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及經濟學家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9:59:00
導語:經濟學及經濟學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今,人們大凡稱經濟學為顯學。顯者,顯眼、顯赫、顯貴、顯要、顯耀者也。我看,經濟學對此大體也領受了。學問、學術乃至科學本無顯隱之分、高下之別,世人都這么說,也許眾口成俗,也就約定俗成了。
不過,事也有兩說。你也可能丟人顯眼,也可能顯赫于一時,也可能顯貴成賤,也可能顯要并未重要,也可能如流星顯耀而逝。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我國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一直是獨居尊位,甚至是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曾幾何時,如今中國講主流經濟學竟然不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是西方經濟學。2004年的那一場所謂“郎顧之爭”,也不過是主流經濟學之間的爭論。是的,后來也有新左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介入,聲援郎君,然而郎本人似乎并不領情,他對此的回應是,“對于左派沒有任何興趣,這整個爭論不能以意識形態作為爭論的焦點,因為自己也根本不是左派,只是一個資本主義熏陶下的經濟學者,所以說他是左派是很可笑的,而且他也不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如果有人反對,他也樂于應戰。”(引自李健、王小衛編著《出路——郎咸平引爆“國企改革”大辯論》,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看來,經濟學之于顯學,大概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無緣,沒有份。如果說在這場辯論中,有人顯眼了,那也一定有人丟臉了,又恰好只在主流經濟學之中相印。
不過,對于社會經濟問題,什么學派派都可以參加探討,都可以進行研究,都可以發表見解,這是學術自由。當今社會,由于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以此為平臺的網站具有以往任何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跨越時空的無差別性。不僅沒有學派歧視,也沒有學歷、學位與職稱歧視,你的文章只要有觀點、有見地,都可以有點擊量,并廣泛被瀏覽、被傳播。雖然強勢主流經濟學風頭正勁,新左派主動出擊,大顯身手,在“郎顧之爭”中有力抨擊新自由主義,抒發與重新抒發改革方略,其雄辯之勢可歌可泣,其論戰業績可圈可點,也是近年來非主流經濟學論道經邦中所少見的。“烏有之鄉”()麾下集聚了他們的主要力量,正為經濟學的顯要添光增彩。
2004年經濟生活的風風雨雨似乎再一次證明了經濟學的顯學性質。然而,“顯學”之中并非所有學人都那么顯赫,那么顯擺。遭冷遇者有之,冷靜思考者有之,長期坐冷板凳亦有之。有人想顯而不能,有人不能而總顯,有人想隱而反顯,有人想顯而總隱,有人卻在顯隱之間進退自如。
因而又引出一個話題,即經濟學家或曰經濟學人的劃分。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近來有關經濟學家的分類問題也引起了不少學人的興趣,有人說,國內的經濟學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理論研究型,也就是通常說的撗г號蓴;第二類是商業型,效力于投資銀行的;第三類則是為政府和公共利益服務的。(《顧雛軍郎咸平公案反思經濟學界為何集體失語?》,/040820/102/255lp.html)。一種看上去仿佛很整齊的分類,你稍稍想想立即會發現,這種劃分不倫不類,因為它沒有一個統一的劃分的標準。第一類,理論研究型,是相對于應用、實踐而言的,是表達這類經濟學的在學術研究中居于的層次。第二類,商業型,效力投資銀行,是講經濟學家的服務的對象、范圍。一下子從研究層次的劃分跳到了服務對象劃分上來。不僅如此,是商業(投資銀行)還是各種生產業、制造業,是產業中的那一類產業,又有不同層面的劃分,顯然這種劃分在這里只能是第三產業中的一個部分,它屬于是產業服務對象中的亞類層面的劃分。至于而且第三類,是為政府和公眾服務的,這里仍然是以服務對象為劃分標準。且不說政府與公眾是不是同一層面的對象,或者說它們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而又在多大程度上不一致,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部門,它可能面對的正是企業,也可能面對的就是社會公眾。如此混亂的劃分,不是貧乏的經濟學就是經濟學的貧乏!
