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下的新道德觀

時間:2022-06-11 03:33:00

導語:市場經濟下的新道德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下的新道德觀

改革20年,我國的經濟實力空前提高,絕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市場上的商品堆積如山,商品的質量和品種比20年以前提高了幾個檔次。只要有錢什么都能買到。而且百姓確實比過去富裕多了,銀行里的存款比20年前增加了20多倍(扣除物價指數之后)。這樣的經濟發展成就恐怕是我國幾千年歷史中從來沒有過的。我們這一代人,能夠享受到彩電、計算機、飛機、錄音機、錄像機、的確良襯衫、彩色照片、日光燈等等新奇發明,這在50年之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回顧20年前國民經濟衰敗到了崩潰的邊緣。是什么促使了這個偉大的變革?簡單地說,就是市場經濟制度。

絕大多數人都承認市場制度在物質生產方面的巨大優勢,但也為市場制度中利欲薰心、人情淡薄感到擔憂。因為人們所追求的不僅是物質的豐裕,還有生活的安定、人身和財產的保障以及健康、友誼、和諧、創造和求知。這些雖然也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從本質上看,都是非物質的,或曰精神的,它們并不能用錢去買。于是人們產生了對市場經濟的懷疑。或者更確切地說,人們對市場經濟的道德前景有一種憂慮。

確實,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就是建立在一個“私”字的基礎上。而我們今天看到的種種不盡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似乎也是一個“私”字。這樣看來,或者大家放棄“私”心,回復到物質享受醫乏的狀態去;或者我們容忍私心,繼續追求物質享受,同時忍受道德淪喪的不幸。但依我之見,前景并非如此暗淡。市場經濟完全可以做到物質上豐富、精神上同樣豐富的理想境界。

私,原是人的本性。人類如果無私,不要說違背人的本性,而且無私的動物根本不可能存在。尋求食物,追求異性都出于私的本能。更不要說,動物之進化為人類,也建立在動物的自我保護及對自我生存的追求。所以說,私心運用得當,是完全必要的。市場經濟中追求自身利益是完全順乎自然的,而且自利是市場經濟中最最主要的推動力。上面提到的飛機、彩電、計算機等技術的發明和推廣也是受利益所驅動,而不是出于追求什么崇高理想的結果。過去我們一度以為人去了私心就可以實現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這個信念曾被我國從上到下的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因此全國人民甘愿犧牲個人的權利,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可是努力幾十年的結果反而距離我們的理想越來越遠,吃不上,穿不上,經濟面臨崩潰。倒是容許私心的市場經濟挽救了中國。可見私心是不可以放棄的。

然而從歷史看,人類社會中一切罪惡又都是私心造成的。所以有“存天理,滅人欲”之說。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哲學家把道德和私心對立起來,以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無私。去掉了私心,社會便沒有了沖突,人與人得以平安相處。確實,這一信念不但過去被大家接受,甚至在今天,也還是阻礙大家徹底接受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意識形態上的障礙。

那以,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以前造成種種罪惡的私心,到了市場經濟中變成了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推動力呢?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不僅承認自己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尤其要承認別人和自己一樣,也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因此追求自身利益的界限是他人的自身利益。這種原則的基礎是人與人在地位和權利上的平等。

市場經濟出現之前,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所有的社會組織形態,人與人在地位和權利上從來沒有平等過。古代氏族社會中有巫師和族長,在奴隸制社會中有奴隸與奴隸主,以后有地主和佃農,有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不同的階級享受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表現為人身自由和財產所有權受保護的程度不同。時至今天這種差別仍舊存在著。一個全國人大代表和一個山區農民在人身自由和財產所有權上得到的保障是不同的。

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有權有勢的人想要獲得物質享受,最方便的辦法不是自己去創造財富,而是去剝奪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財富。所以人們爭當有權有勢的人,而不是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處于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迫于生活,不得不勞苦耕作。但他們的勞動果實隨時隨地可以被官府或有權勢的人用或明或暗的手段侵蝕。那時人類社會的歷史基本上是統治者壓迫勞苦大眾和勞苦大眾群起反抗的故事。窮人革富人的命,成功之后少數窮人成了富人,他們學習被他們革命推翻了的權勢階級,再去欺侮剝削窮人,然后再被別人革命,這就是歷史的基調。至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侵略,剝奪,奴役和殖民,以及殖民地民眾反抗斗爭的故事。總之,為了一個利字,紛爭不斷。人們的聰明才智和時間精力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人與人爭斗的非生產性活動中。一旦戰亂蜂起,幾十年苦心經營的生產手段,夷為平地。絕大多數的年代里,人們顛沛流離,掙扎在死亡線上。有幾年太平盛世,是歷史上罕見的盛事。在這種不斷動亂的背景下,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完全是癡心忘想。

