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與外貿融合發展思索

時間:2022-05-21 02:59:00

導語:低碳經濟與外貿融合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與外貿融合發展思索

1低碳經濟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融合推進是江西外貿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1.1發展低碳經濟是順應趨勢,分享經濟可持續發展下國際貿易利益的必然選擇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為了減少人類活動對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增溫效應,各國積極倡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英國、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推出了低碳經濟的創新政策,紛紛提出減排計劃,建立碳權交易市場,推出“低碳”技術和產品標準,爭奪全球涉碳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我國為了切實履行大國責任,突破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也主動向低碳化發展模式轉型。2007年9月8日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國家主席針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問題提出4項建議,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這是中國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目前中國在國際碳市場上主要參與的是清潔發展機制(CDM)的交易,CDM是《京都議定書》的強制減排國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的通過具體項目而產生的減排額的交易。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可以預見低碳經濟將是未來國家和企業競爭力之所在。從國內外宏觀環境來看,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迫切需要,是在江西能源短缺背景下參與國際貿易利益分配的必然選擇,是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2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是“后危機”時代外貿發展的最優抉擇“后危機”時代,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都處于經濟復蘇期,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各國都力圖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利益,促進本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設法避免或減少經濟全球化對本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資源環境成本上升,傳統的單純依靠低附加值產品數量擴張和價格優勢的出口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向依靠技術與品牌、提高質量和效益、優化結構的出口增長方式轉變。首先,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外貿增長方式轉型是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外貿科學發展,實現外貿強國的根本途徑。其次,國際競爭加劇是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外在壓力。“后危機”時代,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日趨多樣化。在使用歧視性的關稅和進口數量限制措施遭到強制性的WTO協議限制時,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開始尋求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和手段。發達國家利用技術、規則方面的話語權,以保護生命、健康、環境和資源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由,實現其貿易保護的合理化。除了常用的關稅、非關稅壁壘以外,目前美國、歐盟等國家正在醞釀征收碳關稅。所謂碳關稅,就是指一國對來自不符合其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國家或不實施碳減排限額的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的一種特別邊境稅。碳關稅實質上是發達國家將碳減排限額間接轉嫁給發展中國家。一旦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成為現實,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門檻就將與“低碳”相掛鉤,碳關稅將成為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新障礙,削弱其出口商品競爭力。因此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出口產業結構低碳化是規避這類貿易壁壘的最優選擇。

1.3低碳經濟與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融合推進具有邏輯互動性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以降低對自然資源依賴為目標,以能源可持續利用為支撐,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是要改變重數量輕質量、重產出輕排放、重增長輕發展的外貿發展現狀。低碳經濟發展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二者最終都要落在產業調整產業升級上。在我省工業化進程中,工業排放是碳排放的大頭,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著力點是提高工業生產中能源效率、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碳管制等措施實現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的減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續供給。而征對我省“兩高一資”的出口商品結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是改變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狀況,重視外貿發展中環境和能源消耗,促進外貿集約化發展。從理論和實踐上來看二者存在互動邏輯,其著力點和目標一致。二者融合推進的重點就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低碳經濟與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融合推進可行也有必要,融合推進有利于在宏觀層面上提高政策效率,明確經濟發展重點和方向。兩者融合推進促進外貿發展低碳化,外貿增長集約化符合江西生態立省,綠色崛起的總體發展戰略。

2江西外貿發展中存在的高碳化問題

近年來,江西外貿發展很快,進出口額增速在全國保持領先,2006-2008年領先全國平均增速二十多個百分點。然而,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主要發達國家需求萎縮,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江西外貿進出口額同比下降7%。金融危機對我省外貿的沖擊,表面上看是對外貿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外貿發展方式的沖擊。江西省外貿發展勢頭雖然強勁,但外貿利益是靠超額輸出環境和資源獲取的,外貿增長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是不可持續的。

2.1產業結構高碳化相同規模或總量的經濟,處于同樣的技術水平,如果產業結構不同,則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農業和工業一直是二氧化碳排放多的行業。從江西省歷年來地區生產總值構成變化情況看,2009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到GDP的65.6%。雖然在江西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見表1)。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第一產業比重顯著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但第二產業比重基本是穩中有升,在GDP中占一半以上。數據表明,江西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高碳排放的第二產業,而且工業重化現象嚴重,重工業占到60%以上。產業結構決定我省出口結構也以工業制成品出口為主,服務貿易比重極低。這種偏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導致對資源和環境消耗大,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傳統的大量消耗能源的行業工業制造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中,2009年江西這三大行業占到GDP的56.8%。可見對江西經濟增長貢獻大的行業基本以高碳行業為主。

