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廣義虛擬性及虛擬價值研究

時間:2022-08-05 03:49:01

導語:網絡經濟廣義虛擬性及虛擬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經濟廣義虛擬性及虛擬價值研究

一、引言

廣義虛擬經濟是指能夠同時滿足人的物質和心理需求(以心理需求為主導)的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經濟的總和。它是一種立足于人類生活、面向人的全面需求以及以人為本的和諧經濟(林左鳴,2011)。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圍繞價值的創造和交換展開的,價值系統是經濟運行的基礎。正如勞動價值是傳統實體經濟的基礎,廣義虛擬價值是廣義虛擬經濟的基礎。廣義虛擬價值就是基于對象化的生活,取決于商品與服務對于人們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有用性(林左鳴和尹國平,2009)。根據廣義虛擬經濟的定義與特征,金融活動(黃純純等,2011;王元月等,2018)、房地產(田利輝和聶艷明,2018;婁文龍和田大瑜,2015)、文化產業(朱曉武和廖宇蕾,2016;孫明貴和李詩,2016)以及創意經濟(王慶德和閆妍,2016)等,都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范疇,各個領域的學者以廣義虛擬經濟的特征與虛擬價值為基礎對于這些領域的典型問題進行了重新的審視與分析,得到了很多新的結論。互聯網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在近幾十年給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促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網絡經濟的形成。互聯網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的變革經歷了社會互聯網化到互聯網社會化的發展歷程。所謂的社會互聯網化指的是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的技術,在各個產業中的應用提高了信息的傳輸速度與傳播范圍,促成了社會范圍內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分工協作,從而提升了各個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同時,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突破了原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所謂的互聯網社會化是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范圍、深度的拓展,互聯網逐漸影響到到了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層面,現實社會的中社會個體、社會關系以及社會活動都投射到互聯網空間中,從而形成了網絡經濟這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與社會經濟形態。根據廣義虛擬經濟的定義與特征,網絡經濟同創意經濟、體驗經濟以及文化經濟等經濟形式一樣都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范疇,網絡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廣義虛擬價值。我們將存在于網絡經濟中的廣義虛擬價值稱為網絡虛擬價值。本文分析網絡經濟所具有的廣義虛擬性,基于網絡經濟中典型生產方式的特征探討了網絡虛擬價值的內涵及其形成機理。

二、網絡經濟的廣義虛擬性

人們通常使用“網絡經濟”來泛指基于互聯網的各種經濟活動,或是代指一種不同于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的新的技術—經濟—社會互動范式。盡管“網絡經濟”這個詞被頻繁使用,但是對于網絡經濟的內涵學術界還未形成一個統一而明確的表述(Marschak,1959;Tapscott,1993;烏家培,2001)。我們這里將網絡經濟進行了如下的界定:網絡經濟是實體經濟中產品、市場參與者以及經濟活動在網絡空間上的投射。這種投射是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對這些要素對象的虛擬化而實現的。具體來說,虛擬化過程是一種替代、模擬和創新的過程。在網絡經濟對實體經濟的這種虛擬化的過程中,上述三個要素被賦予新的特征。例如,消費者可以在網絡上有多個在線身份;實體企業可以在網絡環境中構成一個虛擬企業;實體經濟中市場搜索過程可以被在虛擬市場中的搜索過程所替代。這些特征是元素在實體經濟中所不具備的。同時,虛擬社會、虛擬企業以及虛擬市場等網絡經濟特有產物的出現創造了傳統經濟中不可能實現的市場參與者之間新的經濟關系:虛擬社會是對現實世界的模擬,人們在虛擬社會中形成的經濟或是其他社會關系完全是由虛擬社會創造的;虛擬企業是網絡經濟中形成的企業間具有一定非正式的、互動的、靈活的聯系,是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新的產業組織形態,也是企業間一種新的關系;虛擬場打破了現實市場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限制,使消費者選擇商品、企業選擇合作者的范圍擴大。從以上網絡經濟的定義以及特征出發,將其與廣義虛擬經濟的特征進行對照,可以發現網絡經濟具有廣義虛擬經濟的典型特征,因此網絡經濟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范疇:(1)網絡經濟的商品可以不具有物質形態。如前所述,網絡經濟中的信息與知識商品被完全的虛擬化,不具有物質形態。例如電子書、網絡存儲空間以及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裝備”等。此外,還有基于互聯網的服務與體驗,例如搜索、廣告以及咨詢等服務。這些商品與服務都不具有實物形態或者物質載體,但是它們都具有價值,可以在市場中進行交換。(2)網絡經濟中商品的價格具有“虛幻性”,即它們的價格與勞動價值不相符。例如,對于網絡經濟中的很多商品來說,具有明顯的網絡外部性特征。這些商品的價格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加。這是因為,使用人數的增加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其中包括周邊產品品種的多樣化、配套服務的易得性以及從眾心理需求等。(3)在信息產品的定價過程中,非勞動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正如以上提到的具有網絡效應的商品和服務,其定價主要取決于用戶的規模。此外,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裝備或虛擬資產取決于用戶的體驗與稀缺性等非勞動因素。(4)網絡經濟中的產品滿足了人們的物質和心理需求。例如,基于體驗和享受的信息數字產品,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再如,在開源虛擬社區中,參與者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得到了滿足創新的樂趣、社會的認可以及釋放能力信號等心理的需求。根據網絡經濟的基本特征,可以判定網絡經濟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范疇。網絡經濟與金融經濟、品牌經濟和創意經濟等經濟形式一樣,是廣義虛擬經濟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可以應用于網絡經濟的分析。同時,網絡經濟又具有自身一些獨特的性質,也需要將其納入到分析當中。

