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6 03:17:00
導語:產業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廣東省在產業結構上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過大,第二、第三產業技術人才占比偏低
產值占全省GDP6.02%的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卻占總從業人數的30.37%。這說明廣東省第一產業勞動產出率很低,另一方面從第二、三產業技術人才學歷情況看,該省第二、三從業人員素質偏低,高科技人員占比很少。
2.第三產業結構水平低
廣東省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增幅最大,但其GDP的增幅卻較小,投資利用率不高,這主要是由于我省第三產業的結構水平偏低。200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1195.53億元,增長16.64%。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7.1%,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1.2%,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1.1%,金融業增長10.8%,房地產業增長13.9%,其他服務業增長11.4%。傳統的生活服務業比重較高,這也主要來源于第二產業的帶動,但較高層次的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咨詢、評估等行業比重低。
3.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從第二產業高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很低可以看出,廣東省的企業研發能力及創新能力還比較低,這就導致了大多數的企業集中于科技含量低的初級產品的生產上,而對技術含量要求較高的行業則明顯缺少高技術人力資本條件。此外,據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科技活動經費投入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為163.11億元,投入強度為0.56%。其中,大中型企業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47.56億元,投入強度也僅為0.75%。由此可見企業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不夠。
二、稅收政策影響產業結構的經濟學分析
1.從供給角度影響產業結構
(1)影響勞動力供給
首先,稅收可以影響勞動力供給總量。這主要是指通過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和稅率等方面的調整影響人們的勞動熱情。提高征稅起點及加大費用減除范圍都是促進勞動力供給的措施。一個地區的勞動力投入總量較多,則有利于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反之抑制人們的勞動熱情,此外,不同等級稅率規定不合理還會導致多干一小時比少干一些的稅后工資低的情況,這樣則會使人們減少勞動力供給時間。
其次,稅收可以影響勞動供給結構。在調節產業結構上,可運用不同產業費用減除標準不同這一手段來調節不同產業甚至不同行業的勞動力供給量,從而影響總體的勞動結構。
(2)影響資本供給
一方面,根據西方經濟學原理,投資來源于儲蓄??梢酝ㄟ^稅收影響人們的儲蓄額從而影響資本的供給。利息稅提高則會減少人們持有貨幣的成本,人們傾向于多消費。可見,政府可以通過調節利息稅的起征點、稅收優惠項目及扣除范圍、稅率等方面影響資本供給總量。另一方面,稅收可以通過影響企業融資的成本,而改變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此外,稅收也會影響自然資源的供給。
2.從需求角度影響產業結構
(1)影響人們的可支配收入
這主要是通過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的征收間接影響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個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改變可以改變人們對不同層次商品的需求。收入水平偏低的勞動力者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可以促進其對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收入水平高的勞動者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可以促進其對高檔品,甚至奢侈品的消費。反之,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則可降低對相應種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可以通過對不同收入水平人們的可支配收入的調節而影響產業結構。
(2)影響產品的價格
影響產品的價格是通過稅收影響需求最直接的表現。通過對不同商品征收的稅率不同,而改變其最終售價。直接作用于最終消費品上的是消費稅、營業稅及關稅,間接作用于商品上的是增值稅。要促進某一產業的發展,則可利用對其產品采取優惠稅率的方法,使企業利潤率增大,引導產業轉型。反之,要抑制某個產業的發展,則可對其產品課以重稅。
三、廣東省稅收政策的實證分析
1.模型說明
在李紹榮,耿瑩等人所做的“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的課題中,他們把Cobb-Douglas生產函數中加入稅收影響因素,研究了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及收入分配的關系。本文在他們所做的變化了的模型的基礎上稍加改變,把稅收按不同產業進行分類,找出分別代表三大產業的典型稅目。根據以上說明,本文將受稅收影響的生產函數表示如下Cobb-Douglas生產函數形式:
其中Y表示總產出(用GDP表示);K表示資本投入量;L表示勞動投入量;i=1,2,3分別表示第1,2,3產業,Xi表示第i產業稅收在當年總稅收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對上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可得出稅收結構對產業生產要素效率影響的經濟計量模型:
參數αi和βi,i=1,2,3分別表示第i產業的稅收份額對資本和勞動要素產出的彈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稅收結構份額對資本和勞動的產出效率的影響。
2.數據來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選取1996到2006年的數據。GDP來源于“各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億元);資本投入K來源于“各地區資本形成總額及構成表”(億元);勞動力投入L來源于“各地區按三次產業分的從業人員表”(萬人)。
由于所掌握的數據的有限性,在Xi的處理上,本文采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三大產業的劃分標準,以及各種稅目所主要針對的征稅對象,從廣東省分項目稅收收入中選取各個產業的典型稅目,按產業類型進行歸類,最后再算出該產業稅收占所選取稅收項目總數的比例。由于本文是選取與產業結構關系較大的稅目,目的是通過研究稅收結構的變化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所以可以暫時忽略其他稅目的影響。
3.實證分析
利用Eviews5.0軟件包對方程(2)進行回歸,剔除掉不顯著的變量得到如下估計結果:
LOGGDP=0.961480*X1*LOGK+5.563484*X3*LOGK+1.123029*X2*LOGL-4.432244*X3*LOGL(3)
從方程(3)中可以看出,第二產業稅收收入占總稅收的份額增加可以增加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但對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無顯著影響;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占總稅收的份額的增加相應增加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減少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并且都十分顯著;第一產業稅收收入份額的改變會增加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但影響并不大。
具體來說,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份額X3每增加1%會使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約增加5.5635%,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約減少4.4324%。第二產業稅收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份額X2每增加1%,會使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增加1.1230%。第一產業稅收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份額X1增加1%,對資本要素與勞動要素均無明顯影響,這也正與現在取消農業稅的現狀相吻合。
在過去的十一年中,正是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的階段。第二產業主要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有大量的勞動力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隨著第二產業的發展,其稅收收入在總稅收中的比重也不斷增大。由于第三產業對資本投入有更大的產出彈性,我省正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進一步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
現階段廣東省第二產業稅收比重約占80%左右,而第三產業比重在13%~20%左右,處在嚴重失衡的狀態。隨著該省第三產業的逐步發展,最終加大第三產業的稅收比重,減少第二產業的稅收比重,使稅收比重達到合理的狀態。
四、稅收政策建議
要實現廣東省產業之間結構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升級,以實現該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總體來講,是在保持現有第二產業生成能力的基礎上,著重發展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內部,著重調整重要資源、重大基礎設施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制定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提高規模效益,形成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集團。在第三產業內部,則是在保持傳統優勢行業的基礎上,加大發展廣東省金融服務業與信息產業等,制定扶持該產業的相關政策。
從經濟增長和稅收結構的份額來看,在現階段我省的經濟增長中,仍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有必要利用稅收杠桿在數量和結構上調整第二、三產業的比重,總體份額上三增二減,產業內部則根據需求做到有增有減。而不是單純的增加第三產業的稅收,減少第二產業的稅收。稅收比重的調整隨著第二三產業產值的調整而調整。
參考文獻:
[1]李紹榮耿瑩:中國的稅收結構、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2005(5):118~126
[2]馬栓友: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兼論我國的最優直接稅/間接稅結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7):15~20
[3]劉軍:我國稅制結構、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06(2):59~62
[4]郭慶旺呂冰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對稅收增長的影響[J].涉外稅務,2004(9):11~16
- 上一篇:我國出口退稅制度論文
- 下一篇:稅收籌劃淺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