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供應鏈金融實踐的機遇

時間:2022-04-26 04:25:43

導語:淺論供應鏈金融實踐的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供應鏈金融實踐的機遇

由于在供應鏈金融中信息捆綁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影響,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上下游節點企業的融資方案的介入,使得銀行可以獲得更大的直接和派生利益。比如,在一些交易過程中,運用信息捆綁技術控制信貸資金的流向,使得企業必須在銀行開設結算銀行賬號,而該賬號的資金沉淀可為銀行帶來豐厚的回報。另外,由于供應鏈金融中產品設計過程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使得其吸引效應顯著。供應鏈企業是一個協作性很強的組織,因此不同節點企業的運作情況可能關系到其他相關節點的財務狀況,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性分析。供應鏈金融體系的多邊談判和內在約束機制,縮減了企業產品開發的單位成本通過多邊談判等取得優勢,核心企業將在供應鏈的交易談判中獲得攫奪優勢的地位,所以一旦核心企業選擇了某系列金融產品,上下游企業將隨之選擇該產品。在實際情況中,一些非核心企業成員也非常樂意接受這種模式,因為核心企業在選擇該金融產品的同時一般都會依托其自身的條件與銀行達成許多優惠政策,而其成員企業可以分享其優惠政策,使得獲得更大的收益。同時,由于信用捆綁技術的應用,使得銀行能夠防止客戶群體的流失。比如在企業的交易過程中,核心企業要求其上下游企業排他性的接受自己選擇銀行授信。這樣,在整個供應鏈完整的前提下,銀行可以防止客戶群體的流失。

目前,我國的產業鏈經濟發展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產業集群的地域分布以沿海的廣東、浙江和江蘇等省份為主。浙江全省各地都分布著大量的產業集群,它們以民營企業為主,各自構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廣東的產業集群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江蘇的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這兩個省份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國際產業轉移和外商投資有關,其主導性核心企業一般是跨國公司,而且往往只涵蓋產業鏈的制造環節。產業集群的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業,企業對整條供應鏈在降低生產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鏈的核心企業,這些企業通常是大企業靠自身的銷售渠道和技術優勢,成為供應鏈管理,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往往需要依賴的核心企業,主要分布在上游和下游的支持中小型企業。以咱們溫州打火機行業為例,同樣的打火機,溫州企業的銷售價格是日本或韓國企業的十分之一。原因是除了中國元素、溫州低成本的存在大量的專業打火機外部件的生產企業。例如,一個更輕的特殊螺絲,經過專業化企業努力,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從5分錢到5厘錢的錢。產業集群中供應鏈管理成本較高,亟須建立協調上下游企業的有效支持服務系統。盡管分工降低了整體供應鏈的生產成本,但是,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分布到多個企業來完成也相應地提高了協調成本,特別是企業之間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協調成本。目前,各級地方政府的一個基本策略是產業集群向園區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協調成本的下降,但是,要真正顯著地降低供應鏈管理成本,必須依賴于建立起高效的信息交換平臺、物流平臺和融資結算平臺等支持服務系統。而這三方面目前仍然是我國各個區域性產業集群的一大軟肋。我國國內產業發展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方向,這決定了中小企業自主工業生產能力,是非常困難的到達它的進入門檻。他們生活方式開始通常是作為一個大型企業的渠道合作伙伴或供應鏈成員。對前文的觀點進行總結可以得出,商業性銀行等金融機構綜合運用各種金融產品,依托于供應鏈的實體交易過程,通過交易過程中的期權或貨權的抵押,實現為供應鏈上下游節點企業的融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個供應鏈融資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降低供應鏈整體的融資難的現狀,并不斷降低融資成本。在實際的交易過程中,大中型企業進行貿易和生產大部分是依托于大型企業的,其資金的增值直接與大企業的信用水平息息相關。因此,中小企業的供應鏈融資的風險應該和大企業的融資風險相持平。從有利于商業性銀行的視角來看,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新的風險控制技術和交易模式,它可以改變中小企業融資不可行的現狀,從而使中小企業的融資得以實現:為了改善信貸委托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引入兩個變量:核心企業和物流監督合作方。通過信息捆綁技術,使得供應鏈核心企業能夠把整個供應鏈鏈條的運作整合,從而降低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通過立足核心企業的“團購”式銷售模式,中小企業融資中成本——收益不對稱的問題得以解決。而新興市場國家卻存在明顯的信貸不匹配現象:銀行所接受的擔保物73%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動產,廣大中小企業卻普遍欠缺不動產擔保資源,而更多擁有的是動產和債權。在我國,這一信貸不匹配現象同樣存在。不過以動產或債權作為抵押物的融資產品在國內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從中小企業角度來看,它們也非常歡迎商業銀行能夠更多地接受動產和債權作為融資擔保。總之,通過供應鏈金融管理的實踐,不僅解決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問題,而且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本文作者:楊海明工作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