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研究
時間:2022-12-19 09:14:09
導語:消費主義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生活質量是中國本土新心性心理學的重要理論成果,從心理學的視角揭示了人的精神生活和本質追求。消費主義對大學生的心理生活、幸福感受和心理成長造成了眾多消極影響。高校應從增強核心價值認同、樹立正確消費取向,挖掘傳統心理文化、建設積極心理環境,注重心理課程教育、重構課程內容體系,關注內部因素激發、引導主體心理建構等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消費主義;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
心理生活質量的概念源自新心性心理學,是個體心理發展、完善及成長過程中外部感受和內在體驗的水平,包括主客觀心理生活質量、認知生活質量和體驗生活質量[1]。心理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不同,不僅關注外部條件對人內在體驗的影響,更強調人的主觀心理體驗,這也更符合中國人對人生和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詮釋。消費主義作為一種以追求和崇尚過度的物質占有或消費作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價值觀,以及在其支配下的行為實踐。隨著西方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傳入我國,在消費模式上的揮霍浪費、生活方式上的唯“物”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消費至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生活質量。
1消費主義對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的沖擊
消費主義是融價值觀與實踐行為為一體的,基本特征是既注重客觀的物質消費,也注重物質消費的象征意義。消費主義以占有物質財富和過度消費作為衡量人生快樂、幸福與否的標準,消費主義不僅盤踞在大學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還支配著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并從心理生活、幸福感受和心理成長等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生活質量。1.1消費主義迷惑著大學生的心理生活。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物,體現為人具有物質性和精神性雙重屬性。心理生活作為人的精神性的核心內容,是為人所理解、闡釋、覺悟、構建的生活,是沒有被分割和還原的心理原態。然而,隨著物質世界的快速發展和極大豐富,消費主義竭力將人的物質需要和物質生活擴大化。這無形中破壞了人的物質與精神的平衡,人們追尋的重點逐漸從精神生活轉向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危害還在于其倡導的消費至上和物質享受,將人的人生價值等同于物質欲望的滿足。這種盲目滿足于物質追求的生活方式,消極意味濃厚并與人的本質屬性背道而馳,也與大學生對心理生活的價值理解相抵觸。使得大學生沉溺于物質需要和占有的滿足,弱化了對心理感受的主觀感悟和建構,從而使大學生迷失了對心理生活的探尋。1.2消費主義異化著大學生的幸福感受。西方資本主義提倡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嘗試在消費與幸福間建立所謂的必然聯系,將個體在消費過程中需求的滿足視為幸福的來源。消費主義過度強調人的欲望,虛構人對物質的虛假需要,誘導人們對商品無度索取和占有,背離了消費的真實目的。消費主義對大學生的腐蝕體現為該群體中層出不窮的攀比、炫耀、奢侈、浪費等異化的消費動機和行為,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在心理和情感上失衡、冷漠和孤獨。這種異化的幸福觀使大學生將幸福建立在對消費商品欲望的滿足上,按照量的標準而非質的標準去衡量個體滿足的程度。消費與幸福感有重要關聯,但二者并非呈永無止境的正向比例,這便是已被廣泛證明的“幸福悖論”。因此,異化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消費主義提倡的幸福途徑必然畸形化,產生的結果也必然是異化的幸福。1.3消費主義阻礙著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心理成長是個體心理不斷完善、拓展和提升的過程,包括心理發展特點、心理成熟度、心理角色變化及心理認知的不斷完善。新心性心理學中的心理成長是對傳統發展心理學中心理發展概念的超越,是從生物和生理向心理和心性的轉變,是從成熟和發展向成長和提升的轉變,是從心理的直線發展向全面擴展的轉變,是從心理的平面擴展向縱向提升的轉變[2]。消費主義的物質取向使大學生迷信消費至上和享樂主義,心理脆弱、精神空虛、人生意義虛無,侵蝕著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擔當,淡化了對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追求。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消費主義將人際交往物質化和將他人工具化,異化了的人際交往模式更加削弱了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外部助力。此外,消費主義還從外部通過廣告和宣傳使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萎縮化、庸俗化,主體內在力量無法得到正常釋放,主體性和創造性也受到抑制。
2消費主義影響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的路徑分析
2.1外部環境——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消費主義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市場經濟雖發揮著調節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但其最大特點是每個市場主體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客觀上會助長大學生產生享樂、拜金和物質主義等傾向,將金錢作為衡量一切的價值標準。隨著消費社會的成形以及經濟活動從以生產中心向以消費中心的轉變,現代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消費經濟,而消費主義又反向放大和強化了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此外,大眾傳媒作為市場經濟的幫手還在不遺余力的推波助瀾,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消費文化對大學生的誘導和滲透更是無孔不入。傳承已久的崇儉黜奢的傳統消費觀念不可避免地被忽視,進而全面影響了大學生的思維認識、價值判斷和生活方式。近年來,大學校園里的校園貸、奢侈消費、攀比消費和炫耀性消費便是例證。2.2文化背景——面子意識的推波助瀾。面子是在社會活動中客體對個體給予的一種良好社會自我價值的感覺,我國的價值及文化取向一直是集體主義,國人常會以“關系自我”來替代“獨立自我”,“關系自我”的負面影響就是喪失自我獨立性并滋生面子意識。在消費活動中表現為為了迎合或滿足客體的期望,個體會自覺地遵從相應的消費規范或消費標準,如果沒有遵照或是違背便會受到譴責或是自我懲罰,使個體產生喪失面子的心理感受。大學生正處在建立親密關系、尋求歸屬感的關鍵期,社會、圈子和同輩群體的規則和意志對其行為模式和價值判斷的影響至關重要。