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工業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9:41:00

導語:我國重工業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重工業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階段性的高增長,并顯現出重工業化的發展趨勢。本文基于經濟發展中重工業化趨勢的視角,就重工業化趨勢的成因及可能導致的后果進行分析,并由此提出規避風險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重工業化差距硬化差距強化對策

我國制造業發展與重工業化趨勢

(一)我國制造業的發展

社會分工與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經濟的結構化,社會經濟必須選擇或確立自己階段性的重點。一旦這種結構形成,經濟發展將確立發展的中心,并形成發展階段上可依賴的路徑,而對路徑的依賴將直到條件完備時,結構被調整或者是被強制。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演繹了上述的規律性。就我國制造業自身的發展來看,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04年制造業增加值達到了45778億元,比上年增加34%。2006年我國工業完成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1%,而當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近3/4來自重制造業。產業體系中制造業的地位被凸顯出來,成為推動我國長時期內經濟快速增長的支撐點和產業發展的中心,“中國制造”也蜚聲海外。

(二)對我國重工業化趨勢的認識

基于現狀和規律的判斷。“人類所經歷的、以主導產業為劃分標志的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劃分為七個階段。第四個階段為工業化中期主體階段,即以加工組裝型重化工為主導的階段。這時,技術復雜程度不高的機械、鋼鐵、造船等低度加工組裝型重化工發展受到這一中間產品市場的強烈拉動,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我國的工業化已經進入這條發展的“快車道”是不爭的事實?!半S著一國工業化的進展,霍夫曼比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并表現為重工業化”。筆者認為,從實證的角度分析經濟發展呈現的基本特征,不難判斷我國正處在快速向重工業化轉變階段,重工業化的趨勢已經顯露。

基于評價的判斷。“在勞動力豐富和資本稀缺的生產要素稟賦結構特征尚未得到改變的條件下,只是由于政府人為地扭曲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導致仍然稀缺的資本定價過低,從而推動重工業優先發展。這是違背市場作用的結果。如果生產要素稟賦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卻出現重工業化趨勢,一定是生產要素價格遭到了扭曲”。盡管筆者并不完全贊同所謂的政府扭曲要素價格,但政策的干預通過引導國際資本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瓶頸,從而營造了重工業化的條件。

我國重工業化趨勢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主導

經濟發展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遺余力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發展中實施有效追趕,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差距,最終實現國富民強,成為為政者堅持的基本方針。于是,市場一旦產生有利于發展的契機,便會近乎必然地得到政府的首肯,從而付諸政策化,推動實現制度化,并導致觀念性非制度土壤的形成。這些因素勢必會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中,導致某種決定和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向性的強化。

我國制造業作為重工業的代表,其發展在極大程度上受益于這種政策、制度及有利氛圍的支持,從而得以主導我國經濟的增長,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點。

(二)市場引致

政策意圖的強化作用與經濟上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條件表現為市場反應,即市場主體對政府政策意圖表現一致的回應。政府主導提供了對應產業發展方向寬松的政策環境,使得一致性的市場反應不存在任何的政策阻礙;經濟人理性導致主體在與政府博弈的過程中,選擇與政府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三)國際分工與選擇

世界經濟一體化及國際經濟聯系的不斷深化,使得更大范圍內經濟的互動與依存性不斷加強。新技術發明與運用基礎上產生的新產業,改變了傳統的產業格局,并在世界經濟范圍引起國際分工的重組。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了國際分工序列,使在國際分工中,獲得了發展“中國制造”的機會,并因自身的條件而自然地承接了發達國家產業重心轉移后留下的空白。

重工業化趨勢和差距硬化與強化的風險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開放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在經濟發展處于落后水平的情況下,伴隨著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重工業化卻隱藏了阻礙經濟發展的風險因素,它不僅使得自身內部面臨社會性的困頓,在對外經濟聯系中勢必會受役于所處的關系鏈,并在實際的國際關系發展中支付比預期更高的機會成本,并導致發展差距硬化和差距強化問題。(一)重工業化趨勢與發展差距硬化問題

差距硬化是經濟后進國家(地區)在進行經濟建設,實施經濟追趕戰略的過程中,受到政策、原始路徑、資源稟賦、市場機制及國際市場選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對后發優勢產生條件的限制,使經濟的發展陷入不可持續性,從而無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

重工業化趨勢與差距硬化。重工業化趨勢中,隱含了導致硬化的多種因素,并支持著差距硬化的可能性:重工業建設的現期成果對政策產生誘導,使產業政策與相關制度產生持續剛性,導致產業結構的調整缺乏政策支持;產業結構重心長期的傾斜,支配要素的長期配置的主要流向,導致資源配置結構的硬化;市場主體總體非理性及搭便車的傾向,成為阻礙產業調整的自然力;國際市場分工與選擇,借助市場利益的誘因,加劇資源配置的傾斜。“在開放的環境下,條件使得自己容易成為‘世界工廠’或生產車間的命運。這是支撐粗放式增長的機制,并成為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深層次原因”。

(二)重工業化趨勢與發展差距強化問題

差距強化是經濟發展受到與差距硬化相關因素的影響,產生持續性的路徑依賴,并導致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從而制約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在長期中導致產業結構畸形,產生經濟停滯甚至是衰退。

差距硬化因素的影響與強化的可能性。在實際的產業發展過程中,系列導致經濟發展差距硬化的因素,都在極大程度上累積差距強化的慣性;路徑依賴的形成導致制度變遷成本上升,并反過來阻礙制度變遷,形成促成差距強化的制度性因素;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促成了差距強化的競爭性因素。

規避風險的政策建議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合理引導重工業化的發展,堅持技術創新與品質路線;協調其發展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系,做到建設而不依賴,實現漸進式培育與長遠趕超相結合。

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優化市場秩序,實現規模經濟。對于工業化中期迅速發展的產業,完全自發的市場調節與不科學的政策供給,會導致因短期利益而支付資源不合理配置、經濟過度非均衡和改革成本上升等方面的高額成本。通過市場準入引導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產業,對提升企業素質,增強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實現產業資源的整合利用,合理控制資源投放及產業發展的規模,優化市場秩序,實現規模經濟,都將有積極的意義。

對外資實施篩選與導流,確保后發優勢。結合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要,對國際資本市場施行選擇性過濾,以引導國際資源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技術研發能力提升、產品品質升級及管理制度創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發揮后發優勢,避免被動選擇導致的劣勢累積。

走出去戰略。扶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挖掘尤其是制造業的生產潛力,為國內新產業的發展預留更多的資源空間和本土市場空間,夯實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平臺。

參考文獻:

1.張耀輝.產業創新的理論探索—高新產業發展的規律研究[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2.薛敬孝.WTO框架下中國經濟發展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鄭享清.論后發優勢的實質、特點及其實現機制[J].生產力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