三、網絡虛擬價值的內涵與特征

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圍繞價值的創造和交換展開的,因此價值系統是經濟運行的基礎。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的基礎是勞動價值系統。廣義虛擬價值則是廣義虛擬經濟的基礎。廣義虛擬經濟包括很多不同的經濟形式,這些經濟形式運行的基礎都是廣義虛擬價值,其共性在于滿足了人們的物質和心理需求。但是,每一種經濟形式下的廣義虛擬價值又是由這種經濟特定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因此,每一種經濟形式都存在一個獨立的價值系統。網絡經濟中同樣存在著一個獨立的價值系統,并且不同于實體經濟的勞動價值系統。我們這里將網絡經濟中的廣義虛擬價值稱為網絡虛擬價值。(一)網絡虛擬價值的內涵有一些商品不是勞動創造的,但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卻具有價格。這種價格表現出來的不是商品的勞動價值,而是一種虛擬的價值,是人們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賦予它的。對于網絡經濟來說,同樣存在著這樣的虛擬價值。在信息商品的交換過程中,商品價格所表現的并不完全是勞動價值,還包括一部分與勞動無關的虛擬價值,這就是網絡虛擬價值。網絡虛擬價值是廣義虛擬價值在網絡經濟中特定的表現形式。網絡虛擬價值是由網絡經濟中典型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從之前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具有虛擬性的特征,導致了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價值之間“質”的偏離,也就導致了網絡虛擬價值的產生。因此,可以說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虛擬性是網絡虛擬價值產生的直接原因。(二)網絡虛擬價值的特征網絡虛擬價值作為虛擬價值在網絡經濟中的表現形式,具有虛擬價值的共性,即來源的非勞動性,通過價值轉移來實現;同時具有網絡經濟的特性,它是由網絡經濟中典型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網絡虛擬價值是由信息生產部門的壟斷產生的,通過信息商品和服務與一般商品的交換,其他生產部門的價值轉移到信息生產部門形成了后者超額的剩余價值。網絡虛擬價值形成的物質基礎是網絡信息技術,信息商品的特性和信息生產部門特殊的生產方式是網絡虛擬價值形成的原因。網絡虛擬價值的特點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屬于虛假社會價值范疇“虛假的社會價值”是指商品的市場價值超過產品價值總量的部分,“這是市場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通過競爭而貫徹時作出的一個決定;這種決定產生了一個虛假的社會價值。它的發生是由于市場價值規律。”虛假的社會價值并不是勞動創造的,它的來源是部門間的價值轉移。網絡虛擬價值是虛假的社會價值在網絡經濟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非信息生產部門向信息生產部門的價值轉移。虛假的社會價值是馬克思研究農業地租的時候提出來的,馬克思指出它的來源之一是壟斷。這樣,虛假的社會價值就不僅限與農業部門,因為壟斷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中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商品和服務所依賴的技術和需求規模效應是壟斷形成的基礎。企業對于技術的壟斷限制了其他企業進入到該行業中,信息生產部門的市場結構普遍表現出完全壟斷與寡頭壟斷的特征。此外,需求規模效應也是壟斷產生的原因,規模大的生產者相對小規模的生產者,商品的使用價值更大,這使信息生產部門出現了“贏者通吃”的局面。對于信息商品和服務市場來說,標準與兼容性的競爭取代了價格競爭,成為競爭的主要形式(Katz和Shapiro,1985)。2.物質與技術基礎:網絡信息技術網絡經濟中新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是網絡信息技術,它決定了網絡經濟中核心商品——信息商品和服務的存在、生產和傳播形式。信息商品和服務是以數字形式存在,可以選用不同的載體。