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與人道主義——試析列寧當年由否定市場經濟而否定人道主義的理論失誤

時間:2022-05-13 09:36:00

導語:市場經濟與人道主義——試析列寧當年由否定市場經濟而否定人道主義的理論失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與人道主義——試析列寧當年由否定市場經濟而否定人道主義的理論失誤

【內容提要】人道主義是適應于市場交易和商品生產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前,列寧也是否定市場經濟并力主計劃經濟的,于是,當他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時,也把人道主義看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物;當他把當代市場經濟即股份制大公司看成帝國主義經濟基礎時,也把當代人權視作資產階級專利品。這是列寧的兩大理論失誤。問題是,作為生活在市場經濟及其文化積淀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列寧又不時地以人道主義和人權作為自己的價值判據,因而,列寧在人道主義上又存在著自相矛盾的論述。這是列寧的第三個失誤。列寧的失誤也說明: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能籠統否定和批判人道主義。

【關鍵詞】列寧/市場經濟/人道主義

【正文】

在反右斗爭和“”中,“人道主義”和“人權”都是可怕的字眼。事實上,和最初也都是通過批判人道主義和人權(包括所謂“資產階級法權”)而“發家”的。打倒“”后,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道主義和人權問題又一度成為重大的政治—理論爭論,周揚老前輩因此含恨離開人間。時至今日,論界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歧見紛呈,以“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定性而一概否定和批判人道主義的論者至今并未絕跡。

顯然,人道主義和人權問題,至今仍是當代中國論界在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在經濟上融入全球化浪潮時繞不開的“理論險灘”。筆者在《人道悖歌》(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一書中,曾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道主義和人權是適應于市場交易和商品生產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當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就不可能不倡言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權。由此出發,本文將進一步回視列寧在搞“新經濟政策”前由否定市場經濟而一般否定人道主義和人權的往史。列寧的理論教訓將作為我們今天倡言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權的一個鏡鑒,提醒人們不要再“走老路”。

列寧的失誤之一:從社會主義“消滅”市場經濟到工農應當“不平等”

(一)列寧從社會主義“消滅”市場經濟到社會主義也否定人道主義的思路

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前的列寧,一直把社會主義對立于市場經濟。十月革命后,列寧提出:“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49頁。);“盡量迅速地實行最激進的措施,來準備消滅貨幣”(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0頁。)。在1918年夏到1921年春,被迫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的列寧,進一步把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同“消滅”商品經濟和貨幣關系直接合二為一。這種“消滅”市場經濟和貨幣關系的理論和舉動,顯然和蘇維埃國家走向有序發展并爭得繁榮背道而馳,因而在實際執行中存在很多無法克服的困難。有鑒于此,列寧被迫宣布:“我們不能一下子廢除貨幣。我們說,貨幣暫時還要保留下來”。(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0頁。)盡管如此,在整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執行時期,始終存在著關于努力“消滅”市場經濟和貨幣關系的呼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上,產生了列寧對人道主義的又一次“反擊”。本文的以下論述,將主要在這種背景上展開。

我注意到,與中國當代籠統反對和否定人道主義的論者不同,列寧當年對人道主義的批判卻出發于唯物史觀關于人道主義實質的理論。早在青年時代,列寧便正確地按照唯物史觀原理,反對人們對“自由”和“平等”之類的人道主義口號進行“抽象理解”,而要求人們首先把這些抽象概念還原為經濟事實,在經濟事實的基礎上科學地理解和評價它們。據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論》一書已經證明,滋長自由平等思想的土壤正是商品生產?!保ㄗⅲ骸读袑幦返?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8頁。)這一科學認識,貫徹在列寧所有關于人道主義的文字中,構成了列寧批判人道主義的最主要的理論前提。例如,十月革命后,在批判人道主義的時候,列寧又多次重申:“馬克思在他的所有著作中,特別是在《資本論》中,千百次地闡明了這一點,嘲笑了對‘自由和平等’的抽象理解,嘲笑了看不到這一點的邊沁之流的庸人,揭露了這些抽象概念的物質根源”(注:《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2~343頁。);“關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籠統詞句”實際上是“反映著商品生產關系的概念”(注:《列寧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6頁。);“平等思想”“本身就反映著商品生產關系”(注:《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5頁。),等等。在這里,列寧確確實實和馬、恩一樣,是把人道主義科學地看作產生于商品經濟土壤上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就認定,從“社會的經濟條件導出現代的平等觀念,是首先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出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5頁。)。很顯然,當列寧重申人道主義是商品經濟的觀念上層建筑的觀點時,他確乎在重申唯物史觀創始人的科學見解。

