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抓著力點不斷提升生態文明
時間:2022-03-30 08:48:00
導語:力抓著力點不斷提升生態文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奔涌焱七M節能減排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首要著力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期重要著力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著力點;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著力點;加快建立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著力點;“兩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中國即將完成“十一五”規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討論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通篇貫穿了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思想及方法。因此,是我們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一、客觀認識中國資源環境形勢,進一步明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
“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分析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時指出: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所謂“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資源不足的約束強化;二是環境污染的約束強化。
(一)資源不足的約束強化。
中國資源不足與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并存。從人類基本生存資源來看,中國土地、淡水和森林等資源,總的情況是有一定數量和潛力,但數量不多,質量較差,其中大部分資源的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滿足國家需要困難。例如中國宜農荒地還不足世界宜農荒地的2%,而且它們大部分分布在邊遠山區,土地貧瘠,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近幾年,中國的荒地資源也隨著耕地資源驟減而呈現減少趨勢。中國水資源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只有2000立方左右,為世界人均值的1/4。中國森林資源截至2008年,森林面積195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八十位之后。
從發展性資源來看,能源資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來看還是比較豐富的,但人均占有量不多,尤其是石油資源更顯得不足,供求關系緊張,隨著經濟發展,國內石油及其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從國外進口已呈必然,并且進口數量不斷增多,到2009年,中國石油進口以達到50%以上,滿足迅速發展的國民經濟需要將有一定的困難。中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很大,約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1/6,居世界第三位。但煤炭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已探明的資源量89%集中在北方,因此,中國北煤南運情況不會改變,雖然從理論上說,我們的煤有二百年的開采時間,但由于無序、無度開采狀況的存在,導致開采利用時間的縮短。而且,我們所擁有的煤資源質量較差,煤灰和SO2的含量超過世界水平20%~30%,煤的質量已經成為中國大部分地區產生酸雨的直接原因。從資源利用效率來看,我們仍然處于粗放型經濟發展階段。例如,以單位GDP產出能耗來看,中國是發達國家的4~5倍。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僅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環境污染的約束強化。
一是水環境狀況令人擔憂。2008年全國地表水746個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47.7%,劣Ⅴ類水質比例仍然高達23.1%,113個重點城市飲用水源有23.6%的水超過Ⅲ類標準。有近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全國近海水岸渤海灣、膠洲灣、杭州灣、長江口、閩江口、珠江口統統是重度污染。據中國環保部2009年6月4日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尤其是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長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工業比較發達地區。以黃河為例:黃河干支流12550km河長的水質情況是,一二類水河長1750km占13.9%,三類水河長2160km占17.2%,四類水河長4280km占34.1%,五類水河長2010km占16.0%,劣五類水河長2350km占18.7%。
二是空氣污染依然嚴重。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的數據,2006年監測的55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24個(占4.3%)、二級標準的城市325個(占58.1%)、三級標準的城市159個(占28.5%)、劣于三級標準的城市51個(占9.1%)。2006年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無城市達到國家一級標準,5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占44.2%)、55個城市為三級(占48.7%)、8個城市為劣三級(占7.1%)。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的城市占86.8%,超過三級標準的城市占3.6%。2006年全國參加酸雨監測統計的524個城市(縣)中,出現至少一次以上酸雨的城市283個(占54.0%),酸雨發生頻率在25%以上的城市198個(占37.8%),酸雨發生頻率在75%以上的城市87個(占16.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航船一路高歌猛進。但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是,為實現這一發展,中國付出了很大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代價。以“十五”末期為例,中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梢灶A見,“十二五”期間中國面臨的來自于國際國內的資源環境壓力會進一步加大,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會更加強化。因此,把建設“兩型”社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既是中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資源環境條件的客觀要求。
二、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的精神實質
在發展的關鍵階段,黨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規劃建議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建議,并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作為約束性的硬指標。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個堅持”之一就是“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著力點”按照物理學上的含義即:“力的作用主要集中之點;按照管理學上的含義則是“致力于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時重點著手之處”。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有幾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節能減排指標約束,加快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技術,抓緊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二是要加快污染防治,著力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積極推進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及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工作,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要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積極發展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率,推動全社會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四是要加快實施生態工程,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工程,開展植樹造林,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1.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首要著力點。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就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節能減排的規劃和標準,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要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綜合運用法律手段以及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桿,明確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全面促進節能、節材、節水、節地以及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
2.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期重要著力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同應對的問題,加快建立對外磋商機制,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監測與考核指標體系,在現有污染排放物監測以CO2、SO2、固體顆粒物等指標為主的基礎上,擴大污染排放物監測面。強化目標責任機制,保障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著力點。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要途徑。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加快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等政策,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的資源循環利用,加強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
