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下西藏經濟轉型研究

時間:2022-03-18 03:15:25

導語:生態經濟下西藏經濟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下西藏經濟轉型研究

摘要:西藏是我國的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清潔能源接續基地。西藏作為重要的能源型地區,除了能為國內的基礎能源、原材料提供渠道,還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西藏經濟轉型代表著我國能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西藏的經濟轉型必須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令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進一步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共贏。本文主要通過闡述在生態經濟的理論依據、生態與經濟相融合的時態下,西藏地區如何找尋經濟轉型的具體方式、路徑,以此來進一步推動西藏的經濟轉型,促進西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經濟;生態產業;西藏地區;經濟轉型;研究分析

一、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社會經濟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能源的利用率也日漸增加,資源型地區的資源使用已經瀕臨枯竭的狀況,為了能夠進一步延續能源的使用率,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著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更關系著人類生存家園的維護。所以,相關地區部門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全新的理念,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這些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永久可持續發展。西藏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型地區,資源型地區的共性,主要在于它能夠依靠當地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來尋求適合地區的發展。在目前的西藏地區展中,主要存在著缺乏豐富多樣的能源產業組合、產業結構過于單一、藏區牧民的收入過低、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匱乏、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經濟發展不均衡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資源的損耗也是愈來愈大,更會造成西藏地區的社會負擔,也會降低人民的生活質量。所以說西藏地區這類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也是為了能夠進一步適應藏區人民的需求。西藏地區位于我國西部高原,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國境內最早實施“對口援助”的民族地區,其“對口援助”的范圍在國內各地區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西藏的經濟發展常年受到地理環境、人文素養、民族信仰等等方面的約束,“對口援助”雖然說能夠緩解藏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制約因素,但是長期的經濟發展單純依靠這些是不行的。西藏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清潔能源接續基地、民族文化保護地、世界旅游目的地,這些都足夠證明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從上述這些描述中,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走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生態經濟概述

生態經濟,主要是指在生態體系能夠承載的范圍之內,應用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原理、系統工程方法,來進一步改變社會生存、消費的方式,找尋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種類,發展地區內一部分經濟發達、生態效率高的產業,建設合理的保護體系,創建適宜的居住環境。生態經濟的本質屬性,就是指將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范圍之上,以此來更好的達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目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雙飛、環境保護、文明建設、大自然與人類高度融合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態勢[1]。

三、生態經濟系統概述

生態經濟系統包括生態系統、經濟系統、技術能力系統三個部分。生態經濟系統的前提與基礎部分就是生態系統,在生態經濟系統內,所有需要來維持生產、進行再生產的物質、能量都必須基于生態系統的前提,都是生態系統來提供的。生態經濟系統的主體部分,就是經濟系統,人是生態經濟系統的靈魂與主導。生態經濟系統的中間環節就是技術能力系統,它主要的作用就是來轉化生態系統、經濟系統之間的能量、物質。這三個子系統的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生態經濟系統,使得生態經濟系統有了一定的組織性、復合型、突發間斷性、瞬間變化性的基本特性[2]。以往在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中,專家學者一般來說都將其視野著重放在了經濟系統的內部的轉變與調整,而并沒有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結合在一起,這類問題的研究都是“治標不治本”。近些年來,西藏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將重點放在了經濟發展上,而忽略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就造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足。所以現如今針對西藏這一重要的生態地區發展的實際狀況,相關部門需要將生態經濟學作為整體研究的理論依據,尋找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具體存在的問題,將生態經濟學與區域實際經濟發展狀況結合在一起,為研究西藏能源型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必要的助推作用。

四、西藏地區經濟發展概況

近些年來,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藏區的整體風貌較之以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西藏解放開始,中共中央就對藏族地區的經濟、人才、社會基礎建設等等方面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給予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來促進西藏地區經濟體制的完善、健全、發展。對口援藏省市、援藏央企每年都有“對口援助”西藏的項目,定期選派優秀人才進藏開展援助工作,為藏區經濟建設的發展提供大力的保障。通過這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藏地區生產總值(GDP)得到了快速增長,尤其是1999年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平均增長率為11.53%,2019年達到1697.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此外,由于西藏地區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就西藏時期,藏區基本是不通路的,現如今,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公路鐵路航空等等交通也形成了較為多元化的網絡體系。西藏地區正在緊鑼密鼓的發展具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化工業、農業體系,利用藏區當地優質的本土資源,形成煤礦、建材、手工、藏醫藥等等一系列的產業作為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支柱,發揮西藏地區特有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條件,強化推動現代工商業、第三服務業的力度,改善藏區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建立健全完善的藏區社會保障體制,提高醫療建設水平,傳播藏區的宗教信仰,培養藏區學生普通話的教學,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

