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特色產業識別論文
時間:2022-08-31 03:25:00
導語:區域特色產業識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選擇合理的特色產業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作用和經濟競爭力的增強是不言而喻的,對產業發展尚不夠成熟的區域來說尤為重要;本文從特色產業的內涵出發,研究特色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為區域選擇合理的特色產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專業化
一、前言
產品差異性是增強經濟主體對經濟主體對市場控制能力和收益的重要因素。特色產業具有不同于一般產業的“特色”,而這一特征正是產業差異性的來源,構筑了強勢的產業競爭力。特色產業的選擇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優勢或特色產業本身的發展,而且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二、特色產業的內涵和特征
特色產業的“特色”是產業差異性的表現,針對特色內涵的解讀,路富裕(2001)認為:“所謂特色產業,是指在一個縣、一個市或更大的范圍內,以資源、技術、人才、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產品為龍頭,以骨干企業為依托,形成龐大的生產經營群體,其產業具有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具有較強的特色,較長的產業鏈,較高的知名度,較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市場化、規模化、一體化、集約化的特點。王芳(2004)對特色經濟進行了研究,對于特色產業,根據其研究成果可以理解為:特色產業是指在一定的經濟區域范圍內,以特色產品為前提,以特色產業群的建設為核心,以特有資源轉化為基礎,以特色技術為支撐,具有市場適應性、效益性、開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續性的比較優勢產業。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特色產業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地域性特征
指特色產業總是依附于一定的空間地域,區域的特色資源是特色產業形成的基礎,離開一定的區域,特色產業將失去存在的基礎和條件而不復存在。同時獨特的生產技術、工藝、及流程和管理組織方式是特色產業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2.規模性特征
特色產業要形成經濟特色或優勢,必須有一定的規模,具有資源儲量大、生產能力大、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大等規模經濟比較優勢。特色經濟的發展最終取決于市場規模的大小。
3.效率性特征
特色產業應是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產業,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目標體現特色競爭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依據之一。產業效益體現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產業成本效益較高,明顯的比較成本優勢使特色產業專屬于某地區;產業關聯效益較高,這是特色產業經濟拉動性的標志。
三、特色產業的評價原則
評價特色產業,必須先確定評價標準。特色產業應是可把握、可測量和可比較的。因此,為了盡量準確科學地反映特色產業因具備的特征,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是盡可能完整地反映各個因素的指標,但并不是說指標越多越好,越復雜越好。必須從地域性特征,規模性特征和效率性特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描述。因此,統計指標體系的分類既有絕對指標,又有相對指標;既有總量指標,又有結構指標;既有數量指標,也有質量指標,各種指標不是簡單地組合,而是有機地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比較合理、嚴密、有層次性的指標體系。
2.科學性原則。所謂科學性原則,即選擇評價指標要盡可能客觀地揭示特色的本質特征,指標要采用大量的客觀數據,數據的獲得要有權威性和準確性,這樣得出的結果才具有客觀勝和一般性。
3.可行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是基于對評價工作的可操作性所作的考慮,評價指標的采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如果指標過多,評價方法和程序又冗長繁瑣,則勢必造成評價方案因數據采集難度大,評價方法過于復雜而在實踐中難以操作。所以,可行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應能在現有統計資料中獲得,或者能通過對統計資料數據進行整理而間接獲得,保證評價體系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4.可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是對評價對象進行縱向對比,以把握發展的規模和趨勢。評價指標體系應適用于所有的評價方案,對每一個產業都必須一致,使產業與產業之間存在著可比性。
5.變動性原則。特色產業的相對性特征決定了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指標體系應作相應的調整,因此,特色的指標體系也必然是根據時展的要求而設立的。
6.層次險原則。由于構成特色的要素較多,應按照其層次的高低及作用的大小加以歸類、細分。再對每一個層次進行細分,逐級對各個層次進行評價,評價各個層次對特色的影響和作用。
四、特色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評價標準,我們把反映產業的比較優勢、專業化程度和競爭優勢的指標作為評價地區特色產業的基本指標來構建指標體系。地域性、規模性和效率性特征優勢的產業必然在區域產業中表現出一定的比較優勢,具備較高的專業化程度,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優勢。