2.2出口商品結構高碳化江西外貿發展很快,但外貿發展質量和效益還有待提高。從江西省出口產品來看,主要表現在:一是“兩高一資”產品比重過高。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中鋼材、機電產品、鎢及其化合物、稀土、初級紡織服裝、鞋類、紙及紙板、塑料制品等八大類主營商品出口額合計為43.76億美元(見表2),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9.4%。這些出口商品大多屬于高污染、高消耗的資源性產品,且技術含量、附加值較低。二是低端產品比重較大,出口產品檔次不高。從出口產品類別上看,我省紡織服裝、機電、鞋類等產品占出口總額的近二分之一,這些產品中幾乎都屬低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進入高端市場受到一定限制。三是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少。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僅5.29億美元,僅占我省出口總額的9.6%。2009年這個比例增加到19%,說明近兩年江西出口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但即使在這些高新技術產品中,絕大多數也是通過加工貿易承接國外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真正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環節并不在我省,擁有核心技術的產品不多。資源環境約束使我省難以繼續承載依靠高投入、高排放,資源與能源的高消耗拉動的追求規模擴張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2.3能源消費結構高碳化江西省的產業結構、出口商品結構的高碳化決定其能源結構高碳化。從江西省能源消費結構來看,煤炭、原油、水電是江西省的主要能源消費。主要能源消費中,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兩項合計占到90%①,其中碳排放高的煤炭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清潔能源水電僅占10%。從行業能源消費情況看,2007年工業消費能源3751.29萬噸標準煤,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74.2%,而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51.7%。可見能源利用效率不太高。從主要出口產業能源消費來看,金屬礦非金屬礦采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能源消費為2507.06萬噸標準煤,占工業能源消費的67%;紡織及服裝鞋帽為53.97萬噸標準煤;造紙為74.19萬噸標準煤;主要出口產業能源消費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70.2%,占總能源消費量的52.1%。各項指標顯示江西是通過高能耗、高投入拉動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模式。

3低碳經濟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融合推進策略

3.1加強政府政策引導,促進外貿經濟低碳化發展低碳經濟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應從政府宏觀視角,通過有效的政策組合,建立兩者聯動機制,抑制高排放、高能耗的資源環境輸出型的外貿發展模式,促進外貿經濟低碳化發展。

(1)建立出口企業碳消耗指標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水泥、建筑陶瓷、燒堿、原油加工、鋼鐵、乙烯等高耗能工業產品單位能耗限額指標體系,要求這些耗能產品的生產必須低于限定的最高能源消耗量。我省應該參考國家相關產業能耗標準,結合省情和企業情況制定本省的能耗標準,嚴格企業執行。同時建立節能減排獎罰制度,以罰補獎,鼓勵企業建立起涵蓋產品生產各環節的碳消耗評估指標體系,參與節能減排競賽,使企業重視環境成本,以更好地應對將來的碳關稅壁壘。

(2)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激勵政策。充分運用具有宏觀調控作用的出口退稅政策,通過加大實施“差異化”力度,調整出口格局。對附加值高、能耗少的低碳產品給予充分退稅,對粗加工、高排放的資源性產品少退稅或不退稅,從而促使我國出口產品結構趨于合理,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同時,大力支持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將地方政府的獲利與相應承擔的財政支付責任結合起來,對企業的低碳技術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通過交易手段,促進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鼓勵企業開發應用低碳先進技術,加強國際間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

(3)加大對轉型企業的金融扶持。由于缺乏有效的風險補償、擔保、稅收減免等綜合配套政策和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由高碳到低碳轉型的政策,往往導致轉型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盈利能力下降。中央銀行、銀監會等部門要發揮其宏觀指導作用,建立與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相關聯的信貸規模指導政策,使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向逐步向符合CDM的領域和行業傾斜,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3.2加快產業升級改造,促進產業結構低碳化產業結構是決定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從高碳經濟模式走向低碳經濟模式,產業轉變是關鍵。產業結構體系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現低碳經濟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做好低碳產業的規劃。按照技術密度高、產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的原則,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第二產業“高加工度化”,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提高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電力和輕工等行業的準入條件;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和環保產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其次,要大力發展再生清潔能源,大力培育新型產業,鼓勵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使用,使低碳經濟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利用與開發;大力發展新型再生生態材料,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大力推廣新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對于我省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如紡織服裝業,和礦產資源開采加工行業,要以增強其技術含量和產業集群化為重點,加大科技投入,由初級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轉變,在強化和提高原有傳統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新的技術優勢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提高單位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3.3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優化出口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容量大的低碳產業。2008年江西省服務貿易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1%左右,占全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0.186%。江西省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和潛力較大,加大服務貿易的比重,有利于優化貿易結構,改善江西外貿發展高碳化的現狀。發展服務業要堅持改造與創新并舉,既要運用現代網絡技術、現代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傳統服務業,著力改造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商貿物流和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又要大膽探索和創新適合省情和符合國際規則的現代和新興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信息、咨詢、教育、文化體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中醫藥等行業,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從而為服務貿易奠定更為堅實的產業基礎。

3.4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效益,加快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創造持續的國際競爭力同樣依賴科技創新。江西省要加大鼓勵自主創新的力度,依托科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產業結構低碳化,進而改變“兩高一資”的出口商品結構,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尤其對能源、汽車、鋼鐵、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產業鏈條與產業結構,讓科技創新投入在促進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只有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才能實現由傳統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長向集約型、內涵型增長轉變,增強支撐外貿增長的內生動力,形成促進外貿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