由上述正確的第一步,邁向了包含錯誤的第二步,這是列寧的理論悲劇。這個第二步,根源于社會主義對立于商品經濟因而也對立于商品經濟觀念形態的思路。這是本文所講的列寧一系列失誤的根本點所在。在作為列寧批判人道主義的代表性言論,《關于用自由平等口號欺騙人民》(1919年5月19日)、《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1919年7月31日)以及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0~11月)等文論中,此種偏頗是到處可見的,無須諱言。

例如,列寧曾說:在被壓迫勞動階級“徹底消滅商品生產的斗爭已提到首要的歷史關頭”的時候,“誰要是大談一般‘自由’”、“誰就是幫助剝削者,誰就是擁護剝削者”(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5~316頁。)。當談及等價交換產生的平等觀念的時候,列寧又說:“貨幣是昨天的剝削制的殘余”,“在貨幣消滅之前,平等始終只能是口頭上的、憲法上的,同時每個有貨幣的人都有實際的剝削權利”,因之,平等口號也應被否定。(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1頁。)列寧多次強調,基于上述理由,“我們在自己的黨的綱領中,過去和現在都一直講,我們決不拿自由平等和多數人的意志這類漂亮的口號來欺騙自己”(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5頁。),等等。在列寧的這種批判中,以“自由”、“平等”為主要內容的人道主義,實際上是社會主義的對頭。

(二)列寧從堅持社會主義“消滅”商品平等交易到提出工農“不平等”的口號

“戰時共產主義”實行的余糧征集制,在戰爭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在戰后的推行,就勢必引起農民的嚴重不滿。因為,它實際是剝奪農民的一種形式:它以不等價交換為前提??墒?,當時的列寧不是這樣看問題。他把要求等價交換的農民看成“投機者”,嚴厲批判在這個問題上要求平等的一切呼聲,并進而以工農“不平等”的口號與之相抗衡。

列寧的思路是這樣的:第一,農民“生活在商品經濟中,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習慣于用自己的糧食換貨幣”,因此,“農民是投機者,因為他出賣糧食,出賣必需品”(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1頁。);第二,“工人和農民作為勞動者是平等的,但飽腹的糧食投機者和挨餓的勞動者是不平等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憲法才說工人和農民是不平等的”(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8頁。)。列寧舉例說,“如果60個農民有余糧,而10個工人在挨餓,那應該談的就不是一般‘平等’,‘勞動者的平等’,而是60個農民無條件地必須服從10個工人的決定,把余糧交給他們,即使貸給他們也好”(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0頁。);第三,“所以,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只要挨餓的工人和隱藏余糧的飽腹的農民同時存在,工農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的對立就會存在。誰用‘自由’、‘平等’和‘勞動民主’的空談來回避這個生活中產生的實際對立,他至少是一個空談家,要不然就是一個擁護資本主義的偽君子”(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1頁。);第四,“工農平等是不可能的,應該認為,許以這種平等的人就是在發展高爾察克綱領”(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4頁。),許以自由就是許以“糧食占有者在自由市場上出賣糧食的自由,也就是少數握有余糧的人發財的自由”(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9頁。);第五,“工農不平等”的口號,“是現時最尖銳最‘迫切的’一個問題,因為它觸到了小生產者、小業主、小商品所有者、各種庸人和十分之九的知識分子的根深蒂固的偏見”,應當堅持,(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0頁。)等等。在這條清晰的思路中,貫穿著一條“消滅”大商品生產也消滅小商品生產的主線。在列寧當時的思維中,對人道主義各原則的否定,包括對在小商品生產基礎上產生的那種人道要求的否定,實際上,均是作為他徹底“消滅”商品經濟的有機部分而存在的。批判人道主義,是為了“消滅”商品經濟;要“消滅”商品經濟,就必須花大功夫批判人道主義,其中包括批判產生于不同的商品經濟形態之上的不同的人道主義。

