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物流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

時間:2022-12-25 10:38:38

導語:低碳物流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物流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

【摘要】中國低碳物流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著低碳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低碳物流發展相關技術設備比較落后,缺乏相關約束與激勵機制等問題。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低碳物流發展相對成熟,其積累的先進經驗值得中國企業借鑒。應采取嚴格的強制措施、出臺有力的鼓勵政策、加快低碳技術的引進與運用、合理使用低碳物流設備等,推動中國低碳物流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際視閾;低碳物流;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中國物流業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經營管理水平,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以能源消耗為例,2017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為44億噸標準煤,僅物流行業相關運輸、倉儲等環節的能源消耗就達到3.6億噸,占比達到8%以上,如果將物流企業內部能源消耗和流通領域其他數據計算在內,占比在10%以上。在對中國低碳物流發展現狀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低碳物流發展經驗,提出了中國低碳物流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更好地推進中國低碳物流體系建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一、中國低碳物流的發展現狀

(一)低碳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物流業始終處于高速發展中,但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尤其是與低碳物流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目前中國與物流發展有關的法規主要有3種,一是專門的物流規章制度,如國務院印發的促進物流健康發展政策措施意見;二是行業法規及政策,如關于交通運輸業、高端服務業、貨運、倉儲、快遞等行業的法規及政策;三是各類發展規劃,如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規劃。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嚴重制約著中國低碳物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二)低碳物流發展相關技術設備比較落后。低碳物流是在現代物流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對物流技術的要求更高。當前,中國受物流行業技術水平不高的影響,低碳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都比較低。物流行業涉及部門眾多,存在嚴重的多頭管理問題,較大程度上阻礙了低碳物流技術的推廣。無論是在交通運輸環節還是倉儲配送環節,企業高碳排放問題均十分突出。因此,中國物流行業屬于高碳行業,必須加大低碳物流相關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力度,有效降低物流企業碳排放量。(三)缺乏相關約束與激勵機制。從約束機制來看,基于低碳物流的運作成本更高,許多物流企業缺乏主動實現低碳化的動力。[2]一些物流企業仍然使用國二、國三運輸車輛,對此,政府相關部門監督管理松懈、處罰不嚴。從激勵機制來看,對企業主動開展低碳化業務流程改造等,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建立獎勵機制;在對物流企業資質認證方面,沒有建立低碳物流資格認證體系等。約束與激勵機制的缺失,極大程度制約了低碳物流在中國的發展。(四)缺乏低碳物流經營理念和專業人才。一方面,當前國內物流企業發展尚停留在低成本、搶市場階段,管理者對低碳物流經營理念認知有限。特別是低碳物流發展需要以犧牲企業部分經濟利益為條件,致使一些物流企業經營者對發展低碳物流顧慮重重。另一方面,基于中國物流業發展起步較晚,物流業尤其是低碳物流專業人才非常少。國內一些高等院校雖然開設了物流專業,但在低碳物流專業課程設置上仍屬空白,相應人才培養嚴重缺失。一些大型物流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雖然通過引進人才解決了一部分需求,但能夠兼顧國內外市場的復合型和專業型人才非常稀缺,制約了中國低碳物流的快速發展。[3]

二、發達國家低碳物流發展情況

(一)美國。近些年來,美國政府及其各州政府制定了諸多與低碳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物流企業低碳化發展進行了規范。2005年美國政府頒布了《能源政策法》,不僅為低碳物流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更為其提供了近百億美元的技術支持。《清潔能源法》進一步加大了這種扶持力度,如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提供更大規模財政稅收激勵等。美國低碳物流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以發達的綜合交通網絡作支撐。從公路到鐵路到航空,從內陸水運到海運,美國建立了全球最為發達的交通網絡,夯實了其低碳物流發展的基礎。二是注重使用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和專業運輸設備。如美國公路物流十分注重專業車輛,低碳物流企業大多使用IMS、WMS、GPS跟蹤及自動倉儲系統,切實保證了高效率和低耗能。三是重視回收物流系統構建。如其構建的電子垃圾回收系統大大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4]四是注重低碳物流人才培養。構建了包括普通高校、職業教育在內的培育體系,許多高校開設了低碳物流專業課程,為物流企業提供低碳物流發展專業人才。(二)日本。日本是全球發展低碳物流較早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就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環境和防止公害的法律法規,如《大氣污染防治法》(1968年)、《公害糾紛處理法》(1970年)、《自然環境保護法》(1972年)、《城市綠化法》(1973年)、《關于公害損害健康補償法》(1973年)。1992年頒布了《汽車二氧化氮限制法》,2001年頒布了《新綜合物流實施大綱》,構建了比較完整的低碳物流制度體系。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政府再次推行物流模式轉換的戰略,主要是用更低碳排放的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來取代傳統的公路運輸。日本物流企業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大力發展共同配送,以降低運輸途中的空載率和減少物流碳排放。[5]與此同時,日本的物流企業非常重視低碳物流技術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如日本物流企業根據其國土狹小的特點,開發了多層立體倉儲庫,完全由機器人完成從入庫到出庫的全流程操作,具有極高的物流裝卸、配送效率,還不易發生貨物損壞。(三)歐盟。時至今日,歐盟仍然是全球環保最為嚴格的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歐盟低碳物流發展領先于其他地區。歐洲貨代組織(FFE)成員中包括當今世界9家最大的貨代企業和物流企業,9家企業合起來共擁有15.5萬雇員,每年貨物運輸量2億噸,每年營業額高達300億歐元。該組織圍繞物流運輸、裝卸、配送等各個環節,制定了詳細的企業運作標準,并鼓勵企業將低碳技術運用于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中。需特別指出的是,歐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碳排放最高的公路運輸發展地區,極大地契合了低碳物流發展需求。在提高物流效率、減少排放方面,歐盟物流企業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著力發展綜合物流供應鏈管理技術,以資源整合方式來提高物流效率。以德國的敦豪全球速遞為例,其在美國的物流網絡就是與美國郵政合作完成的,實現了不同物流資源的重新組合,確保了物流配送中的滿載率。[6]

