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30 11:34:00
導語: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又使民主具有了全球化的趨勢。而市場經濟全球化構成了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本文還探討了民主全球化在當代的一些主要表現。
關鍵詞:市場經濟民主全球化趨勢主要表現
TheTendencyofMarketEconomyGlobalizationandTheTrendofDemocracyGlobalization
Abstract: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broadenedfreedomanddemocracy.ThetendencyofmarketeconomyglobalizationleadedtoThetrendofdemocracyglobalizationandtheformerwasthelatter’sfoundation.ThensomeexpressionofDemocracyGlobalizationwillbediscussedinthispaper.
KeyWords:MarketEconomy;Democracy;TendencyofGlobalization;MajorExpression
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已經改變了并正在改變著世界,在促進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自由。由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后者的意義相形之下更為重大。在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基礎上,人的自由和民主制度也產生了全球化的趨勢。
1市場經濟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的和主要的手段。市場經濟是迄今最有效率的經濟,它的出現和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之所以會如此,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現代市場經濟已經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因為每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地有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由自然經濟的補充逐漸發展為占統治地位的形式——市場經濟產生了。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人類不斷獲得解放的過程。市場經濟產生以后人的自由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首先,進入市場參加交易的主體是平等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是自愿的、平等的、互惠互利的,交易主體雙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平等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市場經濟活動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等價交換,二是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商品經濟,是一種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市場活動的主體按照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通行的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商品身上的特殊的自然差別,買賣雙方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血緣、門第、地域、民族、宗教等等之間的差別都被排除在交換關系之外。等價交換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平等。平等是自由和民主實現的前提,而市場經濟恰恰造就了這一前提。
其次,自由意味著人對外界依附的擺脫,人類社會總是在向前發展,人類自身也總是在不斷尋求解放。自由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市場經濟的出現并成為人更加自由的現實基礎,加快了人類追求自由的過程。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起著優勝劣汰的作用。市場競爭同等級特權、經濟強制等束縛不相容,必須是公平的自由競爭。生產自由擴張和自由競爭、資金的自由流通、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價格的自由浮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市場經濟主體就會不斷尋求自由,比如人身自由、財產自由和契約自由等等。因而,競爭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自由。另外,市場經濟造成的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導致政府統一計劃的困難也必然會使經濟主體獲得較多的自由。
再次,平等、自由用法律規定出來就是權利,而實現權利的形式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是民主的基本原則,具有獨立人格的公民是有效的民主制度的必要前提。市場經濟承認并鼓勵個人利益,對私利的追逐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動力,因而市場經濟促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利益的公民的產生。
2市場經濟全球化是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
2.1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漸趨明朗。
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指的是其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經濟體制逐漸被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所采用的態勢。根據WTO網站統計,截止到2003年4月4日,WTO的成員國數目為146個,而1995年1月WTO成立時成員總數為104個。加入WTO的國家被要求是市場經濟國家,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WTO成員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根據“地圖之窗”網站數據,全世界共有230個國家或地區。自1995到2003八年時間,市場經濟國家占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比重由45.2%上升到63.5%,可以印證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顯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類型,當然地,也決定著資源配置的方式。歷史表明,商品(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進步無法逾越的特定歷史階段。從歷史邏輯看,人類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渡,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范圍不斷擴大并逐漸占到統治地位的過程。而商品經濟不斷擴張的本性又必然會使其沖破國界,導致世界各國和地區如多米諾骨牌般地紛紛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趨勢是貿易、資本和生產全球化的原動力,而后者又是前者的重要表現和后果并進一步促進前者的彰顯。
2.2民主全球化的趨勢正逐漸形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屬于政體的范疇,實質是公民的獨立自主和自由選擇。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典型的政體理論認為:國家最高權力如果由一個人掌握,就是君主政體;由少數優秀的人掌握,就是貴族政體;由多數人掌握,就是民主政體。或者說,民主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或是參與決策的群體中人)有權發表意見、參與政治生活和國家管理。除了經濟全球化、科技加速發展外,民主化繼續延伸也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民主全球化趨勢,指的是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式在全球的擴展趨勢,表現為君主制、法西斯、殖民地、軍事專制、個人專制等體制紛紛向民主體制轉化——各國間的政體相互借鑒共同向民主之進化。
2001年11月5日,在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發表的題為《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的演講中指出:世界事務不能只由一個超級大國控制而應由各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原則,正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和支持。公務員之家
2.3民主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來源
民主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主要是由于市場經濟全球化及由其衍生出的其它因素造成的。概括地看以下三個方面構成民主全球化的動力源。
第一,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構成了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經濟體制屬于社會生產關系的范疇,對建立于其上的政治體制形式起決定作用。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說到,“經濟自由是達成政治自由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
從歷史上看,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幾乎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近代凡沒有經過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國家,都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大革命前的法國、蘇聯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商品經濟越發展的國家,建立民主制度的動力就越充分,事實上其民主制度就越發展。可以說,同自然經濟相對應的是專制政體,而市場經濟則對應著民主的原則及其政體。
因此,民主政治同市場經濟是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在政治上是民主政治。由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而導致民主化進展的國家的典型如英國、美國和法國。
第二,發達國家的“民主輸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進程。