五、西藏地區經濟轉型研究分析

(一)以多元化的投資帶動藏區經濟增長。西藏地區的經濟增長總量,在近些年的相關統計中可以發現,是非常迅速的。目前西藏地區的發展主要是圍繞在保持總量增長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公平公正發展,這些具體的發展狀況都可以看得出來,西藏地區基本已經撇棄了傳統的發展模式,調整了產業發展的結構。相關研究數據表明,西藏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作用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其作用是比較顯著的。2019年的西藏GDP與2018年相比增長8.1%,西藏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占比也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長,甚至有的地區已經高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西藏的經濟總量增長總共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能夠保證其藏區百姓的人均GDP比上一個階段翻翻。近些年,中央在“對口援藏”項目中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截止今年為止,上億元的投資總共有接近80個,上千億的項目投資也有接近30個。眾所周知,多元化的投資不僅能夠帶動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將西藏特有的優質資源轉化為“寶貴的財富”[4]。(二)西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發展分析。產業結構主要指得是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地區的所有資源,在國民經濟以及相關的所有產業部門內,各個行業領域之間的構成情況以及相互約束的聯結關系。實際上,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一般情況下都與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的相關變動聯系在一起,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西藏地區想要更好的發展經濟,首先就必須要調整、完善、提升其產業結構[5]。西藏地區在第一產業發展中,其生產方式從最初的“刀耕火種”到現在的現代化的發展,形成了全新的轉變,同時也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的水平,完善、優化了生產經濟效益。自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西藏地區采用了一系列的現代化農牧科技措施,興建水利、改善耕作條件、方式、開展基本的農田設備建設,這些具體的措施都大大提高了西藏地區的第一產業生產效率,促使其第一產業的發展逐漸向現代化、先進化靠攏。西藏地區在第二產業的發展中,目前已經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自1959年以后,西藏地區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開始建立工業企業,目前已經建立起了關于能源、機械、建筑、輕工業等等多類型的工業體系,其工業體系的發展已經逐步完善,這些具體工業企業的建立,為西藏地區第二產業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西藏地區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中,形成了集商業、旅游業、餐飲業、文娛業、網絡科技等等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服務體系,目前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了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產業。21世紀以來,在圍繞拉薩為中心的各類交通網絡的全面鋪設建立,目前已經形成藏區全范圍的通車。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西藏地區的就業,增加了稅收,大大提高了藏區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與水平。

六、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現如今,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長速度非??欤湔w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朝著積極的方向全面發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濟的增長與經濟的發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由于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此以往以一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的方式為主,所以在整體經濟的發展中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一)經濟總量低,收入差距過大。西藏地區的全區GDP與其人均GDP的數值,在全國的范圍內都處于一個較為低下的水平,全區的GDP占國內GDP總量的不到1%,甚至整個西藏地區的GDP還不如東南沿海城市的一個縣區GDP總值高。此外,西藏地區牧民的收入與國內其他農村人口收入的差距按照人數來數,一個人大概能差兩百多[6]。(二)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實際上從1951年解放西藏至今,西藏地區的發展目標都是很明確的,就是“穩定發展第一產業、著重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總體經濟發展任務。按照道理來說,第二產業應當是西藏地區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可以看出,西藏地區第二產業的發展始終缺乏了動力,從來沒有占據過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盡管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占到了西藏地區經濟總量的50%以上,但是也并沒有達到與發達經濟社會水平相匹配的要求,第一產業,也就是原始的農牧業,還是占據了西藏地區經濟增長的主導。(三)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統一。西藏地區的社會結構的優化、調整沒有跟得上其經濟的具體發展,尤其是在藏區基礎設施配套這一塊,無論是教育資源、文化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科技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等等方面的發展,都落后于經濟發揮發展,而且藏區農牧民分散式的居住方式,也導致很多農牧民至今為止都無法享用水、電、網絡、交通等等基礎設施。(四)資源開發不足。西藏地區整體的水資源的開發不夠充足,并且水資源開發的利用率也非常低。但是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西藏地區的水利資源含量位于全國第一,但是實際的水資源開采率卻只達到了1%,遠遠低于其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再加之水資源利用的不夠合理,導致藏區內非常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問題。此外,礦產資源開發不夠合理、利用率過低,眾所周知,西藏地區的礦產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客觀影響,導致了其開采使用的效率非常低,同時也造成了泥石流、滑坡、地表沉降等等諸多問題的產生。