當然,后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充分證明列寧并不是僵定的“反商”派。他是服從實踐和真理的。假以天年,他會從理論上的“反商”而成為市場經濟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施人道主義的擁護者和堅定的宣傳者。

列寧的失誤之二:在人道主義問題上把階級分析絕對化庸俗化

(一)列寧把階級分析絕對化的表現之一:市場經濟及人道主義均屬資本主義

把資本主義看作市場經濟的最高和最后發展階段,進而把當時一切市場經濟發展都看作資本主義經濟不同的表現形態,并因此而把市場經濟只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論斷奉為不可移易的馬克思主義“原理”,這是從青年時代開始直至“新經濟政策”實行前列寧的一貫看法。這一看法構成了他對人道主義進行絕對化階級分析的基本理論依據。

早在20歲的時候,列寧便在《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一書中,把“商品經濟(貨幣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命題,稱為普遍適用的“原理”(注:《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4頁。)。他解釋道,“根據馬克思的學說看來,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特征有兩個”:“(一)商品生產是生產的普遍形式;(二)人的勞動力也具有商品形式”——這便“是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關系”(注:《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頁。)。很明顯,在這種理解中,市場經濟便是資本主義。照此推論,作為商品經濟觀念上層建筑的“自由”、“平等”思想,其最終的指向,都不能不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因此,年輕的列寧認定,“‘平等’在生活中體現為‘自由勞動’和把勞動賣給資本”(注:《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0頁。),在自由平等理論掩蓋著的一切商品生產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只能是資產階級制度”(注:《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8頁。),自由平等思想不過是資產階級思想的別名。在這里,列寧的看法與今日實踐的差距確實不?。?/p>

第一,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作為市場經濟之反映的人道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列寧把市場經濟看成資本主義,不對。

第二,市場經濟,作為人類有效地組織生產并使社會向“有序化”發展的一種超越自然經濟的經濟形式,是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摸索形成的。其中,作為通則的等價交換原則和自由交換原則,是市場經濟解決人類勞力和資源配置合理化以求人類生存發展的行為規范??梢栽O想,這兩者的萌芽、產生和發展,不知耗去了我們祖先的多少心血和智慧,才達到如今這樣深入人類心靈深處的地步。以這兩個行為規范為根據的平等自由思想,從它產生之日起,顯然首先是為人類勞力及資源的合理配置起思想保證作用的,并在悠悠歲月中作為人們一種生存發展的潛意識被積淀在心理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因之,它也是人類生命現象和發展潛能的一種反映,具有十分明顯的全人類性。另一方面,在階級社會里,自由平等思想又被染上了階級色彩。綜合起來看,自由平等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全人類性和階級性的辯證統一體。即使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道主義,也并不等于全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因為,被它規范者,除了資產階級外,也還有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它不僅為資產階級一個階級服務,而且也為全社會勞力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服務。因此,列寧僅僅從階級性上理解它,并判之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顯然是對其階級性絕對化的結果。

