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服務消費經驗對我國消費的啟示
時間:2022-10-30 08:37:06
導語:國外服務消費經驗對我國消費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就是從較低生活標準向中等生活標準、再向高等生活標準演變的過程,會先后經歷溫飽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到發展型消費。范敘春(2016)認為,交通、通信、保健、醫療、教育、設備、藝術等服務消費門檻和比重會持續升高,這是源于服務消費的價格上漲要快于制造業產品消費,服務消費占比的持續升高是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過程,這也說明我國的消費結構正在逐漸優化。張穎熙和夏杰長(2017)則認為,我國消費結構正在按照“衣食-住行-康樂”的路徑演進,從生存消費向發展消費轉變,從耐用品消費向服務類消費轉移,這都是由服務消費引領所致,并且服務消費也代表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和發展方向。內需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企業轉型過程中的中流砥柱,從產業結構演進理論來看,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轉型過程是產業結構本身所固有的特征,也是我國制造業從低端邁入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從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來看也是如此,傳統物質消費逐漸向服務消費轉型升級,以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帶動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最終使服務消費成為支撐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啊眻蟾嬷幸裁鞔_指出,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并且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使中高端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宋平平、孫皓(2017)認為,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已經呈現出了“三維度趨同”,即城鄉趨同、區域趨同和中美趨同,我國恩格爾系數下降速度遠快于美國,因此我國亟需建立以消費、特別是綠色消費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需求結構轉變,促進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诖?,本文以美、日、韓的服務消費經驗作為研究基準,通過比較探索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規律,并結合我國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與動因,提出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實現之策。
美、日、韓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
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來看,可以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劃分為四個檔次,依據2007年的分類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低于905美元為低收入經濟體;人均GNI在906-3595美元之間為下中等收入經濟體;人均GNI在3596-11115美元之間為上中等收入經濟體;人均GNI在11116美元以上為高收入經濟體。美國經濟史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則認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經過六個階段。除此之外,在現有經濟發展階段的理論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錢納里的工業化五階段理論應用最為廣泛,錢納里認為工業化是以經濟重心由初級產品生產向制造業生產轉移為特征的,因此可以分為工業化起始階段,工業化實現階段的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和后期階段,以及后工業化階段。劉慧(2013)則認為,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經歷第一個階段是人均GDP13000G-K國際元以前,是消費結構快速轉型升級階段,但在這個發展水平之后,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則開始放緩。張穎熙和夏杰長(2017)認為,可以根據錢納里的工業化五階段理論,從定量規律角度將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劃分為五個檔次。而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來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處于3000-10000美元時,屬于上中等收入經濟體。其中,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分水嶺,這時的經濟體處于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而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一國或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經濟總量的攀升,還使得經濟成分、利益關系、分配方式和組織形式等日益多樣化。當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后,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具有顯著優勢,總體消費水平顯著增加。當人均GDP超過30000美元后,則可確認為高等收入經濟體。中、美、日、韓四國進入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時間比較,如表1所示。從錢納里工業化五階段理論來看,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進入工業化實現的初級階段,第三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產階層迅速崛起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從表1可見,這個階段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服務消費比重已經占據GDP的30%。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進入工業化實現的中期階段,產業、就業、城鄉結構、社會經濟結構等向后工業化社會過渡,中產階層快速崛起,社會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收入差距縮小,社會更加注重公平正義,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成為社會變革與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當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進入工業化實現的后期階段,產業結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結構升級以科技引領為主導,產業布局呈現新型產業分工格局,城市空間結構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社會民生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的提升。從表1中也可以看出,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后,日韓的服務消費占比達到了40%,美國則超過了50%。當人均GDP從10000美元到30000美元的過程中,如表2所示。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都經歷了近40年,才使人均GDP超越30000美元,進入后工業化階段消費增速明顯放緩,消費結構趨于穩定,增量消費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明顯加速,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服務消費占比達到或超過50%。從美、日、韓等國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來看,服務消費代表著未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升,甚至占據GDP的比重超過50%是重要的表現形式,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更是為服務消費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我國2011年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其服務消費只占據GDP的31%-34%。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我國“擴大消費”的潛力巨大。
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分析
