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投入對三大產業貢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31 10:16:00

導語:資本投入對三大產業貢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投入對三大產業貢獻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直轄市重慶迫切需要建立起推動三大產業共同發展的相對完善的資本投入體系。本文以計量經濟理論為基礎,通過研究重慶地區資本投入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大產業貢獻差異,建立起相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并對其檢驗,從而對重慶未來產業資本投入及經濟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資本投入三大產業經濟貢獻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到當前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慶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諸如資本從投入到產出,并不是一個經過“黑箱子”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經濟理論支撐,由經濟活動實踐來實現的過程。

前人關于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研究分為多種情況。如鄧正琦、宋明江(2004),杜家廷、鄧正琦、王仁發(2008)對單個區域經濟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劉曉鷹、王亞清(2008),王崇舉(2008)對多區域統籌發展的研究;如張靚(2007),趙莉(2008)探討了不同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等。

本文以計量經濟理論為基礎,研究了重慶地區資本投入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大產業的貢獻的基本情況,通過收集1978-2007年重慶地區總資本投入與產出以及三大產業投入資本與產出的數據,建立起相應的計量經濟模型并對其檢驗。本文數據主要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利用軟件Eviews5.0進行擬合,對部分不能完全擬合且具有異方差性的數據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WLS)進行修正。最終得出總資本對總產出的敏感程度及三大產業資本投入分別對三大產業產出的敏感程度,通過比較其乘數效應,得出結論,從而對重慶未來產業資本投入及經濟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二、模型構建

1.假說陳述

資本投入對產業發展有直接作用,但是顯然不同產業對單位資本投入的敏感程度不同,即資本投入對產業生產有類似乘數的作用。參考1996年~2008年《重慶統計年鑒》,筆者發現,多年來重慶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及從業人員數量變動不大,故假設勞動力要素隨資本要素投入適量變動且不計入自變量,土地要素供給不變,技術不變,其他條件如氣候等因素不計,單獨考慮資本投入對產出的經濟作用。

2.數據搜集

數據主要來自1996年~2008年《重慶統計年鑒》。設重慶地區三大產業生產總值為Y,第一、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分別為Y1、Y2、Y3,重慶地區資本總投入量為X,第一、二、三產業資本投入量分別為X1、X2、X3。

特別的,筆者在對比2007年與2008年《重慶統計年鑒》時發現,上述兩者關于2006年重慶地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數值登記有誤:2007年《重慶統計年鑒》登記為425.81,而2008年《重慶統計年鑒》登記為386.38,從而導致當年地區生產總值計算有誤。筆者參考往年數據,保持數據一致及連貫性,減少誤差,姑且采用425.81進行統計。

3.模型構建

把數據輸入軟件Eviews5.0,根據一元線性回歸關系,設經濟計量模型為Y=β0+β1X+ε,類似有Yi=β0i+β1i+εi(i=1,2,3)。軟件采用OLS估計法分別對Y與X,Y1與X1,Y2與X2,Y3與X3估計參數,結果如表1:

于是,可以得到結果如下:Y'=914.2653+1.047074X,

Y'1=268.7429+3.312087X1,Y'2=404.6108+1.436292X2,

Y'3=305.8614+0.742053X3。

4.模型修正

特別的,通過觀察知Y1與X1的擬合度R2=0.798105及調整后的擬合度R2=0.779751都較差。故將X1與其殘差平方E1=Resid^2比較,知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性。于是,為了減少誤差,重新擬合,采用WLS估計方法。先生成W1=1/Resid^2,再選擇W1為權數進行WLS處理,結果理想,如表2:

于是該模型結果修正為:Y'1=249.2822+3.630252X15.模型檢驗

根據經濟意義,資本投入與產出正相關,且歷年數據在Eviews5.0中基本擬合成線性,與經驗判斷、經濟理論相符。

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得知:

1.擬合度檢驗:Y與X,Y1與X1,Y2與X2,Y3與X3的擬合度R2及調整后的擬合度R2均達到0.97以上,擬合度較好;

2.F檢驗:Prob(F-statistic)均為0.000000,說明變量之間線性關系顯著;

3.t檢驗:Prob(t-statistic)均為0.0000,說明回歸參數β0與β1,β0i與β1i(i=1、2、3)與0有顯著差異。

另外,該模型異方差性已經得到修正,而自相關性在計量經濟模型中普遍存在,對結果影響不大。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經濟學理論認為:直接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上述的研究表明,資本投入拉動了重慶三大產業的增長: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重慶地區資本總投入對總產出的乘數約是1.05,資本投入對第一、二、三產業產出的乘數分別約是3.63,1.44,0.74。這說明了單位資本投入不同產業的效率,即乘數效應,是不同的。具體排序:第一產業最好,第二產業次之,第三產業最差。

第一產業是基礎,決定著其他產業的發展,而且是單位資本投入產出效率最高的產業,投入對產出的敏感程度達到3.63。究其原因,應該與重慶勞動力資源豐富,氣候良好及土地資源的稟賦特征有關。第二產業是強國之路所必須,且其投入對產出的敏感程度為1.44,也超過了總體水平的1.05。第三產業雖然投入對產出的敏感程度偏低,只有0.74,但考慮到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解決就業問題意義重大。故在優先發展第一產業的前提下,考慮三大產業結構保持合理比例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本文針對重慶未來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政府應加大農業財政投入,以及優化重慶投資軟環境,積極利用外資發展,充分利用本地區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使第一產業發展充分帶動地區總產值的持續增長。

2.大力發展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使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重振雄風。

3.改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科技服務業,為第一、二產業服務;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推進信息資源產業發展;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提高資本循環利用率。

綜上所述,在當前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把“三農問題”提上日程并反復強調,重慶市計劃未來五年落實“314”總體部署并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是推動未來重慶經濟增長的有力舉措,也是符合本文模型分析結果的,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

參考文獻:

[1]重慶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8

[2]鄧正琦宋明江: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與重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4,4:21~26

[3]杜家廷鄧正琦王仁發:重慶市區域經濟增長失調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8,1:101~106

[4]劉曉鷹王亞清:基于“橢圓城市群”的成渝經濟區城鄉統籌發展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18(2):6~11

[5]王崇舉:對成渝經濟區產業協同的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18(2):1~5

[6]張靚: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關性文獻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07,31:73~79

[7]趙莉: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探討[J].商業時代,2008,2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