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核心概念與基本理念、運行規則
時間:2022-02-19 11:24:25
導語:生態經濟核心概念與基本理念、運行規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生態經濟日益受到廣泛關注而其核心概念與基本理念卻鮮有專門論述,簡要梳理了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平衡和生態經濟效益等生態經濟核心概念,生態經濟生產觀、生態經濟產值觀、生態經濟財富觀等主要生態經濟理念,以及人類利用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辯證統一和經濟有效與生態安全兼容等生態經濟基本運行規則。
關鍵詞:生態經濟;核心概念;基本理念;運行規則
隨著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生態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日益受到廣泛關注[1],學界“基于生態經濟視角”的研究日益增多[2]。然而,對于生態經濟有關核心概念與研究范疇卻鮮有人認真梳理。為此,筆者從生態經濟的核心概念、主要生態經濟理念和生態經濟基本運行規則展開探討,為進一步深化生態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
一、生態經濟核心概念
自20世紀60年代鮑爾丁先生提出“生態經濟學”概念至今,人們對于“生態經濟”及其核心概念并沒有形成一致的認知。主流觀點認為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學等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經濟和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力求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于此,筆者認為生態經濟核心概念主要有三個,即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平衡和生態經濟效益。三者在生態經濟研究和實踐中密切關聯,其中生態經濟系統為載體、生態經濟平衡為動力、生態經濟效益為目標。(1)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技術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圖1),其中生態系統即是生物群落與其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反映生態經濟系統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經濟系統即是生產、交接、分配和消費等環節所構成的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反映生態經濟系統的經濟再生產過程;技術系統是指各級種類技術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反映生態經濟系統中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之間的聯系方式。生態經濟系統不是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技術系統的簡單堆砌,三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生態系統決定著自然生產力(潛在生產力),是經濟生產力(現實生產力)的基礎;經濟系統決定著經濟生產力,支配著潛在生產力能否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技術系統則決定著自然生產力轉化成經濟生產力的方式,決定著潛在生產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效果。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和價值的循環與轉換,而技術系統則是實現這種循環與轉換的平臺和轉換器。(2)生態經濟平衡。生態經濟平衡作為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結合的一個范疇,既是檢驗生態經濟系統中生態與經濟協調的信號,又是推動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生態經濟平衡具有普遍性、相對性、動態性和可控性。正確把握生態經濟平衡的這些基本屬性,對分析和解決生態經濟系統中可能出現的生態經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3)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效益是包含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復合效益,既包括人們投入一定勞動消耗后所獲得的有形產品,也包括獲得的各種對人有用的無形效應。在現實生產中,生態經濟效益有時是生態和經濟兩個效益的整合,有時則是兩者的離散。顯然,提高生態經濟效益不僅要充分發揮兩者的整合效應,而且要防止兩者離散效應的產生。
二、主要生態經濟理念
生態經濟觀是人類對生態經濟問題的總的認識或觀點。生態經濟觀是基于生態學和經濟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對人類經濟活動、生態與環境交互影響與運動變化規律的理性認知。主要的生態經濟理念包括生態經濟生產觀、生態經濟產值觀和生態經濟財富觀。(1)生態經濟生產觀。從經濟學角度看,生產是通過一定生產關系聯系起來的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生成物質財富的過程。而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產則是人們為了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護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以一定的生產關系聯合起來,通過合理地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精神和人口的過程[3]。堅持生態經濟生產觀,不僅要關心怎么樣生產,還要關心怎么樣消費及消費與生產之間的有機聯系;不僅強調經濟再生產過程的高效持續發展,也要關注自然再生產過程的良性循環。(2)生態經濟產值觀。經濟學中的產值一般是指用貨幣表現的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有效物質資料的價值。而從生態經濟學角度講,價值則是用環境效益表現的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有效物質資料的價值。顯然,生態經濟價值觀強調應把勞動價值區分為有益和有害兩類,相應地產值也有無效和有效之別。生態經濟價值觀認為,并非所有抽象勞動或社會必要勞動對消費者和社會都是有益的,當它的載體即某些具體勞動或使用價值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時它就是有害的,因為它最終還要由社會抽象勞動創造的價值來補償。同樣,記入總產值中的某些產品,如果其生產過程造成環境污染,則這類產品的產值是無效的,因為清除它生產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需耗費產值。