在消費文化的侵襲下,部分大學生為建立在群體中的自我價值,會不自覺地將面子意識、社會關系與消費意愿連接起來,并顯著影響其消費決策制定方式和行為傾向。2.3主體特征——個體發展的階段局限。大學生正處于快速趨向成熟、但卻未完全成熟的特殊階段。此階段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特征對消費具有重要影響。首先是缺乏辨識能力,大學生的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但對事物的分析辨別能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學生對消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認識不足。其次是對問題的思考不夠深入、浮于表面,大學生對新異性的事物倍感好奇,而現代商品的宣傳和營銷正是抓住了大學生的這種獵奇心理,通過粉飾其外表和包裝來誘導大學生消費購買,導致價值選擇上的迷茫和困惑。此外,大學生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和模仿心理,消費主義常以社會時尚的面貌出現,創造并引領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潮流,這與大學生強烈的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是相契合的,從而誘導大學生盲目追捧。
3消費主義影響下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提升策略
心理生活質量包括主觀和客觀心理生活質量,由心理健康、價值判斷、生命質量、幸福體驗和心理成長構成,強調人的主體建構性,以及環境和文化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生活質量。3.1增強核心價值認同,樹立正確消費取向。價值觀沖突理論認為價值觀的沖突會打破個體的心理平衡,其本原力量和內部驅動力不能充分發揮。大學生要實現較高的心理生活質量,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增強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認同才能自覺抵制消費主義,在具體教育工作中應通過全員、全程和全面的價值引導,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并舉,通過“課程思政”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發揮體驗式教育的功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勵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磨礪自我,將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消費主義的客觀認識對減少心理沖突、提升心理生活質量也大有裨益,在認識到消費主義符合資本運行邏輯,反映人們對利益真實訴求的同時,不能忽視消費主義對傳統消費方式和幸福觀的異化,應積極倡導適度、理性、綠色、節約的消費觀,實現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進而實現心理生活質量的提升。3.2挖掘傳統心理文化,建設積極心理環境。新心性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與文化相互影響,文化影響人的心理生活質量,人的心理也作用于文化的內容和取向,個體所處的內外部文化都屬于心理文化。人的心理生活還需要特定的環境,心理環境主要體現了主客觀環境在人的心理世界中的反映和主觀構建的結果,心理環境是人的心理生活建構的基礎、生成的養分以及拓展的依據。因此,高校要著力優化心理文化和心理環境,為大學生培養和提升良好的心理生活質量提供支持。要深入挖掘并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節儉惜福、反對奢靡的文化基因,如儒家倡導的“與其奢也,寧儉;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道家提出的“儉故能廣”等。在校園的文化活動中要大力宣傳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把勤儉廉潔、奮發圖強的先進人物作為宣傳重點,通過榜樣示范使大學生懂得幸福生活必須依靠辛勤和節儉。3.3注重心理課程教育,重構課程內容體系。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取向相對消極,關注的重點是被分割的心理現象而非整體性的心理生活,課程內容設置也不夠統一,主要原因在于課程沒有被廣泛認同的理論作指導。因此,在消費主義的背景下,從課程教育的層面就難以培養大學生優質的心理生活質量。心理生活質量由生命質量、心理健康、幸福體驗價值判斷和心理成長等要素構成,在認知、情感和需要等層面形成有機的體系。以心理生活質量觀為指導,建立課程內容體系是符合大學生的本質追求且必要可行的。在課程中要培養大學生實現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達到基本的心理健康標準;通過生命質量和人生意義的探討,引發學生對待生命和人生價值認識和體驗;價值判斷與心理生活質量密不可分,要培養學生對自身在現實社會中的合理價值定位,并能獲得對自己生活所體現的價值的認同;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拓展學生心理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學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潛在能力的發揮;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能夠認識和體驗到生活中的幸福感和積極情緒。3.4關注內部因素激發,引導主體心理建構。心理生活的顯著特征是具有很強的自我建構性,在相同的外界環境下和對象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覺知,并會由此產生不同水平的心理生活質量。此外,事物的發展變化始終是內因在起決定作用,在消費主義的風潮下,能否構建起積極和較高水平的心理生活質量主要取決于大學生主體。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用正確的思想理論武裝頭腦,以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在實際的消費過程中識別虛假、奢靡和過度消費的本質,增強對消費的實際價值的探尋,樹立文化消費、理性消費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還要積極強化大學生自我對人生價值和積極體驗內在感受機制,牢牢堅持正確的財富觀、幸福觀和消費觀,通過增強對心性的理解、體悟和升華,將人生價值建立在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有機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心理生活質量的提升、自我的實現和超越。
參考文獻
[1]焦嵐.心理生活質量研究——基于大學生心理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D].吉林大學,2012.
[2]葛魯嘉.心理成長論本——超越心理發展的心理學主張[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3]羅瑞奎.大學生物質主義、社會支持與孤獨感關系的實證研究[J].教育導刊,2019(8).
作者:羅瑞奎 單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
- 上一篇:大學生消費價值觀教育論文
- 下一篇:線上信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