因此,相比一般商品,網絡信息商品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網絡信息商品的耐用性。相比一般商品,網絡信息商品是真正的耐用品。由于以數字形式保存和傳輸,網絡信息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發生任何物理損耗,它會一直保持最初生產出來時的狀態和形式。第二,網絡信息商品的可修改性。對于某些信息產品來說,使用者可以對其內容和形式輕易的進行修改,這就容易破壞產品的完整性。消費者也具有根據自己需求對產品進行修改的激勵。這種特性給生產者帶來了新的盈利方式:鑒于產品的耐用性和可修改性,商品的生產者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產品的升級等附加服務獲利。第三,可復制性。信息商品的復制品與“原始拷貝”基本沒有區別,復制的過程也不會對“原始拷貝”產生質量上的影響。信息商品的數字化特征決定了它的生產過程:網絡信息產品在原始拷貝生產出來后,以后的生產過程主要通過復制完成。生產前期投入的研發、管理和營銷等固定成本占總成本的很大比例,而復制成本相對固定成本來說非常小。這使網絡信息產品一般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的成本結構。某些普通商品也具有類似的成本結構特征,但是網絡信息產品是這種類型產品中的極端情況,網絡信息產品的邊際生產成為相對固定產品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信息商品的數字化特征也決定信息商品的傳播路徑。信息商品可以被儲存在一定的載體上,通過實物進行傳播,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進行傳播。這種傳播的便利性對于生產者來說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增加了保護產權的難度,減少了“原始拷貝”生產者的壟斷利潤;另外一方面迅速擴大了用戶規模,而信息商品普遍具有網絡效應,隨著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在增加。3.典型產業:信息產業網絡經濟的發展是以信息產業為基礎的,信息商品和服務是網絡經濟的核心商品,其生產方式是網絡經濟中典型的生產方式。信息產業在20世紀70年代的出現與發展引發的技術革命將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信息經濟和網絡經濟時代。網絡信息技術被認為是一種通用目的的技術,它應用于不同的社會生產部門,并且引發了這些部門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按照德克薩斯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CREC)對于網絡經濟的定義,信息產業作為網絡經濟的基礎應該包括四個部分:網絡信息硬件基礎設施、軟件生產、網絡信息服務與電子商務。我國將信息產業分為信息技術和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前者是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傳輸、加工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包括計算機制造業、電子設備和網絡通信設備制造業等;后者以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為基礎,對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傳輸、加工和檢索等,生產信息產品和提供信息服務。波特拉(1985)從信息生產和消費的角度,把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中的信息與信息活動分離出來,構成了獨立的信息產業。他將社會的信息活動進行了如下的劃分:市場信息活動和非市場信息活動。市場信息活動是指信息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非市場信息活動是指信息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通過企業內部的分配來實現。按照信息活動是否市場化可以將生產部門劃分為一般信息部門和二級信息部門。一級信息部門是從事市場信息活動的部門,二級信息部門是包含非市場信息活動的部門。這樣信息經濟,或是網絡經濟的范圍就擴大了,不再是特指從事信息商品生產的部門,而是所有生產部門中圍繞信息商品和服務進行的經濟活動。

