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

時間:2022-03-17 02:37:57

導語: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逐漸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生態旅游,自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興起后,便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然而,生態旅游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如何使生態旅游長期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矛盾以及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亟待解決。

由陳格所著的《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書,從生態旅游發展的相關研究入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科學系統地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詳細闡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書共設有八個章節。第一章: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概論,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的發展演變、生態旅游研究的發展、任務、內容和方法。第二章:生態旅游及其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的特征、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啟示和生態旅游的系統。第三章:生態旅游者,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者概述、生態旅游者的形成以及生態旅游者的行為和保護行動。第四章:生態旅游資源,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我國的生態旅游資源分布及其利用。第五章:生態旅游環境,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環境容量及其保護措施。第六章:生態旅游規劃,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規劃的作用和意義、生態旅游規劃的制定依據、生態旅游規劃的技術體系、生態旅游規劃的支持和保障體系、生態旅游規劃的編制以及生態旅游規劃線路設計案例。第七章: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管理,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管理的相關概念及其科學化管理。第八章: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主要介紹了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和行政保障以及保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建設。國外的生態旅游,最早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而我國的生態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自誕生之日起,生態旅游就以旺盛的生命活力蓬勃發展,現已成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新系統。生態旅游發展近三十年來,雖然至今還未有清晰明確的概念定義,但是,人們對此已經形成了一些共性的觀點。綜合來看,生態旅游有以下六個基本特征:第一,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以大自然為載體。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即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人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和繁衍活動,都需要大自然的供給。新興的生態旅游實踐活動,同樣需要以大自然為舞臺。第二,生態旅游實踐活動蘊含著高雅品質。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具有必然性,更具有應然性。生態旅游雖然仍以大自然為載體,但是其品質趨向于高雅,具體表現在旅游者精神與物質的滿足和享受,即旅游者在生態旅游實踐過程中可以擁有高雅的精神與物質體驗。第三,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以現代生態學為開展的基本依據。近代,許多破壞自然環境的人類活動層出不窮,嚴重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旅游,以生態學為依據指導旅游實踐活動,強調生態規劃的整體性、和諧性、層次性、多樣性和開放性,是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游體系。第四,生態旅游實踐活動強調旅游責任。生態旅游的旅游責任是指,一方面,旅游者、管理者、經營者三個群體,不僅要發展旅游區的經濟,更要維護生態旅游環境資源;另一方面,當地政府、社區等也應承擔起保護生態旅游環境和維護生態旅游氛圍的責任。第五,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環境及其衍生的人文生態。基于人與自然的整體性,人文生態以自然環境為載體展開,隨著歷史的發展,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二者共同構成了生態旅游的對象體系。第六,生態旅游實踐活動重視環境教育。生態旅游是基于傳統的旅游模式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傳統的旅游模式,往往造成對環境的極大破壞,旅游實踐活動的管理者和經營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恢復旅游環境,運營成本的提高也造成旅游者消費的提高,最終導致旅游者的不滿,陷入惡性循環。生態旅游,不僅要求旅游實踐活動管理者和經營者重視環境、保護環境,而且還強調旅游者群體的環境意識,要求其自發保護環境。基于生態旅游具有的上述六個基本特征,究其本質,我們不難發現“可持續發展”始終貫穿于生態旅游的全過程。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并不是只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而是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載體的環境、社會、文化等的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第一,生態旅游環境破壞嚴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盲目利用,過去幾十年,我國旅游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生態旅游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噪聲污染、白色污染),一度成為影響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罪魁禍首。一些旅游景區大興土木,破壞生態旅游環境的原生狀態,使得自然美大打折扣。第二,生態旅游標簽化。生態旅游,其根本在于經濟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就是要力爭通過旅游經濟的發展回饋旅游環境,真正做到開發一方土地,造福一方土地,追求發展的整體性和長期性。然而,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卻存在著生態旅游標簽化的情況。一些地區和景區,只是把生態旅游當作“幌子”吸引游客,仍舊采用傳統旅游模式,造成生態旅游的畸形化發展。顯然,這一做法只追求短期效應,對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第三,旅游者滿意度不夠。從旅游者角度出發,生態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旨在于忙碌生活之余,回歸自然,釋放自我,愉悅身心,從而獲得精神與物質的高度享受。然而,當前的生態旅游現狀堪憂:生態旅游環境遭到破壞,生態旅游管理者的粗放式運營,過度追求經濟回報,這都使得生態旅游者滿意度不足,生態旅游往往流于“一次性消費”。第四,當地人未真正參與。正如《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書所述,生態旅游應是生態旅游者、環境、資源、管理和經營者的有機統一,需要各方的有機參與。然而,從現狀來看,由于生態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人的資源利用,加劇了生態旅游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當地居民的矛盾,導致景區當地居民積極性不夠,未真正參與到生態旅游的時間活動中。

結合《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書和上文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面對現存問題,并針對現實問題,努力尋求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方法。第一,深入開展宣傳工作。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很多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等對此還不甚了解。因此,相關部門應要加強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倡導“綠色旅游”,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旅游輿論氛圍。第二,強化和完善管理體制。當前,生態旅游的管理相對混亂,還未形成系統全面的管理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據相關政策構建先進的生態旅游管理體制。與此同時,我們要對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系統規劃,因地制宜,從差異性著手,探尋富有特色的生態旅游發展方案。第三,努力打造當地的生態旅游特色。我國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各地景區應積極探尋本地區的生態旅游特色,讓生態旅游者體會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與民俗習慣,提高當地居民收入,真正促進經濟與環境的良性發展。第四,加大生態旅游科技投入,實施科技興旅戰略。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在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中,應加大科技投入,實施科技興旅戰略。建立一套系統的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信息平臺,以加強對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資源的監測與預報,優化生態旅游管理。第五,加強人才培養力度。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管理與運營者、生態旅游環境和生態旅游資源,其中,生態旅游管理與運營者至關重要。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我們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相關就業門檻,充分的選拔和培養一批素質過硬的從業者。

總之,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生態旅游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雖然,目前生態旅游發展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其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李媛媛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