市場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經濟增長,也會促進各國的民主意識和民主制度。一方面,民主程度高的國家,通過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文化交流,對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產生示范效應;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渠道甚至戰爭手段積極進行民主輸出,以增加其國際影響力。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進程,成為其動力來源。
隨著以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化,造成信息傳播的加快,更加快了民主輸出的過程。由此強權政府會迅速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強權下的民眾可以了解到另一種政治形式的存在,必然會加速該地區的民主化進程。
第三,一些國家自覺的民主化改革也成為民主全球化的動力之一。
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不發達的狀況,幾乎都在自覺地嘗試經濟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這些國家(甚至包括已經失敗的蘇東國家)經濟改革的方向都是市場化,與此同時,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在推進,而政治改革的大致方向就是民主化。中國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2.4民主全球化是多元的、沖突的民主的全球化。
首先,民主全球化并未淹沒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兩者在競爭中并存,借鑒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由于意識形態的差別,雖然都在向前發展,但不會趨于一致。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代表,中國的政體是非常有特色的議政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資本主義民主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三權分立制度。
其次,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都存在著多種形式。
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民主的典型形式。即使同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各國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由于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封建史的缺乏,美國的三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都屬于資產階級,是比較完整和典型的。法國的三權雖與美國相同,但封建貴族仍在政體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英國的三權(立法權、行政權、對外權)與美法不同,而且有兩權(行政權、對外權)主要被君主據有,實際上是“兩權分立”等等。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國的民主特點也在改變,但各國的民主制度總是帶有鮮明的民族和歷史烙印。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實行民主政體。由于各國情況不同,社會主義民主政體的具體形式也呈現出多樣性。中國建國以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蘇聯實行蘇維埃制,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實行代表團制,朝鮮實行人民會議制、社會主義羅馬尼亞實行國民議會制等等。
3民主全球化趨勢在當前的主要表現
3.1民主國家的漸趨增多。
這里談到的民主國家指的是實行共和制度,公民享有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權利和自由,且有憲法保障的國家。與共和制對立的主要是君主制、軍統制和政教合一制等專治體制。發達國家大多數是實行民主制的國家(丹麥、挪威、列支敦士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西班牙八個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其他發達國家實行共和政體——其實即使在那些實行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的發達國家,民主程度也是相當高的),非民主體制主要存在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普遍遭受過侵略或殖民統治,經濟落后,國民經濟體系不健全,生產結構單一,依附于發達國家經濟。出于發展本國經濟的渴望并受到經濟全球化影響,除了國內政局動蕩紛亂的少數國家外,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了市場化取向和對外開放的經濟改革,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經濟迅速發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編的《國際統計年鑒》(2003),自1991年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GDP年均增長5.4%,其中,中國(9.7%)、莫桑比克(6.6%)、赤道幾內亞(22.1%)新加坡、越南(6.8%)、馬爾代夫(6.9%)、緬甸(7.2%)等至少12國年均增長都超過6%。筆者根據“地圖之窗”網站的資料對非共和制發展中國家進行了統計:泰國、尼泊爾等12個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錫金、阿曼、斯威士蘭王國4國實行君主制,伊朗、沙特阿拉伯、梵蒂岡3國實行政教合一政體,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西撒哈拉、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如果忽略所謂的共和政體中的假共和,那么,到現在非民主國家只占發展中國家總數的不到15%。而且,巴林始于2000年的政體改革,揭開了海灣地區君主立憲和政教合一國家民主化進程的序幕。
3.2國際關系民主化
一個國家內部應講究民主,國與國更應如此。各國都應有權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國際爭端應透過平等協商、對話合作解決。國際關系民主化,就是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作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這樣做,有利于體現各國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平衡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的“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體現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志和愿望,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談到,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
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和民主的全球化,民間關系對國際官方關系影響日益巨大。民主全球化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是,政府在國家生活中的作用下降,在外交方面,官方外交的作用也將受到影響。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說,他認為,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給民間外交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未來中國外交的發展方向是以民為主。”
3.3民主全球化趨勢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家集團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心結構和戰略態勢,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雅爾塔體系以來的兩極格局瓦解了。從此各國紛紛主張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經濟和加強區域合作,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開始萌芽。
民主全球化的趨勢有力地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首先,民主全球化與單極世界根本就是不相容的。民主全球化使民主逐漸跨越國界,任何單個國家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必然趨弱。其次,民主全球化利于各國加強國際合作以解決一系列的世界性經濟和政治問題,國際合作的加強必然會挑戰單極霸權。再次,民主全球化使大國為維護自身利益在重視同美關系同時要求更多的話語權。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可以從美國打擊伊拉克前后其他大國的表現得到印證。最后,民主全球化催生了眾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如歐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他們堅持自身利益,不會甘愿受美國的擺布。總之,民主全球化趨勢限制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世界格局在國際力量消長的基礎上走向多極化。但是,由美國主導的一超多強格局演變成相互尊重和平等協商的新多極格局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耿天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J].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LiXiaoxi.China,ADevelopingMarketEconomyCountry[J].China&WorldEconomy,Number4,2003。
[3]WubiaoZhou.TheMakingofanIntegratedNationalGrainMarketinChina.WilliamDavidsonInstituteWorkingPaper397。
[4]叢日云.當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6]王安琪.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J].求是,2003年第12期。
[7]朱滿良.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J].學習時報,第94期
[8]姚志勇,劉紅青.市場經濟的精神——讀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J].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7-8。
[9]張云箏.全球化與民主進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5期。
[10][美]密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
[11]畢于慧.論市場經濟對民主政治作用的兩重性[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10月第14卷第5期。
[1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 上一篇:獨特新聞的策劃技巧論文
- 下一篇:媒介經營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