第三,從歷史的角度看,市場經濟產生和曲折發展的過程,在時間上大體與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過程重合。大量的歷史記載證明,凡是產生和發展著市場經濟的時代、民族和地域,必定產生和發展著關于平等、自由以及人道主義的不同口號、觀念、理想、學說以及理論體系。這種觀念形態,從零散幼稚到體系完備,由萌芽狀態到成熟可行,在反復斗爭中曲折延續,在世代更迭中充實完善,雖然一方面帶有階級的色彩,但另一方面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一種持續不斷的“有序化”目標。馬克思稱之為人類“理想化的表現”(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頁。),是十分貼切的。它是整個市場經濟的理想指向,不是其中某個階級或集團的壟斷品。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資本主義階段,由于市場初次成為統治社會的經濟形式,因之,這一理想便借資產階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口與筆,以關于“自由”、“平等”、“博愛”和“人權”、“人的價值”等要求為主體的人道主義理論體系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并傳遍全球。這種表現,當然不可能不帶有鮮明的資產階級烙印,并在后來的一段時間內曾在一定程度上淪為資產階級剝削的“遮羞布”;但另一方面,這種被歪曲地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在相當的程度上也是市場經濟這一經濟發展階梯上全人類共同追求的一種表現。顯然,列寧的階級分析有片面性。

(二)列寧把階級分析絕對化的又一表現:離開人道主義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而只從階級斗爭角度思考人道主義問題

也許是由于十月革命之后所展開的那些殘酷激烈的國內外階級搏斗對列寧的刺激分外強烈的原因,這時,列寧對人道主義的批判和早年相比,有一個很鮮明的新特點,便是反復強調只能用階級斗爭的眼光看待人道主義的資產階級性質;“超階級”往往成了他宣判對方荒謬性的主要理論判據。

——青年列寧說:“《資本論》一書已經證明,滋長自由平等思想的土壤正是商品經濟”;十月革命后的列寧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譏笑了資產階級民主制的自由人權大憲章的浮華辭藻,譏笑了所有關于一般自由、平等、博愛的美麗辭句,這些辭句迷惑了各國的市儈和庸人,迷惑了現在的卑鄙的伯爾尼國際的卑鄙的英雄們。馬克思用無產階級的平凡的、質樸的、實在的、日常的問題提法來和這種堂皇的人權宣言相對立”,“少談些什么‘勞動民主’,什么‘自由、平等、博愛’,什么‘民權’等等空話吧,現代有覺悟的工人和農民從這些夸大的詞句里,是不難看出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欺詐手腕的,正像每個有生活經驗的人望見‘善良君子’極‘光滑的’面貌和外表,就能一下子正確地斷定他‘大概是個騙子’”。話說得是夠絕對的了。當然,其中不乏政治上的合理性:當時,無產階級的敵人和叛徒們,確實在人道主義口號之下干盡了反人道主義的勾當,馬克思主義者的確應當予以堅決揭露。不過,在理論層面上,對問題的表述不能被如此推向極端,似乎思考人道主義問題,只能有一個尺度即階級之間的絕對對立;似乎在這個問題上有一點不符合階級斗爭的尺度,便只能是謬誤。事情并非如此。按照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在從理論上闡述人道主義問題時,首先應當解決的大問題不是這種“階級分析”,而是在理論抽象的層面上,把人道主義如實地視作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體系,確定其首要的社會功能是從價值觀念上保障商品流通及生產,從而合理配置資源和勞力。在這種科學抽象的前提下,才能遵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程序,達到階級分析。列寧的前述論說,在理論上導向對科學抽象的一概否定,導向對人道主義進行階級分析的絕對化操作,當然有片面性。

