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的探析

時間:2022-01-11 02:46:33

導語: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的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的探析

稻田養魚是我國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經典稻田農作技術,將稻田種植與魚類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有機地結合稻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功能,并通過對稻田合理的改造及資源利用,在達到改善生態效益的同時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現結合云南省鹽津縣落雁鄉稻田養魚產業生態經濟效益展開探析

1云南省鹽津縣落雁鄉概述

落雁鄉位于云南省鹽津縣北部,地處縣域腹心地帶,距縣城17km。轄5村1社區,171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5783戶26578人,其中農業人口4783戶22388人,國土面積130km2,耕地面積0.28萬hm2,稻田面積0.10萬hm2,最高海拔1384m,最低海拔360m,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鹽津縣適宜發展稻田養魚的最佳鄉之一,適宜養魚田塊600.00hm2以上。落雁鄉在稻田養魚過程中,首先使用稻田養魚不占耕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通過人為控制建立起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其次,魚在這個系統中具有耘田除草、吃蟲、防病、增肥和加速肥分解的功能;第三,養魚稻田由于化肥、農藥用量相應減少,特別是高產田塊,少施或幾乎不施化肥、農藥,有效地促進了生態平衡和生態良性循環;第四,魚在稻田中還可以吃掉釘螺等,減少了瘧疾病、絲蟲病和血吸蟲病對人類的危害。稻田養魚技術真可謂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結晶,在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

2.1生態效益

稻田養魚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在稻田這個共生系統中水稻與魚類共同生活其中,水稻是主體,而魚類則是依附于稻田生活。魚類在活動過程中翻動土壤、吃掉蟲子,改善田間透風通光,減少病害發生,而且魚類殘余飼料、糞便可以為與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水稻的產量。水稻與魚類之間逐漸形成一個互相依存、互生互惠的生態系統。通過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殺蟲的效果非常明顯,泥苞蟲、稻飛虱、葉嬋蟲等水田害蟲都可以被魚類吃掉。同時,稻田養魚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蟲害的發生,在稻田養魚系統中,魚類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紋枯病菌核、菌絲等減少病菌侵染的來源。其中,以紋枯病為例,紋枯病多從水稻的基部葉鞘開始,魚類會爭食病斑的易腐爛葉鞘從根本上截斷病源。同時,稻田養魚可以改善土壤養分狀況、土壤結構及土壤通氣條件。魚類通過打破土壤膠泥層的覆蓋封固,增大土壤孔間隙,利于肥料和氧氣滲入土壤層,提高肥效,對改善土壤水、肥和氣等狀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經濟效益

稻田養魚作為一種傳統典稻田農作技術,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蟲害及提高經濟效益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其經濟效益具體表現在可以節約耕地擴大再生產,可以通過綜合利用稻田空間進行立體開發,通過將種稻與養魚有機結合來減少占田挖魚塘面積,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因單一種糧效益不高而導致撂荒耕地等現象發生。在種植稻田的過程中稻田里會不可避免地長出許多雜草,而這些雜草可以為一些草食性的魚類提供天然的餌料,并且魚類在稻田自由活動中產生的殘余雜食及一些糞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同時,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蘗增多和谷粒飽滿。并且在稻田養殖魚類兩三年后完全不需要施化肥就可以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糧食產量。稻田養魚工程建設可以使稻田的進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農戶可以不用每年都維護田埂;魚在稻田中覓食活動可疏松稻田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可以避免浪費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魚類是以稻田雜草為食,可以避免浪費人工薅秧除草,可以為農戶減少一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落雁鄉在發展稻田養魚產業后,提高了落雁鄉的知名度,加快了落雁鄉的產業發展步伐,同時解決了3000人的就業問題。此外,落雁鄉通過利用稻魚共生文化發展旅游產業,開發休閑山莊、農家樂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條件。所以,發展稻田養魚在節約成本、提高糧食產量、促進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促進經濟效益提高以及緩解就業壓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結語

近幾年,隨著我國對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國農業發展邁入了一個新時期。稻田養魚作為我國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經典稻田農作技術,在調節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稻田養魚技術的發展推進了落雁鄉小康社會建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有著其他產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葛真東 單位:云南省鹽津縣落雁鄉農業綜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