經濟學家或曰經濟學人確實可以進行分類認知。如果以研究對象、以經濟學本身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層次為標準,我想可劃分為四大類:處于基礎層次的是理論經濟學家。如從事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學說史、方法論、經濟史學、專項機制與范疇、名著名人研究等等的學者,當屬此類。第二層次的是應用經濟學家。如從事金融學、保險學、商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投資學、房地產學等等的學者當屬此類。第三層次的是政策(對策)經濟學家。如從事經濟政策研究、對策研究、項目研究、經濟管理與企業管理研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經濟規劃研究等等的學者可歸此類。第四層次的是管理專家。他們主要置身于經濟管理部門與企業之中,從事具體的經濟管理與企業管理,他們是理論與政策的延伸者、執行者、操作才。1980年我在寫作碩士學位論文時曾在畢業論文中寫下這樣一段話,表達過類似的看法:“理論聯系實踐和指導實踐,是任何科學,自然也是經濟科學各門學科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但是,實踐本身是一個多層次體系。在實踐的系統中,經濟學各學科對其聯系的層次、方式卻不盡相同。我以為,作為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應當‘本份’地在自己聯系實踐的層次上提出理論觀點,建立體系,而把理論的應用、擴展、具體化,留待應用經濟學去完成。這兩項任務的完成也許體現在同一些人的勞作中,也許體現在社會分工下的不同人們的勞作中,也許交錯地體現在多代人的勞作中。”(/book/On%20antolabor/On%20autolabor.htm)一般說來,越是處于基礎層次上的學者,他們顯少隱多,而是處于應用與操作層次上的學者,則顯多隱少。
如果以服務對象為標準,經濟學家則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服務于政府的經濟學家,他們置身于國家全額供養的政府職能部門的經濟研究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機構,以及政府全額供養的其它經濟研究機構;第二類是服務于企業的經濟學家,他們置身于企業的經濟研究機構,或者受聘于企業,或者主動服務于企業;第三類是服務于社會公眾的經濟學家,他們大多置身于高校,置身于理論經濟學研究機構,比較超脫于政府的政策導向與企業的盈利訴求,這類學者也有一部分來源于業余研究。既然有既定的服務對象,就一定會站在既定的立場,所謂吃誰的飯辦誰的事。也有吃里扒外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者,應該屬于少數,因為這只是例外,而且由于職業道德遭質疑,也不能長此以往。這三類經濟學家中,有權力的人話語權也強勁,其影響范圍也就大,也就顯山顯水。權力可能源于政治,也可能源于經濟。有權有勢,在市場關系中有錢也可以有勢,所以,政府經濟學家與企業經濟學家總有更多的光環,有更多的贊譽,有更多的獎利,也有更多的晉升機會,一句話有更多的權利。
此外,經濟學家還可以以學派分類。以此類推,可以有多種分類方法。每一種分類都有獨特的表達意義,不可替代,但也都有分類帶來的弊端。
其實,無論從那個角度劃分,只是一種認識的方法論,決無褒貶之意。處于管理層面、實際進行操作的經濟學人,服務于經濟實體的學人,未必不高尚,未必學問少,處于理論層次的學人,服務于社會公眾的學人也未必全高尚,也未必學問大。這里,還一個道德分野問題。遵德者與敗德者,那里都有,它的分布不可能依所處研究層次與服務對象而涇渭分明。道德之上,還有一個理念問題。理想與信念,是一種精神,它是經濟學的靈魂。每一個人,無論他是什么樣的經濟學學人,也無論他的學問與地位、名氣與聲望有千差萬別,必定會在理念的領域里得到一個統一的區分,統一的衡量。最終,一定是歷史大浪淘沙出金。
新年期待有理念的經濟學家!
- 上一篇:煤礦綜合治理和穩定工作會的講話
- 下一篇:經濟民主評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