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經濟林效益分析

時間:2022-05-04 10:51:21

導語:城市生態經濟林效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生態經濟林效益分析

摘要:生態經濟林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產生的人工生態林系。根據對宣威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4個鄉鎮農戶進行結構性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宣威市生態經濟林發展中存在重退輕管、缺乏引導和規劃、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因此,應明確權責,合理引導。

關鍵詞:宣威市;生態經濟林;效益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針對貧困地區開展了營造生態經濟林的活動,并且創新地將扶貧工作和環境修復2個任務協調起來共同發展。2002年退耕還林開始實施,其主要方式是營造生態經濟林。生態經濟林是以經濟樹種為主體的一種人工生態體系,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生態工程原理,立足于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運用系統理論與系統工程的方法,結合其他林灌草糧綜合經營、良性循環的復合生產體系,也是一個高功能的人工林生態系統[1]。2019年全年營造林面積3萬hm2,發展林煙、林藥等林下經濟667hm2,鞏固苗木花卉基地30個。總體來看,生態和社會效益成效顯著,經濟效益卻比較低下,2019年宣威市國民生產總值為360.22億元,但林業的產值僅為3.29億,占比不足1%。何方和胡芳名[2]基于泰羅科學管理理論提出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和培養熟練的林業工人,并且生產和經營一體化是促進經濟林發展的關鍵;韓鋒[3]等從管理效益原理的角度認為美國林業有一個科學性強、效益較為可觀的造林體系;黨養性和楊文杰[4]立足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CRP計劃的經濟補償政策和機制能夠有效地激勵美國林業的發展;何璐[5]等立足于效益最大化理論,采用多種復合的種植經營模式來實現生態經濟林效益最大化。研究具體方式的有:鄺立剛[1]通過鼓勵個體農戶與集體、國家相互合作,來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保障生態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程紅旺[6]認為運用不同模式下劃區經營的建設思路,能夠充分發揮森林的多功能作用,實現林業企業的規劃化運作。國內外學者對于生態經濟林效益的研究比較廣泛,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于現實中生態經濟林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普遍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依據政府相關部門統計數據,對整個宏觀政策的研究較多,而站在農戶角度,立足于調研數據,對具體經營管理細節的研究卻很少。為此,本研究采用與農戶面對面進行結構性訪談調查的方式,結合2013年宣威市政府的《云南省宣威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7]內容,選取4個代表性鄉鎮,收集211份問卷數據,通過對農戶在管理經營中出現的具體現象和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并針對不同層面提出實現宣威市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研究區概況及生態經濟林效益分析

宣威市生態經濟林受到宣威市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的影響,林業生產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結合宣威市政府規劃,選取4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進行面對面的結構性訪談調查,整理數據進行分析。

1.1研究區域概況

宣威市位于云貴高原之上,境內是恢宏的烏蒙山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受海拔和地形的影響,冬夏季不同的季風導致境內多種氣候并存,雖然達不到一山有四季但明顯存在十里不同天的情況,生態經濟林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選擇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4個鄉鎮作為調查地區,第1個是適宜發展速生杉木樹和黃杉的宣威市北部水源涵養與珍貴樹種保護區的倘塘鎮;第2個是適宜發展速生杉木樹和板栗為主的經濟林的西部重點商品林培育區的務德鄉;第3個是較為貧瘠和陡峭、只適宜發展云南松和板栗等耐旱林木的宣威市東北部森林生態保護(培育)及水源涵養林區的楊柳鎮;第4個是適宜發展杉木、云南松和板栗、花椒的宣威市東部水土功能保持區的田壩鎮。

1.2宣威市生態經濟林效益分析

通過對4個鄉鎮的農戶進行面對面的結構性問卷調查,收集整理數據并運用SPSS進行分析得出,宣威市生態經濟林的效益主要在以下3個方面:1.2.1經濟效益土地耕種難度和繼續耕種意愿成為農戶將土地退耕為生態經濟林的主要原因。生態經濟林除了林木價值以及果產品價值等直接性收益以外,還有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來促進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等間接效益。伴隨著生態經濟林的發展,土地優勝劣汰,土壤條件得到恢復,在調查對象中有71.6%的農戶表示農作物的單產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充分的物質保障。在調查生態經濟林是否有經濟收入時,77.3%的農戶表示并沒有經濟收入,在有經濟收入的22.7%戶家庭中高達77.05%的家庭經濟林收入占家庭年收入不足30%。目前,以核桃和板栗為主的干果林和以蘋果、桃為主的水果林雖然已有了一定的收益,但產出量有限,收入比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經濟效益低下。在生態經濟林發展是否成功和生態經濟林是否有收入的交叉分析當中,有經濟收入的48戶中,認為發展比較成功的有31戶。兩者之間的P值等于0.02,低于顯著性水平,因此是否有收入對生態經濟林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另外,在促進農民擺脫土地的羈絆,漸漸地開始從事多元化產業方面也有著顯著的作用,最明顯的便是伴隨著植被的恢復,野生菌大量繁殖,產生了額外的經濟收入。1.2.2社會效益在關于退耕生態經濟林對貧困戶是否有幫助的調查中,46.4%的農戶認為有幫助,17.1%的農戶認為沒有幫助。土地是農戶生活物質資料和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如表1、表2所示,生態經濟林的發展不僅能增加收入,還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轉型升級,使大量農民從不易耕種的土地中解脫出來,富余勞動力大部分轉移至種植業外的其他行業,尤其是外出務工人數明顯增加,從而改善了農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消費能力。但同樣受補助金額和勞動力條件的限制,會影響相應的社會效益。1.2.3生態效益恢復的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積累和轉換,讓氧氣的濃度提升、環境變得更加濕潤,另外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廢氣得到了有效的凈化。同時,植被其有一定的降低風速的作用,還可以使較大顆粒的粉塵沉降于地面。另外,林分的葉表面還具有吸附空氣中細小粉塵的能力,達到降低大氣中的粉塵含量的作用。林木植被枯枝落葉的新陳代謝,產生了大量的有機物,有效地增強了土壤的肥沃程度。據此次調查顯示,70%以上的農戶明顯感覺森林覆蓋率增加;認為降水增加、風沙減少和河水變清的均在30%左右(見表3)。生態經濟林緩解了水土流失的問題,河水中泥沙的含量降低,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治理;伴隨著森林覆蓋率的增加,退耕區域內固有物種比較理想的生存環境得到恢復,保證了生物圈的生物循環,進而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2宣威市生態經濟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戶管理意識淡薄,缺乏科學管理知識