七、生態經濟下西藏經濟轉型對策建議分析

(一)強化各級政府政策扶持。西藏地區的產業發展,需要走生態化的道路,因為西藏地區,其自身的產業發展自身能動力不足,想要進一步更好的實現產業生態化的經濟發展,就必須依靠政府的各類政策扶持,在政府關于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優惠、扶持下,強化促進西藏地區的基于生態化下的經濟發展。西藏地區的經濟轉型需要以強化各級政府引導為基礎和前提。以往的經濟轉型經驗中我們能夠看出,一個地區的經濟轉型不僅能夠由市場規律作為主導,同時還能夠由各級政府作為主導。市場決定經濟,市場機制同時也為地區的經濟轉型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7]。西藏地區作為我國典型的高原資源型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資源的依賴過于嚴重,使得藏區的經濟、社會結構過于僵硬,市場機制體制完全發揮不出它的作用,實際上,西藏地區的經濟轉型不能夠完全的去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而是要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各級政府的強化引導、輔助上。各級政府部門要發揮引導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稅收監管、設立項目投資專項基金、增加移動支付等等新型的發展手段,來進一步促進西藏地區的經濟轉型。此外,各級政府在引導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過多的干涉企業單位發展與經營決策,要強化對外部人才的引進、使用,為在生態化下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二)強化實施生態環境的改造。西藏地區生態化下的經濟轉型,要以實施生態環境改造為前提與基礎。實施生態環境改造,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才向西藏地區聚集,還能夠促進外部資金向西藏地區的集中流入。改造生態環境能夠為人才和資金提供一個較為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一部分也是各級政府需要強化執行的關鍵點。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改造要對經濟、生態、社會基礎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造,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有關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約束下,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改造環境,規避價格、利潤的虛高,避免壟斷現象的產生。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西藏各個地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盡可能的引進先進的技術,總結出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強化扶持中小型企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8]。(三)挖潛資源產業。西藏經濟轉型要以挖掘潛在的能源、資源產業,令其作為最基本的保障。挖掘潛的能源、資源產業,不僅有利于西藏地區的穩定,還有利于藏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西藏地區的經濟轉型要結合藏區的實際,對傳統資源型產業進行整合、分化、提升、完善改造,發展相關行業產業,強化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從根本上形成資源產業的產業鏈,以此來增加利潤、延長周期,為西藏地區的經濟轉型提供一定的緩沖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八、結語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趨勢下,整個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在保護生態環境,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下,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說,西藏地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搞清楚經濟轉型的重點,基于政府的領導下,挖潛能源產業、扶持企業發展、強化生態環境的改造,為藏區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曾燕,黃菊英.推動城鎮化建設,促進西藏農牧地區富余勞動力轉移[J].西藏科技,2004(12):12-13+16.

[2]肖曾艷.從“援助”到“發展”:發展援助理論的演變軌跡——基于文獻綜述的角度[J].西部發展評論,2012(01):186-195.

[3]王鋒正.生態經濟視角下西部資源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D].內蒙古大學,2007.

[4]韓躍.面向協調的區域經濟環境系統管理模型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15.

[5]傅沂.產業生態學:過去、現在與未來[J].生態經濟,2004(11):76-80.

[6]徐承紅.推動四川省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研究[J].財經科學,2009(01):96-102.

[7]張良,戴揚.經濟轉型理論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6(06):93-96.

[8]左鐵鏞.循環經濟是一種多贏的發展[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06(06):16-19.

作者:李光軍 李泓萱 單位:1.國家開發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 2.中國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