只從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視角回顧人道主義的歷史發展,是列寧的批判借以展開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特征。在列寧看來,第一,“消滅封建主義和它的遺跡,實行資產階級的制度原則,在全世界歷史上占了整整一個時代。而這一全世界歷史時代的口號必須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消滅資本主義和它的遺跡,實行共產主義制度的原則,構成現在已經開始的全世界歷史的新時代的內容。這一時代的口號必然是而且應當是:消滅階級,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無情地揭露小資產階級民主派關于自由平等的偏見,同這些偏見作無情的斗爭”。(注:《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54頁。)在這種歷史解釋中,人道主義作為商品經濟替代自然經濟的“思想潤滑劑”的功能被完全淡化了,這種替代完全被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階級斗爭掩蓋了。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引出了不少弊病。第二,“‘自由’和‘平等’只能是而且從來就是商品所有者的平等和自由,資本的平等和自由”(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2頁。);“農奴制時代的廢除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獲得自由”,“這只是擁有財產的人的自由”。(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2頁。)在這種解釋中,一部人道主義歷史,便僅僅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和反對地主的歷史;人道主義的其他各種經濟的、時代的和民族的斑斕色彩,均被簡化了。事實上,由于市場經濟的歷史幾乎和人類文明史同樣古老,因而,人道主義及其基本原則和口號的歷史,大體也與人類文明史同樣“高壽”;由于商品經濟是世界上各個民族都已經或必須使用的經濟方式,故人道主義及其基本原則和口號,便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以各種不同的語言和理論特色,被一再重申著。其中包括,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商品經濟的勃興中,就曾出現的儒家的“仁道”主義;這種“仁道”主義,實際上便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東方古典人道主義。它成為中華民族富有人道主義傳統的一大確證,也是“儒家文化圈”內的東亞各國如今市場經濟日新月異的一個內在文化依據。此外,撰寫《資本論》時的馬克思也把古羅馬時代的法權同與其對應的古代商品經濟相匹配,認為古羅馬已有人權的早期形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8頁。),這是一種科學的論斷,值得研究人道主義歷史的論者珍視。它也說明,把人道主義歷史僅僅與資產階級思想發展史相重合,并不準確。這種使之重合的理論,只是為人道主義系資產階級的專利品奠立歷史學前提,無疑應予疏理和辯證。

(三)列寧把階級分析絕對化的再一個表現:由否定人道主義而疏遠知識分子

十月革命后,列寧批判人道主義的另一個值得后人戒防的失誤,是對更傾向于人道主義的知識分子的態度頗為偏激,后果不佳。

既然人道主義并不是某些無恥之徒躲在書房里臆造出來騙人的東西,而是市場經濟的理想化觀念形態,而市場方式又是迄今為止人類在逐漸超越自然經濟過程中摸索出來的惟一能夠在全社會層面上逐步達到合理配置資源和勞力的經濟方式,那么,長期生活在這種經濟方式及其文化中的知識分子,作為首先要為人類生存發展起觀念保證作用的精神生產者和傳播者,除了其中一小部分因甘于為專制殉道等原因而不能與其他知識分子一致外,一般而言,他們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這樣或那樣地在價值取向或社會理想方面,傾向或具有人道主義思想。須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階級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人道主義,其首要的社會功能,便是對維系市場規律及與之相關的人類生存發展行為規范加以保證,從而使資源和勞力的合理配置得以展開。顯然,闡揚人道主義價值觀念,是在精神生產方面保證人類生存發展的現當代知識分子的一種“天職”。如果所有知識分子均消除了人道主義的取向或理想,如果市場經濟中的等價自由交換原則根本得不到社會從價值觀念上、理論上、心理上、倫理上、法律上、審美感性上、文化氛圍上以及人們潛在意識上的支持,那么,可以預料,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便會陷入“無序”狀態,人類社會便會沿著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繪的那種“熵增”方向退化。這當然是人類社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加以避免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人類社會有序化的客觀規律的作用下,從古至今,知識分子一般都越來越和人道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市場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統治方式的日益鞏固和深化,在近現代的知識分子中,就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而言,人道主義是無可否認的主潮;公開的“反人道主義”聲名俱臭。當然也無可否認,不同的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也均多少帶有本階級的色彩。被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所充實著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最科學和最高級的人道主義體系。它通過對資源和勞力優化配置的呼喚,通過對作為剝削行為遮羞布的那種虛偽人道主義的揭露克服,首先在最大的程度上指向了人類文明的有序和進步,因而也是全人類利益的真正體現者。遺憾的是,在知識分子和人道主義的這種關系的問題上,列寧的誤解較深,效果也不佳,且至今還困惑著不少中國論者?,F在是到了徹底省悟這一點的時候了。

