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資源詛咒地區經濟科學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04 11:33:00
導語:探究資源詛咒地區經濟科學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1970年以來的發展經驗表明,資源富裕地區很少有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而資源貧乏地區卻有快速增長,地區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形成悖論關系。這種悖論關系的形成,經濟方面原因有,資源自身屬性及發展中出現的貿易條件惡化、資源價格波動及生態破壞;而經濟方面原因有,人力資本投入不足、政治影響以及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富集的自然資源可以為地區工業生產提供充足的能源及各種原材料;資源豐裕地區還可以從礦產資源開采中獲得收入以克服資本匱乏,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從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看,地區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悖論關系同樣存在。占國土面積71.4%的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卻遠低于資源相對匱乏的東部地區。
從世界各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富集的自然資源可以為地區工業生產提供充足的能源及各種原材料;資源豐裕地區還可以從礦產資源開采中獲得收入以克服資本匱乏,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然而,上世紀70年代后期特別是1970年~1998年,全球65個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中,只有4個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博茨瓦納)的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4%(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一些資源貧瘠型經濟體卻實現了經濟的迅猛增長。
一、“資源詛咒”的經濟傳導機制
(一)貿易條件惡化
初級產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價格彈性的,這將導致富有的工業化國家和貧窮的初級產品出口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下形成“中心--外圍體系”。
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地區)利用自身的資源及勞動力低廉的優勢,形成了以資源型初級產品出口為特征的貿易模式。但是,隨著發達國家制成品的技術進步,初級產品相對于制成品而言,貿易條件逐步惡化,表現在:出口初級產品的國家與地區,其產品的價格長期不變甚至下降,而出口制成品的國家與地區,其出口價格卻逐漸上升。主要原因:一是技術進步的利益在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分配;二是貿易周期對中心與外圍的不同影響;三是初級產品不利的需求條件;四是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當少數國家與地區利用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時,能夠獲得較多的比較利益,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與地區進入國際市場,貿易條件就會持續惡化;五是生產初級產品的國家與地區,生產制成品的國家與地區,在市場上的地位有差別,前者在價格的談判上處于弱勢,加之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競相壓價,導致產品出口越多,價格越低,利潤越少。
(二)資源價格波動
首先,在開放的國際市場中,由于資源產品的出口具有低價格彈性與低供給彈性的特征,國際市場的變化容易導致資源產品價格以及資源收入的迅速變化,從而引起利率與匯率的波動,增加了本國與外國投資的風險,從而不利于該國經濟的平穩發展。
其次,就產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來看,資源型產業是典型的上游產業。無論是產品的需求數量還是價格,都與國內外的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因此,其價格變動不僅影響資源型產業的產出數量和價格,還會影響到下游產業的生產數量與成本,進而影響到下游產業的投資;而下游產業主要是制造業部門,其發展好壞直接關系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資源部門一般又是資源豐富國家的支柱部門,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資源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財政收入的穩定。
(三)生態環境破壞
首先,資源型產業在開發過程中因為生產成本的低廉,容易形成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只注重數量增加,而不重視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提高。在我國表現為經濟規模向發達國家迅速靠攏,但環境水平卻與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近似。
其次,資源部門在發展過程中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不僅阻礙了地區資源潛在優勢的發揮,而且往往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為在資源富裕地區,大量資本用于開采方面的投資,而忽視當地環境的投入,對環保技術開發研究的關注不夠,產生嚴重的后果,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第三,產業結構單一,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資源部門的大規模擴張通過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轉移,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擠出效應,導致資源部門的過度繁榮,而其他部門的不斷萎縮。但是,資源型產業不是可持續發展產業,當資源接近枯竭時,單一的產業結構使得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嚴峻的挑戰,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并由此引發了大量的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因素。