三、中國發展低碳物流的對策建議

(一)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措施。由于低碳物流涉及部門眾多,且各個地區、各個企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應堅持先制定規則再推動發展的思路,由政府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措施,不斷強化對低碳物流發展的引導。一是要結合當前物流發展規律及其發展需求,制定低碳物流發展所需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并引導物流行業協會制定相應行業標準。通過制度規范,加快不符合低碳要求物流企業淘汰速度,提高符合低碳物流要求企業的市場競爭力。[7]二是完善低碳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不同運送模式、物流配送碳排放量等,實行市場化評價,引導企業主動節能減排。如由各個地區經常性地對當地物流企業碳排放水平進行測算,對超過排放標準的企業給予嚴厲處罰。三是完善市場規則。根據全行業碳排放水平,不斷完善低碳物流評價指標。對重大污染物流企業予以曝光,警醒更多物流企業重視低碳排放。四是加強物流園區規劃。政府應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同步規劃物流園區,將分散的物流企業集中起來,并相應建立多體聯運物流網絡和物流配送集散中心,努力提高整個城市的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能耗及碳排放。(二)出臺更加有力的鼓勵性政策。一是加強對發達國家低碳物流發展成果的跟蹤調研,積極開展企業間與政府間的交流合作,為物流企業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搭建平臺、提供便利。二是加大低碳物流的宣傳、推廣力度。結合環保大督查等活動的開展,通過新聞媒體,加大低碳物流宣傳。重點是要加強物流高排放危害以及政府低碳物流領域優惠政策的宣傳,提高民眾對低碳物流的接受度,鼓勵更多物流企業主動建設低碳物流體系。[8]三是建立更加規范的干預機制。如對那些減排力度大以及技術更加先進、成本更加低廉的低碳物流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建立低碳物流推廣基金,向經濟欠發達地區、交通設施落后地區的低碳物流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等。(三)加快低碳技術的引進與運用。一是大力發展物流信息化。這是現代物流的特征,也是物流企業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的保障,對低碳物流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物流企業要加強信息技術研發及行業間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實現物流數據互聯互通與成果共享,為物流企業節能減排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優化物流配送路徑,提高配送效率,減少運輸排放。借助現代信息化手段,對現有配送方案進行優化,規劃時效最高、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配送路徑,使配送方案更加符合低碳物流運作需求。如可以通過開展企業間的合作,實現產品共同配送,不斷提高運輸工具使用效率;再比如,借助GPS、物聯網等技術設備,實現物流配送全程監控,及時預知物流配送途中堵塞等情況,實現配送車輛行程路線合理化。三是使用綠色包裝。低碳物流企業應推廣使用重復包裝材料,推廣使用節能、綠色包裝材料,減少包裝材料對環境的污染;在發展正向物流的基礎上,注重逆向物流發展,加強各類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四)合理使用低碳物流設備。物流設備的低碳化可以大大減少物流系統的能耗和排放。一是要積極引進新型動力設備。當前很多物流企業使用的運輸車輛多為汽油車,但眾所周知柴油車的動力要超過汽油車,其燃料消耗量只有汽油車的5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比汽油車低35%。因此,有條件的物流企業應該盡可能地使用柴油車進行運輸。同樣的,在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不同運輸工具中,同等質量的貨物運輸,輪船運輸碳排放量最少,航空運輸碳排放量最大,火車運輸要優于汽車運輸。因此,在一個完整的物流聯合運輸中,運輸路徑的優化應堅持以碳排放量最低為目標,能用水運的盡量不要用其他運輸,當然生鮮農產品的運輸除外。二是要加強低碳物流設備的管理。根據企業的發展趨勢、速度進行設備添置,不提前“囤貨”,以免出現設備浪費。對于偶爾出現的物流設備不夠用的情況,可以采取臨時租賃方式予以解決。經常性地開展第三方合作,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聯系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加強對現有物流設備的保養與檢修,以確保其48始終處于最佳運行狀態,以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

【參考文獻】

[1]王麗萍,邢路亮.美國綠色物流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8-10.

[2]杜方方.基于循環經濟的低碳物流發展模式分析[J].廣東蠶業,2018(2):53-54.

[3]張得志,賀潤中,祝偉麗等.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多模式快遞物流服務網絡優化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18(6):1601-1608.

[4]李創,高震.我國制造業發展低碳物流之路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7(1):109-111.

[5]王麗萍.國外低碳物流的發展與政策啟示[J].物流科技,2017(4):4-6.

[6]姚建鳳.關于中小型物流企業物流低碳化發展思路的探索[J].中國商論,2017(17):31-33.

[7]周媛媛.城區低碳物流配送的協作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9):182-183.

[8]都繼萌,王艷麗.京津冀三地物流定位及低碳物流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7(28):26-27.

作者:董弋萱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