列寧多次在批判第二國際領袖和國內外的其他蘇維埃批評者時,同時批評知識分子對自由、平等、博愛和人道主義的“多情”。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貫徹最堅決的時候,1919年,列寧甚至公開在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演中,批評“整個知識界也經常重復這種論調”(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4頁。);在《關于用自由平等口號欺騙人民·出版序言》中,列寧又一次公開指責“十分之九的知識分子”懷有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0頁。)。事實已證明,列寧的這些論述當年曾被“”利用。

列寧的失誤之三:在人道主義問題上往往自相矛盾

列寧的價值觀念及其決定的社會理想,只能是產生于市場經濟社會里的一種意識形態。這是由經濟基礎決定觀念上層建筑的鐵律所決定的,不管列寧本人對此是否承認。這樣,我們即可認定,作為歷史前進的推動者,列寧勢必也服膺自由平等的人道主義。當然,馬克思主義及其思想代表所服膺的人道主義,與其它人道主義確有區別,例如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不是空想,而是在實施中的最高級的人道主義。列寧正是這種人道主義的一個偉大開創者。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列寧又因否定市場經濟而在理論形態上陷入對人道主義的一概批判,對自由平等口號的全盤否定。這種內在矛盾,構成了列寧的這種批判的內在混亂,并帶來了對它的教條主義理解、照搬和推衍。可以說,這是列寧主義理論嚴密性最薄弱的環節之一,也是其理論征服力相當有限的一個特殊區段。

出于對理論嚴密性的要求,我們不能不首先從回視列寧的失誤開始,進而強化這一薄弱環節。我們應充分認識病像的各種表現,以便最終對癥下藥:

(一)關于“自由”問題。按照列寧的批判思路,自由不過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中自由貿易和自由交換原則的產物,因而只是一種“偏見”,“抵觸”于“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的斗爭(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頁。)。在最激烈時,他連蘇維埃社會所應有的“出版自由”也公開予以否定(注:《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92頁。)??墒牵瑤缀跏窃谕瑫r,他又明確承認:“不用說,對于任何革命,無論是社會主義革命或是民主主義革命,自由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口號”(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5頁。);在1918年3月寫的《黨綱草案草稿》中,他還認為:“應當把重心從形式上承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窮人和富人的形式上的平等,轉到使被剝削的勞動居民群眾實際上享有自由(民主)”。(注:《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1頁。)事實是,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前,列寧一直也是用爭取自由來號召群眾的。在1895年寫的《黨綱草案》中,列寧提出俄國工人階級的“首要任務是爭得政治自由”,其中包括“集會、結社和罷工自由”、“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等(注:《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0~71頁。)。1902年在《黨綱草案》中,列寧重申,革命的目標是“充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使他們獲得自由的全面發展”(注:《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頁。)。1904年,他還明確說工人階級“向往自由和社會主義”(注:《列寧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6頁。)。后來,他又多次責備“資產階級和立憲人已經千百次地背叛了自由”(注:《列寧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6頁。),指責西方資本主義的“自由只是紙上的自由,而不是事實上的自由”(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7頁。)。“自由”概念在這種彼此對立的表述中,實在使人不好把握??磥恚鳛榉穸ㄉ唐方洕母锩业牧袑幒妥鳛橐袁F實社會為根本理論依據的偉大知識分子的列寧,在這個問題上是彼此不諧調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列寧的許多后繼者也是這樣,甚至也往往如此。