二、“資源詛咒”的非經濟傳導機制
(一)人力資本投入不足
在資源豐裕的國家中,資源性部門是資源和資本密集型部門,因為資源優勢帶來的較低生產成本,通過擴大資源開發規模得以快速繁榮。然而,資源部門的繁榮是以犧牲人力資本的投資為代價的。主要是因為自然資源獲得的成本低廉,降低了人力資本回報率,再加上資源性部門的高利潤和費資源性部門的緩慢發展,必然使得對于高人力資本的勞動力需求下降,薪金收入并不高。教育投資的回報率下降,人們投資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技術進步、管理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就會受到抑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力資本優勢的發揮,從而減少了教育投資的激勵。形成資源排斥其他生產要素的逆向發展態勢和低效率資源配置機制。
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一方面,使得資源部門的生產效率無法提高;另一方面,影響其他部門特別是制造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構成,也會降低生產效率,導致該部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低下,從而影響工業化進程的順利完成。資源部門的過度繁榮與其他部門的衰弱導致產業結構的單一化,在形成對資源的路徑依賴以后,會面臨資源枯竭時的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問題,從而影響該地區經濟持續發展。
(二)政治環境影響
首先,資源豐富的經濟體會使得某些企業寧愿以尋租的方式獲得收益。使得現有資源逐漸集中到少數企業或個人手中,形成壟斷,并引起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穩定。
其次,政府在巨額的“資源租”上管理不善會產生“詛咒”現象。資源豐裕國家將“資源租”用于公共投資的,則不會存在資源“詛咒”的問題,而將“資源租”用于消費的,容易因為資源部門暫時的繁榮而犧牲經濟長遠的發展,形成資源“詛咒”。
第三,遭受“資源詛咒”的資源豐裕的國家與地區,都有較低甚至負的實際儲蓄,從而阻礙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大量投資。資源豐裕國家與地區的儲蓄和投資要增長,與政府部門對經濟的干預有較大關系。政府政策的不可持續性會影響到投資效率,增加資源投于未來的經濟風險。一般而言,具有服務意識的政府會形成穩定的政策,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投資率和儲蓄;而傾向于短期行為的政府資源掠奪式開發,會出現較低的投資率和私人儲蓄。
(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資源豐富的國家與地區,政府往往缺乏制度創新的動力。政府幾乎不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來促進非資源部門的發展,從而就能達到經濟的增長。在產權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場規則不健全的情況下,豐厚自然資源的收益提高導致尋租利潤提高,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掠奪性開采,而且還會導致資源行業的人為壟斷。需求的外部性又會導致對制造業部門產品需求的下降,阻礙技術進步與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增加。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特別是資源產權的不合理更易滋生腐敗,導致競爭主體之間的不公平,妨礙市場秩序的有效運轉。
三、政策建議
第一,以新興產業為導向,逐步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資源相對匱乏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我國中西部地區盡管擁有豐裕的自然資源,但產業結構相對落后,采掘業產值比重較大,具有較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發展程度較低,這直接導致了礦產等原材料或初級產品在西部地區的工業產品中所占比重太高。因此,在轉變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目標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勢在必行。具體而言,可選擇培育和扶持旅游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并促使其逐步替代原有產業。
第二,全面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克服人力資本“擠出效應”。新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與勞動、資本一樣,都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甚至前者較后兩者更為重要。中西部資源富集型地區人力資本水平較東部地區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而廣義上的人力資本水平不僅包括教育投資程度,勞動力受教育水平,還涵蓋了研發能力等。因此,只有全面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才能有效提高資源型地區人力資本水平,從而克服人力資本“擠出效應”。
第三,強化“資源租”的使用監管,提高“資源租”的使用效率。對于資源型地區而言,數額龐大的“資源租”作為其特有的收入顯得尤為重要。從我國實際地理狀況看,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較其他地區自然條件更為惡劣,缺乏地理區位優勢,由此帶來的基礎設施水平低下成為制約當地經濟增長的瓶頸。而“資源租”則可以為改善區域基礎設施水平提供資金保障。這就要求“資源租”的使用必須科學合理,通過切實可行的機制設計強化其使用監管,減少消費性支出在“資源租”使用中所占比重。
- 上一篇:中國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探索論文
- 下一篇:剖析廣告創意引領市場消費動向需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