1.比較優勢指標:反映比較優勢大小
(1)比較勞動生產率:其公式為:比較勞動生產率=某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某產業的勞動者相對比重通過對某一時問段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動態測算,可以看出其變動趨勢,如果某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且呈上升趨勢,則該產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
(2)增加值貢獻率:反映某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在區域GDP中所占份額大小,是反映未來水平、經濟效益和規模的一項重要指標。其公式為:增加值貢獻率=(某產業期末增加值-初期增加值)÷(本地區期末GDP-期初GDP)。
(3)利稅占有率:反映產業綜合經濟效益及其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其公式為:利稅占有率=某產業利稅總額/本地區利稅總額。
(4)相對投資效果系數:為了量化特色產業的效率,可引入相對投資效果系數的概念,它指區域內某產業的投資收益與全國全部產業平均投資收益的比例,其公式為:,式中,表示j區域i產業的相對投資效果系數分別表示j區域i產業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量和投資增量,表示全國各產業平均單位投資所增加的國民生產總值。時表示該產業具備區域優勢。且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增加值有率:反映某產業增加值本地區GDP的關系,其公式為:增加值占有率=某產業增加值本地/本地區GDP。
(5)產品輸出指標:比較輸出率系數計算公式為:;式中,為第i區域第k產業產品的輸出量。表示全國k產業產品的區域交換量,表示第i區域第k產業的產品的生產總量,X表示全國k產業產品生產總量。一般的特色產業的比較輸出率系數都大于1,數值越大反映區際商品率越高。
2.產業專業化指標:反映產業專業化程度
(1)區位熵:又稱區域專業化率,是指一個地區某種產業或產品生產在全國該產業或產品生產中所占的比重與該地區某項指標在全國該項指標的比重之比,其計算公式表述為:;式中,表示域i產業的區域專業化率,為j區域i產業的經濟水平如產值,為j區域所有產業的經濟總水平如總產值,為全國i產業的經濟水平,Ej為全國經濟總水平。當>1時,則說j區域i產業有一部分是為區外服務,表示j區域i產業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該產業在國內的競爭力較強,越大,則表明生產的區域化程度越低;當=1時,則說明區域i產業居于均勢,或說明該產業在區域內優勢還不明顯;當然<1時,則表明j區域i產業處于劣勢
(2)集中系數:集中系數是區域某產業的人均產值或產量與全國相應產的人均產值或產量之比。計算公式為:,式中,為j區域中i產業集中系數;為j區域i產業的產值;i產業的產值;為j區域的人口;為全國i產業的產值;為全國總人口。若>1則說明j區域i產業比較集中。3.產業竟爭力指標
(1)市場竟爭優勢指數;市場占有率高的產業,產業的市場竟爭力強但用產值比重大小來計算市場占有率,難以全面說明產業的市場竟爭力的大小,可以采用市場竟爭優勢指數反映產業市場竟爭力的強弱,其計算公式為:某市場竟爭優勢指數=某產業銷售收入全國同產業銷售收入)÷(某產業總產值全國同產業總產值),指數大于1,說明產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竟爭力。
(2)需求收入彈性系數:是指在產品價格不變情況下,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引起某產業增長的百分比,用來反映某產業的社會需求量的變化對國民收入變化的敏感程度。其計算公式為:某產業需求收入彈性=該產品需求增長率/國民收入增長率。
當需求彈性<1時,表明該產品的社會需求量的增長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市場容量不大;當需求彈性=1時,表明該產品的社會需求量與國民收入同步增長,有一定的市場容量;當需求彈性>1時,表明該產品有較大市場容量。作為新經濟增長點的特色產業,必須以其產品有市場需求為前提。
(3)反映成本效益的指標:成本費用利稅率=利稅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五、特色產業評價指標的合成與應用
上述大量的指標能更全面地反映特色產業的特征。但這些指標數量太多,且所包含的信息重疊使指標體系在決策中缺乏科學性、可行性和簡潔性。因此,需要對指標體系做進一步的處理。我們常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來對指標體系做進一步的篩選,并對結果進行合成。
應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評價特色產業應遵循如下步驟: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特色產業評價指標體系整理原始數據;分別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評價各一級指標的發展狀況。計算特色產業評價綜合值。最后,根據計算出的綜合值并結合其他定性方法合理選擇地區特色產業。
參考文獻:
[1]路富裕: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J].探索與求是,2001,(11)227~229
[2]陳四輝梁少華:地方特色產業內涵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科學,2007,35(20)6319~6320
[3]汪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8~175
[4]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5]余建英何旭宏:數據統計分析與SPSS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年4月
[6]馮玉龍趙云平: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特征與競爭力分析[J].北方經濟,2008,(02):42~43
[7]李勇等:湖北省主要市州特色主導產業評價與布局研究[J].科技任務與決策,2004,(10):65~67
- 上一篇:憲法發展與刑法目的研究論文
- 下一篇:私法與憲法法治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