣大農村地區,將先進的經營模式引入到農村,讓各類加盟店、連鎖店在廣大農村地區扎根,使各類流通主體在鄉村得以延伸。其次,應該凸顯區域經濟特色,注重發揮區域特色文化的功能,將區域特色文化有機融入到流通產業中來,打造旅游、休閑、度假、購物、餐飲一體的特色商貿流通業,促進區域綜合競爭力提升。探索“互聯網+商貿流通業”發展模式。“互聯網+”時代里,商貿流通業也迎來了轉型與迅速發展的良好契機。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技術,讓互聯網為商貿流通業服務。首先,應該加快信息化建設。商貿流通企業應該強化信息技術運用意識,加強信息化硬件建設,積極研發滿足企業業務拓展與經營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統,構建以信息化平臺為基礎的管理體系。其次,應該促進電子商務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打造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經營模式,借鑒其他電子商務平臺的成功運營模式,利用互聯網平臺展示商品,吸引客戶,完成銷售環節中的資金支付,再利用物流運送商品,實現商品銷售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珊.物流流通行業與區域經濟協調化發展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7)

2.熊曦,柳思維,張聞,湯春玲.新型城鎮化與商貿流通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

3.董勁.現代流通業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

4.來文珍.基于縣域經濟的商貿流通業與產業集群互動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21)

5.胡永仕,許明星.流通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作用的經濟學分析——基于福建省的實證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作者:鄒劍峰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