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生態經濟論文

時間:2022-02-28 11:12:53

導語:城市建設生態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建設生態經濟論文

1堅持一條基本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突出“經濟發展優先、生態保護同步”,發展經濟高效、生態環保的綠色產業,建設集山、水、林、峽、城于一體的山水園林生態城市,打造特色鮮明、引人入勝的生態旅游景觀,建設健康和諧的生態文明社區,形成環境承載力強的城市生態系統和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

2把握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原則。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通過加快發展實現“重點開發區”建設要求,解決“雙欠”基礎上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成為渝東南區域經濟核心增長極;通過加強生態保護,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為特色發展、加快發展創造條件和優勢。

二是深化改革與機制創新并重原則。通過改革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發展,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著力點保護生態。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定期研究制度,及時研究解決生態經濟城市建設涉及的重大問題;要建立責任考核激勵機制,明確重大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領導分工,列入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要建立生態經濟城市審計制度,全程跟蹤審計投資造價,確保重大工程的投資效益;要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生態經濟市建設。

3正確處理三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建設生態經濟城市,就是要通過這一形式將保護環境與促進經濟增長有效統一起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克服將保護生態環境與促進經濟增長對立起來和“搞環保只有投入,沒有經濟效益”的片面認識,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開發與治理相結合,積極推廣低能耗、集約型和循環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雙贏”。

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劃、投入、管理、協調和規范的作用,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確保政府在生態優勢發揮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讓生態資源的一級配置權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利用生態資源。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引導民間和社會資本投資重點生態項目,扶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產業化發展,科學運作生態資產。探索建立優化配置生態資源的長效機制,通過政府調控的及時到位彌補市場規律的調控缺位,通過市場的規律性控制減少政府調控的主觀性干預,促進生態資源高效轉化。

三是處理好城市與農村的關系。城市“點上開發”與農村“面上保護”構成開放統一的城鄉互動體系,要集中力量高強度、高品位開發城市,促進中心城區集聚優勢資源,形成經濟增長極。要積極引導城市資源向農村流動,加快形成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村地區有序流動的市場驅動力,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生態旅游開發管理體系,為城市集聚發展提供廣闊的生態戰略縱深和產業空間依托,從宏觀上協調城鄉生態經濟的產業結構和功能,逐步構建“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有機統一的生態經濟發展格局。

4突出三項重點舉措

第一,加強生態治理,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嚴格執行《重慶市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落實工業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實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控制。改造提升現有產業,淘汰“三高一低”產業,發展低耗能、低污染的信息、汽摩、食品等節能環保產業。強化污染源監督管理,重點抓好建材、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治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對新建生產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要求主體工程和防治污染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避免在城市發展的同時產生新的污染。嚴格城區建筑工地揚塵監管和渣土運輸管理。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完善配套充電站、LNG加氣站等設施,鼓勵工業企業和客貨運車輛使用清潔能源。探索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大力開展PM2.5治理、燃煤污染專項整治行動,探索區域污染防治管理新模式。

二是加強水環境污染防治。開展小南海水庫、洞塘水庫、城北水庫集中飲用水源地的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恢復,推進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工程建設,確保飲用水源水質穩定達標。加強黔江河、阿蓬江流域污染綜合整治,盡快實施清污分流、污水導流工程,在沿江河岸設立綠化隔離帶,增強水源涵養、岸線保護和防洪治理能力。加快污水處理廠、老城區雨污管網改造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深入實施清水河道工程,鞏固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成果。全面落實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強化對現有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運用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推進污染治理進程。

三是加強垃圾、噪音、輻射污染防治。制定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相關辦法,盡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可利用垃圾回收體系。突出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探索構建“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以衛養衛”生活垃圾處置體系,采用生化處理工藝和綜合利用、安全填埋、焚燒等處置方式將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置,避免垃圾對水體造成污染。大力培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產業,推廣應用低能耗、低輻射、降噪型綠色建材;有序推進生態住宅建設,打造高效、低耗、無廢棄物、無污染、保持生態平衡的城市綠色建筑環境。

第二,加強生態保護,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區

一是加快生態綠色屏障建設。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綠化全區城鎮、鄉村宜林荒山荒地,特別是對采石地段進行植被恢復,把廣大農村建成黔江城鎮的綠色屏障。按照“一周多點”的城周綠化布局,沿新老城區視線可及范圍內建設生態連綿森林帶,在城區300米高程內實施全面綠化,全力建設圍城而生的城周綠化森林帶;大面積、多節點穿插布局城中森林公園和綠化小區,建立以公園、綠地、花園式企事業單位為“點”、以沿路、沿邊、沿河、沿江綠化為“線”,以廣大城市居民住宅的屋頂、陽臺、庭院為“面”的點、線、面閉合狀的“城市綠肺系統”。