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一般可以分為支出結構的升級和消費品質的升級,既包括支出比重的變化,也包括企業轉型的過程,可以直接地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水平和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支出結構轉型升級趨勢。我國從2008年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進入工業化實現的初級階段,至2017年的十年間,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比重變化很大。首先從恩格爾系數來看,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08年的37.9%下降到2016年的29.3%,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08年的43.7%下降到2016年的32.2%。說明我國十年來居民的消費結構在持續改變,已經從聯合國認定的小康標準達到富足標準,消費結構已經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生存型消費向教育、旅游、娛樂、健康、培訓等轉型升級,其中通訊器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35體育娛樂用品及化妝品類商品的增長較快。其次從消費的占比來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從2008年的5522元提升到2017年的7946元,服務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一直維持在32%-37%,而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卻從2008年的920.68元提升到2017年的3739元,服務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從2008年的24.74%提升到2017年的34.13%,如表3所示。說明十年間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型升級,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型升級,由傳統型消費向新型消費轉型升級,尤其是農村居民家庭的服務消費比重持續提升,說明城鎮居民的服務消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傮w來看,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我國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我國未來居民的消費傾向將更多地在交通、旅游、醫療、文娛、教育、通信等領域爆發。消費品質轉型升級趨勢。我國消費行為已經從溫飽型向享受型過渡,消費習慣更多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和體驗化。2017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836美元,很快將要進入工業化實現后期階段的臨界點,按照國際大都市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的服務業類型來看(見表4),城市功能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產業結構進入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新階段,其服務業類型也由初期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公共管理業等逐步擴展到信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休閑娛樂產業、休閑體育產業、休閑文化服務及經營管理咨詢業等新興服務業。
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驅動因素
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驅動因素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內因包括收入水平和人口結構,外因包括創新技術和宏觀政策。首先,收入水平決定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通過對消費經濟的實證分析,已經認定“收入水平是決定消費結構的核心因素”。同時,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消費水平的多少,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實際增長7.3%,說明我國城鎮居民基本成為中產階級,而農村居民的增收潛力無窮巨大。與此同時,我國的中產階級也正在從2010年的1億人向2020年的7億人過渡,這些有著強烈消費欲望、消費能力、消費行為的大規模群體,將是未來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支撐和持久動力。其次,人口結構決定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趙國慶、姚青松(2016)認為,少兒撫養比例上升降低人均消費傾向,老年撫養比例上升則提高人均消費傾向,人口結構對于消費結構具有顯著影響。我國人口結構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人口持續老齡化,將在2024年人口老齡化水平達到20.3%,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并在2050年后老齡人口最多時可達4.87億人,老齡化人口的增長,必然對養老、醫療、保健、家政、住房、社交等服務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二是新一代消費主體的崛起,“80后和90后”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和內需消費的主力軍,隨著90后初入職場和80后成為企業的中流砥柱,其消費能力與日俱增,而且追求個性、時尚、體驗的新消費理念,也注定休閑娛樂、休閑體育、休閑文化和教育培訓及旅游等領域將成為消費熱點。再次,創新技術助推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一方面創新技術提高了企業研發、制造、生產、流通及售后等各環節的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產品檔次,刺激消費需求,滿足了消費者從溫飽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的過渡,釋放了消費潛能,從而助推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創新技術使生產商與消費者的溝通更加簡單,下游需求逆襲上游生產,個性化、私人化、定制化商品滿足了消費的偏好,培養了消費習慣,改造了消費體驗,使消費朝著智能化、便捷化、個性化、互動化發展,進而助推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最后,宏觀政策重視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近年來我國宏觀政策極其重視消費需求的擴大,尤其是服務消費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攬子宏觀政策的,快速擴大了服務消費,促進了消費結構轉型升級。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2號],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國辦發〔2016〕85號],2016年商務部印發了《關于做好“十三五”時期消費促進工作的指導意見》[商運發〔2016〕471號],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7〕40號]等等。國家宏觀政策以擴大服務消費需求為基礎,將服務消費列于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第一領域,以此發揮出新消費的引領作用,以創新消費空間促進消費升級,保障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并促使供給新產品的質量增長與效率提升。
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應對之策
提高收入水平,完善分配制度。提高收入水平是擴大服務消費的基礎,一方面,在我國全面提升中產階級增長的階段,應該著重提升服務業的就業占比,將從大城市回流到二三線城市的農村居民引導到餐飲、批發、住宿、零售、休閑等服務行業中就業,既可提升服務業就業水平,又可貼近二三線城市的民生消費需求,更可從提升二三線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入手,提升我國中產階級比重,為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提供長久動力。另一方面,還要完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已經制約了服務消費的能力。從首次分配來說,應該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減稅控費提高中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產階級,并要打破行業壁壘,縮小行業差距,實現收入平等,提高勞動積極性,建立全民分享國有企業利潤的機制,進而使社會再分配更加傾向于基礎設施建設等共享領域,縮小城鄉差距,貼近民生需求。增加社會福利,開拓新興產業。我國老齡化趨勢與新的消費主體崛起,導致服務消費需求更加個性化、多元化,并朝著享受化、休閑化和科技化快速轉變。然而,我國現階段正呈現出消費需求旺盛而供給保障不足的問題?;夤┬杳艿年P鍵在于增加社會福利、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傳統供給模式,提升旅游、教育、醫療、休閑、文化、體育、交通、通信等服務消費領域的發展速度,更要調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從數字技術、移動技術、動漫技術、網絡技術等層面,擴展新的服務消費熱點,以新的消費主體需求拓展新興服務產業,從而滿足我國人口結構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消費需求。加快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創新既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發展動力,唯有通過創新驅動才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通過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使我國制造產品邁入中高端,保障有效供給及實現企業集約增長?,F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引領經濟發展,才能擺脫依靠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才能有效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各種挑戰,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真正實現我國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深化體制改革,改善消費環境。我國第三產業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已經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發展新格局,但受到壟斷經營和區域壁壘等影響,市場化的現代服務消費產業發展還要翻越藩籬。因此,政府應持續深化體制改革,形成以市場決定資源分配的格局,打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規范市場服務,通過消費維權、信用消費、規范消費等引導消費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從而加快我國服務消費的增長,實現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
作者:陳艷 單位:鹽城工學院
- 上一篇:企業管理信息化項目建設風險探究
- 下一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