四、網絡虛擬價值的生成機理

網絡經濟中生產方式虛擬性的特征是網絡經濟虛擬價值形成的直接原因。這些特征包括復制性、規模性和共享性。這些特征使信息產品具有了虛擬價值,從而引起了商品價值與價格的偏離,宏觀表現就是網絡經濟資本投入和產出增長的不一致。(一)復制性與網絡虛擬價值。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復制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復制性是指網絡經濟對現實經濟中參與主體、產品和經濟活動的虛擬化——網絡經濟可以看作是現實經濟中這三個因素中某一個或是全部被網絡信息技術所虛擬化所形成的經濟。這種虛擬化過程是通過網絡技術用虛擬要素和過程對現實對象進行替代、模擬及創新。狹義的復制性是指網絡信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復制,對于網絡信息產品來說,其生產主要集中在“原始拷貝”上,在“原始拷貝”生產出來之后,大規模的生產主要通過對它的復制來完成。因此生產第一個產品成本很高,但是生產(復制)此后產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例如軟件、網頁、音像制品等網絡信息商品的生產都符合上述特點。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復制性特征是虛擬價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虛擬資產是廣義復制性的產物,它可以通過虛擬貨幣與現實貨幣的兌換而轉化為現實資產。這樣,這種虛擬資產具有的價值完全是“虛擬”的,因為完全與社會勞動無關。信息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表現的復制性和特殊的成本結構和定價方式,使商品的價格總量超過價值總量,形成了虛擬價值。(二)規模性與網絡虛擬價值。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規模性是指隨著網絡規模(生產規模或用戶規模)的擴大,網絡經濟參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收益增加的特性。網絡經濟的規模性是由供給規模效應和需求規模效應各自作用而產生的。網絡規模效應,包括供給規模效應和需求規模效應,能夠使具有較大規模的生產者在成本和產品使用價值方面都具有優勢,并且會產生正反饋機制。因此,資源集中產生的壟斷對于這些產業來說是具有生產效率的。但是經濟效率還包括分配效率和動態效率。要實現分配效率的最大化,產品需要接近成本出售;要實現動態效率的最大化,需要有創新的激勵。顯然,規模效應產生的壟斷和技術鎖定對于這兩種效率是有損害的。規模性的存在使信息技術產業的市場結構、企業競爭策略以及公共政策等都表現出與傳統產業完全不同的特征。此外,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廣泛應用,網絡經濟的規模性也影響了整個經濟的增長方式與運行規律。雖然就供給規模效應和需求規模效應來說,并非網絡經濟所獨有,但是這兩種規模效應在網絡經濟環境中表現的比傳統經濟更加顯著,因此我們將其作為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一個主要特征。網絡經濟的規模性會給企業帶來虛擬價值,存在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方式,生產者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降低個別價值,使其低于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第二種方式,壟斷生產者將市場價格定于平均成本之上,獲得壟斷超額利潤;第三種方式,由于需求規模效應,生產者通過壟斷價格將網絡正外部性(這是由需求規模效應產生的)內在化以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就形成為虛擬價值。由網絡經濟規模性產生的虛擬價值可以是從同一生產部門其他企業轉移而來的(第一種方式),也可以是從其他生產部門轉移而來的(第二種方式和第三種方式)。總的來說,這種虛擬價值不是由生產者本身勞動產生的,而是由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規模性特征決定的。(三)共享性與網絡虛擬價值。網絡經濟生產方式的共享性是指網絡經濟參與者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共同的占有和使用。信息是網絡經濟中最重要的資源,網絡經濟是以信息為核心的經濟(盛小白,2003):第一,在網絡經濟中,信息產品和電子貨幣替代或部分替代了物質產品和傳統貨幣。信息產品對物質產品的替代主要是通過物質產品的數字化實現的,例如報紙、期刊和書籍等產品可以轉化為電子商品的形式;象征、符號和概念性產品也可以轉化為數字商品的形式;傳統的教育培訓、咨詢和金融等服務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形式完成,轉化為在線服務的形式。電子貨幣或者等價物替代了傳統的紙幣或是金屬貨幣。第二,信息流對物流和貨幣流的控制。在網絡經濟中,人們可以通過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處理對現實的經濟活動進行決策、指揮和協調。因此可以說,信息經濟活動已經成為網絡經濟的主要經濟活動,信息資源是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之一。在網絡經濟中,網絡信息技術的引入為信息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對信息共享活動起到了推動最用,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網絡信息技術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成本。網絡信息技術在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等方面技術的突破使網絡經濟參與者(企業、個人、政府等)之間信息的查詢、交互、更新等活動的成本大大降低。其二,網絡信息技術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網絡經濟的在線性和即時性特征消除了信息共享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從而使信息共享活動更加有效率。其三,網絡信息技術擴大了信息共享的收益。信息共享的收益與信息共享的范圍密切相關,這一關系是基于信息使用的外部性與信息處理的規模性。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下,在網絡經濟中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共享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網絡信息技術之于信息共享活動,其意義不僅在于提供了新的共享形式,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擴大了信息共享的收益,量的變化最終引起了質的變化,即網絡信息技術催生了網絡經濟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網絡經濟中典型的生產方式就之一就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礎上的企業網絡、開源生產和社會學習等。企業網絡是指企業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對傳統的供應鏈關系、商業流程、生產運作進行改造,形成一種新的合作競爭關系網絡;開源生產是一種以網絡虛擬社區為組織形式,以共有產權為基礎的新的生產方式;社會學習是指面對相同或者相似信息約束的人,通過群內的信息共享滿足各自的信息需求的方式。這些網絡經濟環境下產生的典型的生產方式具有以下三個共同的特點:第一,這些生產方式都是以信息共享為基礎的。信息產品的準公共產品特性使其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被共享,從而產生遠遠大于個人收益的社會收益,并且這種共享具有規模效應,即隨著共享規模的擴大,每個參與者的收益也擴大。第二,這些生產方式依托于建立在信息網絡之上的經濟網絡。經濟網絡是描述經濟主體之間雙向多維交互結構和信息非線性傳播最自然地表述方式。第三,這些生產方式都是網絡經濟中特有或者是典型的生產方式。有些生產方式,如開源生產,是網絡經濟中特有的生產方式,其他兩種生產方式雖然在網絡經濟時代之前也存在,但是網絡信息技術的引入促進了它們的發展,它們成為了社會經濟中普遍存在和有廣泛影響的生產方式。這些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就是通過網絡進行有價值信息的傳輸,這里所指的網絡既是技術網絡又是依次為基礎形成的經濟網絡。這種互動關系是在不完全或不對稱信息的情況下非正式組織對正式市場失靈的補充。