二是加快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以“延續山水自然生態景觀,營造城市親水自然環境,傳承黔江峽谷峽江美名”為理念,采取“溪水灌城”和“景觀提水”等方式,將自然水源引入城市水體公園、峽谷公園等主題市政設施,把親水柳堤濱河廊道延伸至下壩與峽谷公園接壤,實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從建設旅游城市的角度,將峽谷峽江旅游和民族風情建筑風格融入城市建設之中,在觀音崖大峽谷中打造峽谷公園,使公園貫穿和連接黔江老城、新城,并成為新城的“肺葉”,著力塑造“峽谷峽江、清新清涼、養生養心”特色城市形象。突出休閑宜居和民族特色,統籌規劃城市景觀與市民休閑設施,拓展公共廣場和休閑綠地,依托優美的城市環境集聚人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內涵,立足山地峽谷和土家特色,依山傍水建設“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為主格調的民族特色吊腳建筑,構建深沉厚重、積極向上、質樸純真的城市人文風尚。

三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整合統籌城鄉配套政策和涉農惠農政策,繼續實施以“4個1”相對集中居住體系建設為載體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引導“高山農民下山”、“富裕農民進城”,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加快推進4個市級中心鎮、3個國家級重點鎮建設工作,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切實增強集鎮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和搬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大力實施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建立以“種植業—養殖業—沼氣(能源)—種植業”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鏈。

第三,加強生態發展,建立生態經濟產業體系

一是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經濟。加快重點能耗行業技術改造,有序推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過渡轉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加大新型生態工業的政策優惠力度,鼓勵生態產業向園區集中,大力培育信息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生物醫藥產業等循環節約型產業,形成生態優勢產業鏈。大力實施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加快渝東南再生資源回收、廢舊塑料資源循環利用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頁巖氣開發利用,加強企業“三廢”管理,嚴格執行排放標準,多渠道創建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二是培育壯大生態旅游經濟。堅持“以城為景,以城為主”,加大城市峽谷公園、仰頭山森林公園以及城郊生態農業觀光園等建設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土家民族文化元素的城市人文景觀,積極創建小南海5A級景區和城市峽谷峽江、武陵仙山、濯水古鎮•蒲花暗河3個4A級景區,唱響“峽谷峽江、清新清涼”城市旅游品牌。加快發展避暑納涼鄉村旅游,大力開發森林探險、生態觀光、民俗體驗、美麗鄉村等休閑旅游產品,形成由觀光型、品嘗型、休閑型、體驗型、綜合型組成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完善“食、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提高旅游配套服務能力,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努力把旅游業打造成為全區重要的支柱產業,加快建成武陵山區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是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鞏固和提升生豬、蠶桑、烤煙三大骨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紅心獼猴桃、高山生態蔬菜、鮮甜玉米、高淀粉紅薯、中藥材等山地特色高效生態農業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打造紅心獼猴桃、珍珠蘭茶葉、武陵山絲綢等綠色品牌。圍繞把黔江打造成市級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目標,推行“兩園三片”的山地生態農業布局,高標準打造以沙壩鄉為重點的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園和以水市鄉為重點的生態鄉村旅游示范園,統籌建設仰頭山、武陵仙山、蒲花河、阿蓬江等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推進種養結構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實現生態農業優勢向經濟產品優勢轉化。

四是大力繁榮商貿物流經濟。以大十字核心商圈和武陵山綜合批發市場群為龍頭,河濱路游憩商業帶、正陽商業中心、舟白商業中心、正陽物流園為重點,以社區商業、鎮級商業為骨干,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層次分明、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貿流通體系。結合交通樞紐布局規劃、大市場、大商圈以及正陽物流基地建設,加快形成以城區為核心,重點鎮鄉為片區配送中心,若干村鎮為配送點的城鄉一體化配送網絡。加快設立黔江海關,降低進出口物流成本,促進區域周邊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在黔積聚,不斷增強城市區域集聚輻射能力。大力發展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農村勞動力進城提供就業機會。完善科技、教育、衛生、金融、通信等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為生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作者:萬延澤狄士涵單位:中共黔江區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