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4:14:00

導語: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研究論文

在分析研究鐘管鎮近幾年來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總結出一系列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提出了在當前形勢下,一個城鎮只有把握歷史機遇,把基礎設施建設搞上去,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經濟建設

鐘管鎮位于浙江省德清縣東北部,是工農業總產值占全縣首位的幾個鎮之一。東鄰本縣新市鎮,西、北都與湖州市接壤,駐地距浙江最大的經濟中心杭州僅40公里,離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僅185公里,交通方便,區位優勢突出,鐘管鎮轄區面積39平方公里。90年代前,鎮內突出的問題是“三亂兩多一少”,即車輛亂停亂行,攤棚亂搭亂擺,垃圾亂倒亂堆;居民亂建亂圍多,道路彎彎曲曲多;基礎服務設施少。

早在1997年被列為首批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以來,鐘管鎮政府深感建設好鐘管鎮是一項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在近十年時間里,率領全鎮人民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強化管理,把一個臟亂小鎮引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并先后獲得了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鄉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村鎮建設現代示范鎮、省級綠色小城鎮、省級文明鎮等稱號。同時,到2005年,該鎮已擠身全省社會經濟百強鄉鎮之列,綜合指數得分排名也已上升到36位。

交通是城鎮的命脈,道路是城鎮的骨架。自97年以來,鐘管鎮道路建設投資資金數千萬元,新增或改造城市道路面積128000平方米,道路總長度10.5千米,人均道路面積由3.6平方米提高到11.5平方米,建成了南湖路、振興路、公園路、文昌路、以及環城東路、西路、南路、北路等多條城鎮道路,打通了城鎮交通“卡口”,建成了南湖橋、鐘管橋、鎮南橋、橫塘橋、龍千長橋、南湖二橋、鐘二橋、西二橋等多座橋梁。大大改善了城鎮的內外交通狀況,同時鎮區新開辟的南湖路、公園路、振興路等農民街吸引了大批農村居民進鎮落戶,加快了鄉村城市化進程。

在進行道路建設的同時,全鎮先后征用土地42.5畝,拆遷建筑物10多處,挖填土方量5000多立方米,投資一百多萬元,建成了一座占地2.81公頃,居全縣首位的農民公園;征用土地2000多畝,投資6000萬元,建立了一個現有大、中、小企業40余家(其中國家級企業集團1家,市級企業集團5家)的工業園區,年工業產值達36億元;先后鋪設了8000多米下水道,建花壇二十個,綠化256000平方米,架路燈700盞,解決了鐘管其它一些配套基礎建設問題;接下去準備征用土地150畝,拆遷房屋32座,投資五千萬元,開發建設一個近70000平方米的居住小區,可使近1200名居民喜遷新居。目前,鐘管鎮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文明衛生、環境優美,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新型農村城鎮正逐步形式。

是什么原因使鐘管鎮建設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抓隹難得機遇,立足長遠求發展。自1997年以來,浙江省省長、副省長,省城鄉建設廳廳長,湖州市市長等有關領導多次來鐘管視察指導。鐘管人民把機遇看作是干事業的起點,看成把決心和實干結合的一次機會。自1997年以來,鎮領導連雙休日都不放過,除了其它必要工作外,幾乎天都是圍繞怎樣把鐘管建設得更好而作宣傳、跑資金、搞協調。原先,縣政府只計劃在鐘管修建一條僅3米寬的砂石路,只是解決了起碼的通車問題,而鐘管鎮基礎設施和市場滯后的問題仍尤為突出。鐘管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們決定緊緊抓住修建縣城至鐘管公路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請求批準把經過鐘管的過鏡段公路修建成一條路街合一的新街道——現取名南湖路,同時重點開發街道左右兩側村莊,使這一片沉睡千年的窮土地變成各方商家都關注的黃金寶地。后來,又把南湖路向南延伸至鎮南的青墩工業區,大大改善了工業區的交通問題。這一抓住機遇,立足長遠修建南湖路的方案,對改善鐘管鎮舊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抓住規劃龍頭,科學布局合理。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是管理的依據。要搞好村鎮建設,首先就要抓住這個龍頭。過去,鐘管人建房,多是這兒一間,那兒兩戶,既浪費了大量土地,又增加了基礎設施投入,很難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為此,鐘管鎮政府在城鎮建設中,改革過去傳統的建設方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綜合開發、配套建設”?,F在,鐘管鎮已請省、市規劃院編制完成了《鐘管鎮城鎮體系規劃》、《鐘管鎮總體規劃》、《鐘管鎮新區開發詳細規劃》等,城鎮的主要地段及每個村莊都編制了相應的詳細規劃。建設完全是按照“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來操作的,真正做到了高起點,高標準,即布局合理、節約用地,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努力成為浙江省小城鎮建設的一面旗幟。

——突破財源困境,多方籌資找新路。小城鎮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資金問題,鐘管也毫不例外地碰到了這一棘手問題。從原先單一的道路建設,發展到居住小區、建市場、供水、供電、綠化等10幾項配套設施建設,工程規模由原計劃的幾十萬元增加到幾百萬元,資金缺口增長了幾十倍,怎樣突破財源困境?鐘管人認為:僅僅依靠兩只眼睛向上是不現實的,應該利用一切外界力量共建自己的家鄉小鎮,這之中農民應該是小城鎮建設的主體,農民的積極性是小城鎮建設的力量源泉。兩年多來,政府注意對農村宣傳發動、政策引導,找到了一條“社會投入為主、上級部門資助為輔、外援為補”的路子,取得了很好效果。其主要做法一是進行土地出讓,堅持以地生財。僅這一項,就收取資金幾千萬元。二是領導重視,注意政策引導,用政策生財。采取優惠住房解決場地、解決戶口等優惠政策吸引農民和外地商人帶資來鎮建房、務工、經商。全鎮現有外來人口4800人,共吸引外地資金兩千多萬元。三是向集鎮直接受益者集資。四是做出成績,爭取上級支持。五是節約用財。不管從哪種渠道來的建設資金,鐘管鎮政府都能做到把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限度的作用。

中央提出了關于農村“三個集中”發展的戰略決策,即耕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團地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這“三個集中”,集中到一點就是加快鄉村城市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加快鄉村城市化提供了新的契機。一個城鎮只有把握歷史機遇,把基礎設施搞上去,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