(二)關于“平等”問題。在這里,比之“自由”問題來,列寧的態度更加令人難以把握。按照他的批判思路,“平等”比“自由”問題“更深奧”(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0頁。):作為貨幣的觀念化表現,它是“我們沒有許下”的一種“諾言”,“我們這里沒有平等”(注:《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0頁。)。但與此同時,他又說資產階級民主制“在任何地方也沒有實行過平等”,“也不可能實行”(注:《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2頁。),這兩種說法,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

當然,列寧反復地強調過,他在正面意義上所說的自由平等均是“擺脫商品交換”(注:《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8頁。)的自由平等。在這個意義上,列寧在邏輯上的一些矛盾似乎是可以消除的。但是,今天來看,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而要以“擺脫商品交換”的觀念作為基礎,恐怕是大成問題的。按照唯物史觀,只要市場經濟的生命力仍存在,任何在經濟上和觀念上完全逾越它的企圖都會碰壁。事實上,列寧的這種“擺脫”式的新的平等自由,仔細地分析起來,也還是市場經濟的產物。1914年,他在解釋這種“擺脫商品交換”而“消滅階級”的平等圖景時,曾說過:要“使全體公民在同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關系上處于同等的地位,這就是說,全體公民都有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廠等進行勞動的同等的權利”(注:《列寧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9頁。)。在這種解釋中,起支配作用的依然是“平等權利”的設計。許多被認定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擁護者的經濟學家和改革者,也都曾沿著這種思路展開過自己的創新想象。兩者作為產生于市場經濟中的“平等權利”觀念,區別不大。后來,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依據的依然是這種平等權利。他征引馬克思對“按勞分配”的看法時說:“它同任何權利一樣,是以不平等為前提的。任何權利都是把同一標準應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應用在事實上各不相同、各不同等的人身上,因而‘平等權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0~251頁。),因而,“要更進一步,從形式上的平等轉到事實上的平等,即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6~257頁。)這是人類的“最高目的”,那時候,“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勞動平等、報酬平等的工廠”(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8頁。)。這一分析再顯然不過地表明了,列寧仍然是以產生于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平等作為最高標準思考社會主義問題的,這也是列寧作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理論表現,同時它再次證明:馬克思關于平等是市場經濟“理想化反映”的論斷完全正確。要知道,超越市場經濟形式,已被數學科學證明為根本無法實現(注:參見[波蘭]奧·蘭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它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一種空想。在這種情況下,以“擺脫商品交換”及其觀念的名義進行理論思考和指導實踐活動,都不能不反映出一種帶有空想因素的悲劇色彩。任何人都不能超越經濟方式的制約,列寧也一樣。

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蘇維埃政權危局之后不久,列寧便誠懇地檢查說:“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是錯誤的”(注:《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3頁。),“這次失敗比高爾察克、鄧尼奎或皮爾蘇茨使我們遭受的任何失敗都要嚴重得多,危險得多”。(注:《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頁。)基于這種認識,他建議實行“新經濟政策”,并在后來還提出了“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注:《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3頁。)的設想,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上的往昔看法。很可惜,他再未由此回到人道主義問題上來。否則,以他尊重實踐的精神和他思想和理論上固有的人道主義特征,他也一定會改變自己對人道主義的一些不妥說法。這是毫無疑義的??杀氖?,他的許多教條主義的中國解釋者至今不能按照他的精神理解他,反而在近一個世紀的長時間里反復地、頑固地重復他的一些不妥結論。在中國,甚至當全黨全民把社會主義經濟理所當然地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反而出現了大規模地批判人道主義并判之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怪事,而且,這種批判在很多論者那里又表現為大量引述列寧。它迫使我們在今天反思列寧的失誤,用以戒防后來人以新形式出現“老失誤”??梢韵嘈牛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洗禮的列寧形象,將繼續屹立在人們心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