4.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著力點。要通過加大生態保護執法力度,保證生態資源的合理有效開發,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恢復成本。同時要加快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方面的政策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資源損失與環境破壞。
5.加快建立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要積極推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加快制定和完善土地資源、水資源及各種主要礦產資源保護法。制定針對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法律法規,為懲罰嚴重浪費資源者和破壞環境者提供法律依據。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引導各種主體的行為。
6.轉變觀念,培育綠色文化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保證。一方面政府要樹立節約意識,在決策和規劃中珍惜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優化組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引導合理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
三、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關鍵是要在落實上下工夫,在建設“兩型”社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中國生態文明水平。
1.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中之重是積極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按鷥r小”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效益好”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統籌,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排放低”就是堅持污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用適當的環境治理成本,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續”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用新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用新的視野把握好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機遇,用新的實踐推動環境保護取得更大的實際成效,用新的體制機制保障環境保護的持續推進,用新的思路謀劃環境保護的未來,制定和完善與中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2.發展現代節能環保產業體系。節能環保產業體系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保障,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條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投資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高新技術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節地、節能、環保、安全等項目,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完善油氣管網,擴大油氣戰略儲備。加快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環境產業化(污染治理產業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和產業環境化(利用循環經濟發展生態型產業、綠色產業、綠色工廠)。
3.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與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在發揮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給予特殊政策支持保護西部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屏障。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對影響全局的生態功能敏感區、脆弱區要禁止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拘纬蛇m應西部地區實際及功能要求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劃體系,完善包括生態環境保護在內的政府績效考核辦法。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區生態建設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4.加強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管理。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會先進生產力體現的平臺,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列茨認為,新世紀對中國有三大挑戰,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
中國正在經歷的城市化進程,無論規模還是速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1978—2004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億增加到5.4億。截至2009年底,中國城鎮化達到47%,城市人口接近50%。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二百多年所走過的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城市追求城市變大、變新、變洋,盲目對文脈之本、風貌特色的老城區進行成片改造;大廣場、寬馬路、豪華辦公樓、歐化建筑席卷全國。與此同時,翻開中國各城市以往的規劃文件與實際發展狀況相對照,不難發現,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用地指標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換一屆政府換一張規劃”在不少城市不足為奇,于是出現了規劃趕不上變化的尷尬。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把中國城市化過程遭遇的種種失衡、無序現象歸結為幾個方面: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規劃調整,寅吃卯糧的圈地運動,脆弱資源的過度開發,盲目布局的基礎設施,雜亂無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鄉規劃,屢禁不止的違法建筑。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邁進城市化門檻的國家,也是“城市病”的首發國家。英國城市化大約始于1775年。在商業化和工業化的驅動下,人口從農業區向工業區遷移,形成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隨后小城市變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隨著城市人口急劇膨脹,住房短缺、公共衛生設施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景觀丑陋等“城市病”也初露端倪。由于英國城市化無任何可借鑒的經驗,政府未對城市的盲目發展進行干預和調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帶來了一系列災難性后果。英國的城市災難使人們認識到城市不僅是財富的源泉,也可能是災難和罪惡的搖籃。“城市病”的發展催生了人類與之抗爭的有力武器——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1948年,英國議會制定了《公共健康法》,這是一部在城市規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共政策法案,它不僅有效地加強了對城市無序蔓延和混亂狀態的管理,而且通過為貧困居民修建了公園、浴池和洗衣房等措施,極大地降低了嬰兒死亡率,也使一度猖獗的城市犯罪驟然下降。英國也是世界各國中第一個實行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第一個制定了《城市規劃法》、第一個提出建立“花園城市”,同時也是第一個較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的國家,堪稱世界城市化的試驗基地。英國治理“城市病”的經歷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是人類理應共享的寶貴財富。
建設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和追求。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采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科學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生態城市的產業結構、企業布局、產品定位、發展規劃必需符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要同居住人口、市政建設、城市綠化、生態環境和諧一致。生態城市經濟發展用地要控制建筑覆蓋率,力求與城市的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都市中心商務區的建設要突出以人為中心的享受型現代消費理念,都市建筑布局要提倡創意,并與文化藝術環境相匹配。生態城市經濟是無煙經濟,它必須滿足城市環境保護的三低(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原則。生態城市布局要有利于減輕城市氣、熱、聲的污染,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生態城市建設應具有良好的控制工業廢氣、廢水、廢渣排放系統;良好的廢氣、廢水處理系統;良好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系統,良好的雨污分流系統。生態城市是以綠色環境、文化氛圍和人文精神為特色吸引消費者、投資者。一個生態文明的城市應是城市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自然系統在數量、質量、空間分布的協調、合理和平衡;應是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各構成要素的合理和平衡;應是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協調、平衡;應是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正常、生態經濟系統處于有序漸進狀態。因此要建設生態城市,城市規劃和建設就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
5.建立綠色消費的長效機制。綠色消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建立綠色消費的長效機制,積極倡導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建立傳統消費習慣約束機制和低碳生活習慣表彰機制,有效控制一次性消費品,杜絕過度包裝,把政府推動的建設“兩性社會”轉變成全社會自覺參與的行動,形成全民參與綠色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
- 上一篇:學校關于五個基本建設情形匯報材料
- 下一篇:經濟發展處處長競職講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