農戶缺乏科學的管理和規劃能力,首先在種植區間、密度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了林木的正常生長。前期農戶積極響應退耕國策,對不便耕作的土地進行了退耕,但退耕后高達85.5%的農戶未科學地進行管理。主要體現為未及時進行補植補造;樹枝、幼苗修剪不合理;缺乏鋤草、施肥以及采摘等最基本的管護。另外,對于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夠,缺乏對管護、補植和補造責任的認知,缺乏退耕補助的計算和權益維護相關知識。還有農戶覺得補助標準過低,扶持不足,積極性有所消減。

2.2相關部門規劃引導工作不到位

村集體是上級政府部門和民眾之間的橋梁,在政策解讀和工作安排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導致農戶一知半解。村集體和林業站監督、檢查職責落實不到位,退耕計劃未得到有效落實。護林員也未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合理放牧、濫砍濫伐以及退耕地生火的現象并未得到嚴格制止。宣威市的生態經濟林樹種類別多樣,生產習性存在差異性,在因地制宜進行規劃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比如,云南松和板栗生產習性類似,但是相互搭配進行種植又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另外,退耕工作開展的不夠徹底,導致了大量復荒地、拋荒地的出現。

2.3相關政策的落實有待加強

生態經濟林收益包括退耕補助和生態經濟林經營產生的經濟收益和林木產品構成的物質收益。受基礎設施和經濟林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限制,無法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程度低。另外,受補助金額、經濟效益和成材緩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生態經濟林發展問題愈發明顯,主要體現為產出過少或有產出的經濟效益低下。其次,在申報到種植的過程當中真實性和規范性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面積存在謊報現象,樹苗發放不合理,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后期缺乏相應核查。

3促進宣威市生態經濟林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強對生態經濟林地的管護和經營農戶應當養成

嚴謹和科學的管理意識,首先退耕經濟林戶應當明確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積極承擔相應的管護、補植和補造的義務,定期對林木進行修剪和鋤草等工作,樹苗枯萎或者被砍伐之后,應及時進行補植和補造,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不亂砍濫伐,不私自復耕,誠實守信的進行林木產品經營,并從自身做起做好護林防火的工作。積極通過自學和集體學習掌握的科學管理技巧,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將樹種科學的種植在合理的區域,并按照相關的管理技術定期對林木進行科學的管護。并且秉持勤儉節約的作風,不浪費經濟林產品,保證產銷比率,積極學習經營的技巧,提升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以保證最大的經濟收益。另外,還要積極參與集體組織的政策宣講會議,充分了解政策的具體情況,尤其是退耕補助計算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相關知識,方便農戶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3.2加大政策宣講力度,強化監督管理

村集體和林業站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監督和檢查職責,明確了解退耕的具體情況,杜絕胡亂退耕的情況。積極開展相關退耕經濟林政策和規劃的解讀工作,積極公示、用心講解。并嚴格規范農戶的退耕工作,切實進行要求和上報。遵循因地制宜的要求,加強對退耕林地的實地考察力度,結合考察結果從種植時間和種植區位2個方面來整體提升樹種的合理程度,保障工作安排的規范化、科學化。后期積極開展監督和檢查工作,確保每項工作落細落實。同時,嚴格用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正確進行引導。護林員應明確自己的職責,將巡邏工作常規化,將亂砍濫伐、林地縱火等不良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3.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經濟林產業發展

政府部門應適當提高退耕補助金額或者結合其他方式,通過多元補償的方法來提升農戶的積極性。堅持走出去的戰略,大力扶持農戶建立自產品牌,依照品牌效應,擴大銷售市場,拓寬銷售渠道;扶持并引導龍頭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擴大核心競爭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品種改良和提質增效,鼓勵農戶、高校和科研組織等共同參與,以實現最大的效益產出;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用便利的水利灌溉系統,保證林木生長條件,確保有產出;創造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確保能銷售,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擴大經濟林產業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鄺立剛.黃土丘陵區生態經濟林產業化模式[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1,29(4):84-86.

[2]何方,胡芳名.世界經濟林生產概況及發展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1990,1(6):39-42.

[3]韓鋒,王昌海,賽斐,等.美國的造林過程及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2,25(4):67-71.

[4]黨養性,楊文杰.CRP工程對我國退耕還林經濟補償的啟示[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5(6):231-234.

[5]何璐,段曰湯,沙毓滄,等.金沙江干熱河谷區生態經濟林復合種植模式的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5):16-19

[6]程紅旺,鮑玉芬,趙開顏.呼倫貝爾市生態經濟林業建設模式初探[J].林業資源管理,2002,5:37-39.

[7]宣威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宣威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Z].2013.

作者:施輝爽 付偉 李夢柯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