歐洲從公元四世紀以后有政教分離的政治結構,在權力被分享被制衡所形成的空隙中人本主義有了生長的機會。到16世紀,歐洲出現了宗教改革,人本主義的思想開始產生影響并逐漸得到社會的承認。單獨的一個人,只要他存在于社會之中,他的基本權利即被

承認并受到保護。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產生出人權的概念。于是人類社會揭開了全新的一頁,它不是烏托邦,而是一種可實現的平等社會。它是消滅了用人的權勢地位去控制人、奴役人、剝削人的社會,它認為每一個人在社會中是平等的,而且沒有例外。既不存在一個被壓迫的階級,也不存在一個可以凌架于別人之上,對任何人實施專政的階級。在這樣的社會中,“歧視”是最觸犯眾怒的詞,而自由,平等是不可動搖的價值原則。雙方所訂立的契約不可能損害任何一方,因為受損的一方可以拒絕這樣的契約。商品交換就是這種契約中最通常的一種。所以商品交換是使雙方同時得利的行為,是使雙方的財富同時有所增加的一種活動。或者更直接了當地說:交換創造出財富。市場經濟中每一筆交換都使整個社會的財富有所增加。短短三四百年的市場制度創造出了超過過去幾千年人類社會所創造財富總和的十倍百倍。不幸的是在這三四百年中,市場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風順,特權經常侵犯市場,商人被誣為有害于社會的人,計劃經濟的思想幾度取代了自由交換的市場經濟,至今還有許多人認為市場經濟的自利行為將導致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

確實,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種種市場經濟中的丑惡現象,并把它歸結為由于人們追求自利而引起的。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冤案。市場經濟中的丑惡并不是因為人們追求自利,而是因為一部分人因自利而妨礙了別人追求自利,是侵犯了他人的平等權利所造成的。強盜小偷自不用說,假冒偽劣、失信違約、貪污腐化、欺行霸市、特權壟斷,都是侵犯他人權利造成的。今后我國市場制度之能否順利建成,絕不在于叫大家放棄自利,而在于能否保證每一個人的生命財產受到保護、人在市場上的選擇自由得到尊重、特權在市場中被抑制。說到底,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能否被尊重的問題。

人權原則的確立,正在使國際關系發生深刻的變化。炮艦外交、殖民主義正在退出歷史舞臺。過去憑戰爭掠奪的財產要逐項歸還,過去奴役了戰敗國的人民要給予賠償,以殖民和搶奪資源為目的的軍事行動被全世界譴責,甚至被聯合國派兵制止。當今世界上的國際沖突多數是因為仇恨、種族和信仰的不相容、領土或主權的解釋不同而造成。這說明雖然否認人權觀念所引起的物質利益的沖突已被排斥并正成為歷史,但在種族、信仰、主權等方面尊重人人平等的概念還沒有牢固地建立,尤其涉及到一些經濟欠發達國家的時候。

在經濟上,這樣一個權利平等的社會,必然發展成市場經濟。因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未變,現在通過侵犯別人得利的機會已經不存在,只有通過合作來獲取利益。具有獨立人格地位的人,可以自由地與他人訂立契約,實現有利于雙方的事情。具有獨立人格的這種危險更大一些。

當然,市場經濟對道德的要求遠不止于尊重他人和自己具有同樣的權利,這一點要求是道德的最低綱領,也是市場經濟中法律制訂的原則。道德更要求在別人有困難時犧牲自己幫助別人,要求在一個群體中模范地遵守公共規則,特別是在多數人破壞公共規則時仍能潔身自好。別人偷稅漏稅,自己仍要按章納稅;別人在紅燈前搶行,自己仍遵守交通規則。道德具有一種正反饋機制。當社會出現丑聞,廣大群眾感到被欺騙、被愚弄、甚至遭受物質上的損失時,社會的道德水準會迅速降低。例如事件敗露、巨大的政府貪污丑聞等,都會引起對道德的普遍失去信心。相反,一些高尚行為的報導,則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因為道德是一種相互服務。當自己享受別人道德服務時,自己也愿意提供這種服務;當別人不提供這種服務時,自己會感到沒有必要再向別人提供道德服務。社會依靠道德的中流砒柱,即使在普遍缺乏道德服務時仍能堅持操守,使一部分人不講道德所引起的正反饋作用不致于拉動道德水平一垮到底。

我國的經濟改革已將容易挖掘的潛力都開發出來了,現在進行的深層次的改革涉及到所有權乃至更基本的權力的重新調整。這次調整如能成功,中國將踏上市場經濟的康莊大道,前景非常光明;如果改革失敗,等待我們的將是發展的停頓、社會矛盾的僵持甚至激化。而改革成敗的根本點在于人人平等和自由選擇的權利能否被確立。說到底,是一個道德觀念的轉變問題。如何使這個轉變更順利一些,值得全國同胞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