五、結論

互聯網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近幾十年來給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促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網絡經濟的形成。網絡經濟同創意經濟、體驗經濟、文化經濟等經濟形式一樣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范疇。網絡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廣義虛擬價值,我們將存在于網絡經濟中的廣義虛擬價值稱為網絡虛擬價值。本文從網絡經濟的基本特征出發重新界定了網絡經濟,并且分析網絡經濟所具有的廣義虛擬性,基于網絡經濟中典型生產方式以及產品的特征探討了網絡虛擬價值及其形成機理,主要的研究結論包括:第一,網絡經濟是實體經濟中產品、市場參與者以及經濟活動在網絡空間上的投射,這種投射是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對這些要素的虛擬化而實現的。具體來說,虛擬化過程是一種替代、模擬和創新的過程。第二,網絡經濟不僅在技術角度上具有虛擬性,網絡經濟中典型的生產方式也具有虛擬性的特征。這種虛擬性主要是指網絡信息產品和服務生產方式的復制性、規模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是建立在信息產品和服務特殊的性質和生產過程之上的。第三,從網絡經濟的定義以及特征出發,將其與廣義虛擬經濟的特征進行對照,我們可以發現網絡經濟具有廣義虛擬經濟的典型特征,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范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對于網絡經濟中的問題進行研究。第四,廣義虛擬價值是廣義虛擬經濟的基礎,是由廣義虛擬經濟不同經濟形式中特定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網絡虛擬價值符合廣義虛擬價值的定義,它是由網絡經濟中典型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受到網絡經濟中非勞動因素的影響,是廣義虛擬價值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特定的表現形式。第五,網絡虛擬價值是由網絡經濟中信息商品生產方式的復制性、規模性和共享性決定的,但是這些特征對于網絡虛擬價值的作用機理是不同的:復制性的作用在于信息商品的復制成本相對固定成本接近于零,因而信息商品具有特殊的定價機制;規模性的作用在于網絡正外部性通過壟斷而被內在化,轉化為生產者的超額剩余價值;共享性的作用在于信息共享導致的參與共享活動個體成本的下降和收益的上升。

作者:郭白瀅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