因此,生態經濟價值觀的核心要義是應從現行統計產值中扣除其中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和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致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產業財富總量。(3)生態經濟財富觀。西方經濟學家一般認為財富就是指物質財富,馬克思則在此基礎上對“財富”的概念進行了拓展,認為財富包括物質財富、貨幣財富和能力財富。現代生態經濟學家對其概念賦予了新的內容,認為財富是物質生產產品、精神生產產品、人口(后備人口和就業人口)等現存財富和未被開發的自然資源等潛在物質財富的總稱,或者說是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總稱。生態經濟財富觀的最大特征在于不僅把勞動者的生產經驗、技術及后備人口、就業人口視為國民財富的一部分,而且還將未被開發的自然資源等潛在物質財富也看成是國民財富的有效組成部分。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加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補償[4]。這一論斷蘊涵著深刻的生態經濟財富觀,即財富是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式高效持續集聚和擁有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自然財富的總和,標志著生態經濟財富觀在我國成為主流的財富觀。
三、生態經濟基本運行規則
基本經濟法規則是經濟運行必須遵循的根本性規律,是經濟正常運行、運作必須遵守的科學法則。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也具有自身的一系列運行規則,基于生態經濟核心觀概念及主要理念,經濟運行一般須遵循以下三個基本規則。(1)人類利用自然而又受制于自然。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先后經歷了適應、改造和協調三個階段。實踐表明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大多數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不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必然帶來自然災害,最終制約人類經濟的發展。人類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尊重和保護自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必須保持在自然資源可承受的限度內,也就是說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經濟高效持續發展。人類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化生態經濟意識,改正自然資源利用上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包括掌握好自然資源利用向度,把握好自然資源利用效度,改革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2)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辨證統一。實現生態經濟系統有效運行,經濟是主導,生態是基礎,技術是手段,其中經濟主導和生態基礎兩者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一般而言,發展經濟是引導人們對生態利用和保護的方向和強度,但生態基礎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對經濟發展方向和進程始終產生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發展經濟必須從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制訂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計劃,并借助技術進步來推進目標和計劃的實現。這里的技術進步主要包括生產技術、生產工藝、裝備設施和營銷手段的生態化進程的加快和效用的提高。(3)經濟有效與生態安全兼容。經濟有效性是指人類在發展經濟增進福利的過程中,需要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生態安全則是指人類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應該保護生態環境,使自然資源能繼續存在并不斷再生,以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5]。在以往經濟活動中,人類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重視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利用而忽視自然資源的再生和生態環境的維護,致使經濟與生態的矛盾日益惡化,甚至生態災難頻發。從生態經濟視角看,人類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所采取的技術措施合理不合理,關鍵看是否能兼容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兼容就合理,否則不合理。生態經濟強調利用資源發展經濟的要求應是有效而不是最大,并以維持生態環境安全運行為閾限。總之,人類要現實經濟社會永續、和諧發展,就是要站立于生態經濟系統的高度,在動態過程中統籌生態、經濟和技術的作用方式,從整合與離散兩個方面綜合分析生態、經濟和技術的作用效果;既要關心怎么樣生產,還要關心怎么樣消費及消費與生產之間有機聯系,在強調經濟再生產的持續高效的同時要關注自然再生產過程的良性循環;要強化生態經濟財富觀,即財富是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式高效持續集聚和擁有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自然財富的總和;要增強生態經濟意識,掌握好自然資源利用向度,把握好自然資源利用效度,從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并借助技術進步來推進目標任務的實現,同時強調利用資源發展經濟要以維持生態環境安全存在和運行為閾限。
參考文獻:
[1]許新橋.生態經濟理論闡述及其內涵、體系創新研究[J].林業經濟,2014,36(8):48-51.
[2]趙海蘭.基于生態經濟視角的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下半月,2014(7):26-28.
[3]謝海濤.基于生態經濟視角的水環境保護博弈與對策[J].中國科技縱橫,2013(10):20-20.
[4]牛文浩.基于生態經濟視角的我國農業發展研究[J].中國物價,2012(12):74-77.
[5]褚艷寧.生態經濟視角下“資源詛咒”向“資源福祉”的轉化[J].經濟問題,2015(2):31-34.
作者:周芳 鄒冬生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醫護理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療效觀察
- 下一篇:中職衛校內科護理學的實踐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