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對
時間:2022-08-23 09:24:55
導語: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西方發達國家自二十世紀末的滯漲現象和隨后的經濟新增長引出了新經濟概念。1992年至2001年期間是屬于美國的繁榮時期,年經濟增長率達3.6%;失業率于2000年降為20多年來最低點4.2%;通貨膨脹率維持平衡。經濟發展中將這種持續的增長高、就業率高、通脹低的現象稱為新經濟。這是融合了科技革命與金融創新并基于信息技術發明的必然產物。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融合滲透了知識經濟與網絡經濟。知識可以分為技術型和信息型兩大類,由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基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及使用并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網絡經濟則是基于網絡化的經濟。所謂的網絡化有以下三層含義:(1)現代信息資源及信息載體網絡化;(2)信息網絡下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網亦被同化;(3)這些網絡融合交織在一起形成全球信息網絡和經濟網絡。新經濟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以知識為基本構成、以網絡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被認為是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有效結合,而新經濟也勢必朝著全球信息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二、傳統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傳統經濟亦稱自然經濟。相對于商品經濟,多見于鄉村及農業社會,以社會風俗和慣例為主用于生產基本經濟問題的解決。在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通過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這種模式的應用,在工業的快速發展中,會因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減弱,導致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傳統經濟模式具有標準化、規模化、效率化和層次化等特點,傳統經濟以產品生產為發展方向,以直接交易為經營方式,注重于效益的高低,以廣告為渠道,創立營銷品牌,但不以客戶滿意標準為先。盡管新經濟也重視經營效益的好壞,但它更以客戶的終身價值以及股東權益為主,營銷提倡以人為本,依靠實際行動來建立口碑,努力保持和開拓客戶資源。
由政治經濟學理論可知,擴大再生產有外延式和內涵式之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于二十世紀實現了由大量原材料加工到技術設計和應用的轉變:從資源到信息的加工轉換,從物質資料到知識和智能應用的轉換。這種轉換過程延續了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橫向發展過程,實現了傳統經濟向新經濟的轉變。新經濟的生產方式則是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縱向發展過程,是引領擴大再生產的最優形式。
(一)特征對比第一、知識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構成。雖然在傳統經濟活動中,都離不開資源、資本、勞動力等基本構成要素,但在新經濟時代,它們遠不如知識重要。這里的知識主要是指科學、技術、能力和管理,也是傳統生產要素生產能力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徑。第二、知識創新大大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在新經濟時代,用于生產、交換、消費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知識創新,它充分體現了人類的最高智慧。而人類不斷推出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產品和新技術正預示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增長。第三、新經濟的發展基于計算機、網絡、數字化等技術。新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知識的推廣,更直接推動了知識的創新。第四、新經濟的發展以教育為核心。教育是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基石,現代和未來的國際競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更是教育的競爭。第五、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新經濟本身就具備可持續發展性,具有失業率低、通漲率低、赤字低、增長快的特點,因此,未來經濟的發展基于新經濟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增長方式對比新經濟的增長方式受物質資料應用到知識和智能應用轉變的影響,而遵循由邊際收益遞減到邊際收益遞增轉變的基本規律。第一、收益遞減型的傳統經濟在傳統經濟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中,若技術與投入構成固定不變,加大其某部分構成的投入量,使邊際收益達到某一定點,當超出這一定點,再繼續加大投入該要素則會使邊際收益遞減。第二、收益遞增型的新經濟在新經濟的邊際收益遞增規律中,受全球化條件的影響,若加大經濟中某部分構成的投入量,會使邊際收益持續遞增。第三、增長方式的原因在經濟的增長方式中,其基本構成和擴大再生產形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傳統經濟主要依靠穩定的技術水平,以資本、資源和勞動力為基本投入部分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形式,所追求的技術進步即改變資本有機構成、生產方式和生產函數。實現擴大再生產是以缺乏資源、生產規模無法擴大、技術水平比較穩定為前提,以周而復始地擴大同類產品的數量為直接目的。它們之間存在的這種矛盾,對其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生產者以矛盾制衡,實現最大收益。新經濟則直接依靠全球化經濟,以技術、信息和網絡為基本投入部分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形式,所追求的技術進步即增加投入部分。實現擴大再生產是以不斷創新和獲取知識、基本達到網絡化程度、全球經濟化為前提,以增加基于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為特點的產品種類和花樣為直接目的。可見,新經濟的擴大再生產意味著創新能力的擴大再生產,其前提和直接目的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技術是提高生產率的直接保障;而提高經濟活動效率則以信息通過降低經濟活動成本來實現。因此,由技術、信息和網絡構成的新經濟遵循邊際收益遞增規律。在新經濟的概念中沒有“標準”和“最優”而言,因為新經濟的擴大再生產過程是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還尚未確定的時候,無法對標準化和最優化進行界定。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新經濟的風險性比傳統經濟更強。
(三)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相互關系傳統經濟和新經濟看似兩個經濟范疇,一個是高資源、低知識,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大批量制造業和加工業的經濟范疇;另一個是高知識、低資源,遵循邊際收益遞增規律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范疇。然而,兩個經濟范疇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依賴,對立統一地存在于現代經濟世界和世界經濟中。對立性表現為:傳統經濟在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將逐步被新經濟所代替;若只抓住傳統經濟不放,新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而且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統一性表現為:①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基于傳統經濟。傳統經濟與新經濟相互蘊含;新經濟則延續著傳統經濟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②傳統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又促使傳統經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③在現代經濟體系的所有行業中,同時存在著收益遞減與收益遞增機制。收益遞減規律掌握著現代經濟的制造工業和加工工業的傳統部分;遞增收益規律掌握著現代經濟中以知識為主的新經濟部分。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是傳統經濟向新經濟發展的聯系紐帶。當新經濟以知識要素為發展動力而取代傳統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時,會由生產率提高而使邊際收益遞增實現。但是,若不能繼續創新,邊際收益遞增就會轉為邊際收益遞減。④傳統經濟帶來的外在如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會成為導致新經濟發展的誘因。
- 上一篇:局長在文明單位誓師會講話
- 下一篇:國稅局長在財稅專題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