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權重應用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3 08:06:00

導語: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權重應用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權重應用探討論文

AHP法在摘要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對于區域生態經濟的評價而言,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很多指標。文章闡述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為確定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的權重提供了可行的途徑,能較好地避免評價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

關鍵詞生態經濟層次分析法權重應用

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區域生態經濟進行有效評價和提高評價結果信度與效度的關鍵。要準確評價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必須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因為指標權重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綜合評價的正確性與科學性。AHP法為準確確定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間的權重提供了可行的途徑。[1]

一、層次分析的基本原理[2,3,4]

AHP法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薩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自1982年被介紹到我國以來,以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處理各種決策因素的特點,以及其系統靈活簡潔的優點,迅速地在我國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內,如能源系統分析、城市規劃、經濟管理、科研評價等,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一)AHP法的基本思想

它將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下,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成不同的組成因素,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按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依次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在目標層以下各層,分別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層次中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并最終判斷最低層(方案、措施、指標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

(二)AHP法的基本假定

它假定層次之間存在遞進關系,即從高→低或從低→高遞進。上一層次的因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有關因素起著支配作用。

二、應用

(一)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對問題分解的不同組成因素分類,構造出一個各因素之間相互聯結且有層次的結構模型。模型中[5],處于最高層次是分析問題的預定目標或理想結果,只有一個元素;中間層包含了為實現目標所涉及的中間環節,它可以由若干個層次組成,包括所需考慮的準則、子準則,因此也稱為準則層;最底層包括了為實現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措施、決策方案或指標等,因此也稱為措施層、方案層或指標層。

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分三層[1,6]:第一層為區域發展度X,第二層包括發展水平R1、發展效率R2、發展潛力R3、發展開放度R4、發展調控度R5、發展協調度R6,共六項,每項下面又包含若干個指標項。其分解示意圖見圖1。

Figure1TheEvaluationIndexSystemsofEco-economicSustainableDevelopment

(二)構造出各層次中的所有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運用AHP法的關鍵所在,是定性過渡到定量的重要環節,在通過求解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并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檢查決策者在構造判斷矩陣時判斷思維是否具有一致性。由于判斷兩個指標間重要程度因人而異,為避免因個人因素對此產生太大的偏差,我們請多位專家學者分別作出判斷,經綜合確定各指標間的兩兩比較后的判斷值,建立判斷矩陣。

指標層次結構建立后,上下層指標間的隸屬關系就被確定了,對同一層次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其比較結果以T.L.Saaty的1~9標度法表示。下表給出了1~9標度的含義。

(三)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對應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相應指標對于上一層次某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

上述構造成對比較判斷矩陣的辦法雖能減少其它指標的干擾,較客觀地反映出一對因子影響力的差別。但綜合全部比較結果時,其中難免包含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因此,對得出的判斷矩陣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檢驗,以決定是否能接受它。

(四)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上面我們得到的是一組指標對其上一層中某指標的權重向量。我們最終要得到各指標,特別是最低層中各指標相對于目標而言的排序權重,從而進行決策。總排序權重要從高→低將單準則下的權重進行逐層合成。

對層次總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檢驗,檢驗仍像層次單排序那樣由高層到低層逐層進行。這是因為雖然各層次均已經過層次單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都已具有較為滿意的一致性。但當綜合考察時,各層次的非一致性仍有可能積累起來,引起最終分析結果較嚴重的非一致性。

三、結論與評價

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指標的復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層次、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各不相同,難以科學確定,常用的調查訪問法、專家咨詢法等方法很難達到理想效果。AHP法通過構造判斷矩陣,先對單層指標進行權重計算,然后再進行層次間的指標總排序,來確定所有指標相對于目標的相對權重。利用AHP法,不僅可以降低工作難度,提高指標權重的精確度和科學性,而且通過采取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判斷專家意見的一致性,有效地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在一起,從數學分析的角度上給出了各個指標比較的數量關系[5]。

在應用AHP法過程中還應注意某些事項[7,8]。首先遞階層次結構中的層次數與問題的復雜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詳盡程度有關,一般地層次數不受限制。每一層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過9個。這是因為支配的元素過多會給兩兩比較判斷帶來困難。其次如果所選的要素不合理,其含義混淆不清,或要素間的關系不正確,都會降低AHP法的結果質量,甚至導致AHP法決策失敗。為保證遞階層次結構的合理性,需把握以下原則:

1、分解簡化問題時把握主要因素,不漏不多;

2、注意相比較因素之間的強度關系,相差太懸殊的要素不能在同一層次比較。

再就是層次結構反映了因素之間的關系,但準則層中的各準則在目標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決策者的心目中,它們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確定影響某因素的諸因子在該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時,遇到的主要困難是這些比重常常不易定量化。此外,當影響某因素的因子較多時,直接考慮各因子對該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響時,常常會因考慮不周全、顧此失彼而使決策者提出與他實際認為的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數據,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組隱含矛盾的數據。這是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時應注意的。

參考文獻

[1]曹利軍.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18~182

[2]成,林根祥主編.市場預測與決策[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2

[3]馮忠銓主編.經濟預測與決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10

[4]陳昌軍,王紫雯.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8):108~110

[5]彭國甫,李樹丞,盛明科.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政府績效評價指標權重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6):136~139

[6]曹利軍,周大杰,席玉英.區域可持續發展綜合模型框架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4):64~67

[7]陳修蘭.層次分析法應用于經濟決策中的實例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3~15

[8]李霞,張本梁.層次分析法在房地產投資系統風險評價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6,(1):65~66確定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權重的應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