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生態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2 02:06:00
導語:淺論生態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生態經濟作為21世紀人們提出的重要經濟理念,反映了人們對生態和經濟發展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但發展生態經濟,必須了解生態經濟的特征,并為其選擇合乎客觀規律的路徑,只有這樣,生態經濟才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生態與經濟是一對相關概念,而且這種相關是正相關,也就是說,生態制約著經濟,而經濟發展反過來又影響著生態,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生態具有了一定的區域性,同一區域內的生態組成要素是彼此相互影響的,且互相交叉,這種狀況的存在就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眾所周知,我們的經濟發展最初是粗放型的,也就是不能充分利用資源,還產生了若干環境問題,進而形成了生態問題,由此我們的經濟增長也受到了很大的約束。所以構建生態經濟發展的一定路徑也就成為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生態經濟的特征
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組成,生態與經濟作為人類社會不可跨越的兩大環節,其組合自然也就具備了一定的特征。
第一,系統性特征。生態經濟作為一個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但在這眾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這種系統性是以生物為中心的,沒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態系統,而生物與環境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它們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環境進行交換,從而形成開放系統。這種開發系統的存在,使整個自然界處于良性循環狀態,而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環,否則經濟的發展就會產生諸多難以解決的后患問題。再者,生態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其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必須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只有這樣,生態經濟的系統性特征才能凸顯出來。
第二,協調性特征。協調是一種普遍規律,無論在自然社會還是人類社會,都起著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協調,才可以表現出整體效應,才能反映出1+1>2,但協調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人類不僅要懂得正反饋還要懂得負反饋,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減,因為在一個系統里只有有加有減才能保證它是最穩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環。如一個地方若鳥很多,那就會使蟲很少,而蟲一少,樹就長的好,進而就為鳥創造了更好的生存條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里有一個負那就是蟲少了。假如蟲多了,那就會使樹少,鳥也就沒了生存條件,那這個系統里就不穩定了。
第三,循環性特征。整個自然界存在著一種循環,而這種循環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的,在這一點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們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干預這種循環的進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的概念。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惟獨生態沒有形成循環。而生態經濟則要求必須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因為如果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就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而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此外,生態經濟還具有一定的新的價值特征。生態經濟在考慮自然時,已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僅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經濟這些特征的存在,就要求人類在采取經濟發展手段時,必須在此基礎上選取合適的路徑,進而實現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生態經濟的路徑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步,但是這兩個化帶來了突出的生態矛盾問題。如工業化與環境污染,由于我們以前的發展是粗放型的,工業化越發達,生態破壞越嚴重,突出表現在大氣上,如說大氣里面二氧化硫超標會引起酸雨,2003年浙江的酸雨率是84%,珠江是50%,江蘇是30%。現在我們沿海地區的電子工業很發達,它使用了高分子的化學物和重金屬材料,造成了電子垃圾和含有劇毒的持久性的有毒物質。一臺電腦需要700多個化學原料,其中50%以上對人體有害。那些地區的大批農民從事于電子產品的測檢工作,引起了大量環境污染,更大的危害就是重金屬通過土壤到生物再污染到人體。如有些地區的重金屬超標在水稻上占80%,蔬菜上占60%,我們知道,重金屬的土壤污染,菜園土大于水稻土,水稻土大于果園土,果園土大于旱地土,為什么菜園土最嚴重呢?就是因為城市垃圾在菜園土里的利用,還有農藥的殘留也引起了毒害。我們很久以前就禁止使用農藥DDT,然而最近我們在人奶里發現了DDT,其含量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世界銀行對我國的評估結果,他們認為中國大氣跟水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應該占全部GDP的3%~5%,當然這一數字的準確度有待考證,但這種狀況也的確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單純的經濟增長,如果不考慮資源與環境的治理支出的話,那國民經濟的增長是不實在的。所以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生態,要把產業調整到良性循環方向來發展,從而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以提高資源效率、生產效率與經濟的總體增長競爭力,因此考慮生態經濟的路徑選擇也就成為我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首先,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自然觀路徑。大自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即不是救世主,一切依賴與大自然的恩賜;又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源泉。人定勝天,毫無節制地去索取、征服和對抗大自然;而應善待大自然,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科學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用新的自然觀改變傳統的依賴與對抗大自然的觀點,規范人類的行為方式,合理開發和利用大自然,使環境資源為人類生存已發展所永續利用。
其次,以人為本的發展觀路徑。發展是硬道理,而發展到底為了什么?可持續發展的實質目的,是通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切實維護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更充分地滿足當代和后代人的需求,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正如李鵬同志在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所說,如果我們的國民經濟搞上去了,而環境污染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下降了,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宗旨,也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的。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防止和克服與之相反的種種發展觀,和行為方式,這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根本目的。公務員之家
第三,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價值觀路徑。他的基本內涵,是要求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與同步建設(以下稱“三同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下稱“三個效益”)的統一。再計算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時,不僅要看經濟發展本身的增長率,而且要看經濟發展給社會尤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經過對比,扣除其外部的不經濟因素,才是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質量。這是我國正在強調的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也是一些國際組織所強調的綠色GDP的基本要求。我們按綠色GDP的計算公式,對我國近幾年國民經濟增長率中的外部不經濟因素進行了測算,以年均增長率7%~8%為基點,分別測算出我國經濟增長率中的外部不經濟因素為12%、8%、4%。顯然前兩個概算的數據是不客觀的,但在國家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十一五規劃”編制時,不能不承認后一個概算數據的事實。這種事倍功半狀態的出現,是單純經濟效益價值觀指導下,實施不規范行為方式的必然結果。實踐證明,只有樹立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堅持“三同步”和“三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才能提高經濟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跟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步伐。
我國的資源人均占有量較低,如果不對生態進行強有力保護,那經濟的發展將會受到更大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樹立生態價值論的觀點,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資源的稀缺性、有用性,實行的是成品高價、半成品低價、資源無價的定價制度”,這種思維模式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的發展速度過于依賴于生態的供給乃至破壞,但生態也是無情的,你向它索取了多少,它也要向你索取同等的數量,其最終的結果就是資源破壞、人與生態關系失調,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只有運用全面的觀點來分析經濟與生態的問題,才能從理論上、體制上和政策上真正解決生態保護問題,進而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三、結論
任何事物都是相聯系的,生態與經濟也是如此,所以找到適合生態經濟發展的路徑,遵循一定的規律來安排經濟的發展是實現二者共贏的重要方法。如今,工業現代化與城市生態化正融為一體,21世紀的世界,依賴城市化使發達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國家進入了工業化過程,使人類進入了后工業文明時代,但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進而造成生態狀況的惡化,這種情況反過來又索取了人們以前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所以當人們認識到這一問題后,便開始考慮如何協調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共處,只有實現了這一突破,人類才能幸福地生活,社會也才能健康地運行。
參考文獻:
[1]王軍: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
[2]: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4]編寫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
[5]周紀倫等:城市的迷惑與醒悟[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
- 上一篇:移動電視接收的主要技術特征論文
- 下一篇:淺議生態經濟體系構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