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區牛奶業當前情形及方案
時間:2022-04-09 08:40:00
導語:青海省地區牛奶業當前情形及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東地區奶產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經過30多年的成長,從奶牛品種及繁育、養殖技術及生產、飼草料種植及加工、牛奶加工及銷售,逐步形成了一個產業體系,成為農民收入來源之一。
1發展現狀
1.1奶產業經濟總量2008年奶產業總產值達到2.21億元,其中:牛奶產量達到3.66萬噸,奶牛養殖產值1.48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8.31%,養殖總收入達到1.93億元(其中牛奶收入1.03億元),純收入9764萬元,農民人均72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2.2%;2008年5家牛奶加工企業加工鮮奶26300噸,生產奶粉2770多噸,產值6100萬元;生產奶牛飼料5000多噸,產值900萬元,玉米青貯1.27萬噸,產值355.6萬元。
1.2奶牛飼養量及良種化程度2008年末存欄奶牛7.56萬頭,其中能繁母牛5.31萬頭,平均個體產奶量689公斤,是全國平均個體產奶量的24%,據2008年奶牛普查登記,荷斯坦奶牛存欄4.71萬頭(能繁母牛4.27萬頭),其中:純種1.03萬頭,占22.2%,高代雜種1.24萬頭,占26.72%,低代雜種2.36萬頭,占50.86%。據監測點資料,成年母牛中高產奶牛(日產奶25公斤以上)占5%,中高產奶牛(日產奶16一25公斤)占46.8%,低產奶牛(日產奶16公斤以下)占48.2%,平均個體日產奶15公斤左右。個體最高產奶量達到11.9噸,比本品種平均產奶量高48.75%。數據說明,全區奶牛中除荷斯坦外還有一部分西門塔爾雜種奶牛;低產奶牛比例與低代雜種比例一致。
1.3規模養殖狀況現有奶牛規模養殖村17個,奶牛養殖小區8個,規模養殖戶1921戶,存欄奶牛1.09萬頭,占奶牛存欄的14.4%。3頭以下的飼養規模占奶牛存欄的85%,10頭以上飼養規模占奶牛存欄的4.23%,同期全國10頭以上飼養規模占存欄奶牛的56.9%。
1.4產業化經營狀況現有乳品加工企業5家,鮮奶年加工能力4.87萬噸,實際加工2.63萬噸,其中我區供給占鮮奶來源的38%。產品中淡奶粉占70%,主要銷往廣東、浙江等南方省市,做為還原奶的原料;甜奶粉占30%,湟乳、阿麗瑪品牌奶粉在青海、甘肅省占有一定的市場。現有擠奶站24個,其中機械化擠奶站2個,年收購鮮奶可達1.71萬噸。現有奶牛協會2家(民和縣奶牛協會、循化縣積石鎮奶牛養殖協會),擁有會員680多名;專業合作組織2家,社員40多人。
1.5養殖效益據調查每公斤鮮奶銷售價格為2.37元,其中直接銷售給城鄉居民的每公斤3元,銷售給乳品加工企業的每公斤鮮奶1.73元。每公斤牛奶的飼料成本1.13元,防疫、水電配種及其它費用等0.03元,生產每公斤鮮奶收入(包括人工)1.21元,以每頭奶牛年產奶量4500公斤計算,每頭奶牛年純收入5445元。
2存在問題
飼養管理水平不高,青飼料缺乏;財政投入少,貸款難;組織化程度低,進入奶牛協會、專業合作社的奶農僅占很小比例(2.3%);牛奶加工比例低,2008年全區生產的牛奶中,向城鄉居民銷售鮮奶2.6萬噸,占71%,向乳品加工企業銷售1.07萬噸(其中區外0.07萬噸),占29%;飼草料種植、加工利用率低,2008年全區玉米種植面積0.201萬公頃,占水澆地面積的5.3%,各類飼草種植比例占耕地面積的10%,青貯加工玉米秸桿約200多公頃,占種植面積的10%。
3措施
3.1優化區域布局沿湟水河、黃河臺地和溝叉的鄉鎮建立荷期坦奶牛基地;山區鄉鎮建立西門塔爾乳肉兼用牛和犏乳牛基地。
3.2加強良種繁育加快配種點標準化建設,配種點基本覆蓋養牛鄉村;鼓勵扶持個體私營配種點,加強縣、鄉畜牧獸醫站牛冷配改良工作,形成以人工冷配、胚胎移植和良種引進為重點的良種改良網絡。鄉站牛改實行承包制,多勞多得。開展良種登記和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等基礎性工作,建立奶牛個體檔案,向全社會推介優良個體。
3.3大力發展飼草業發展紫花苜蓿、專用型玉米、高梁、燕麥和箭舌豌豆等高產飼料作物,推廣青貯、微貯、苜蓿草粉加工等實用技術。
3.4大力推廣科學飼養技術著力推廣《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技術規范》,加快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將發展奶牛和肉牛結合起來,在山區大力推廣小型家庭式乳脂和乳蛋白分離機械,生產傳統的酥油和曲拉等乳制品,實現肉奶雙收。
3.5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以奶農為基礎、基地為依托、企業為龍頭的奶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形成奶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3.6增加投入以政府投入作為調動全社會投資的杠桿,拉動金融行業、企業、農民及社會各界的投入。
- 上一篇:海東飼料發展當前狀態的問題和對策
- 下一篇:中國農牧業當前狀態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