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創新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31 11:09:00
導語:循環經濟創新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循環經濟與創新管理密切相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做好創新管理。論文應當從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入手,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活動,并實現集成創新,使三種創新活動交融“和一”。再通過實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擴大資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強化社會責任第一的經營理念等中間目標,最后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
關鍵詞:循環經濟;創新管理;集成創新
1導言
從事經營活動時誰也不會不考察資本的投入,不過,絕大多數公司在核算時確實忽略了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本構成,即地球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多數人忽略了資源的有限性和有價性,使得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的同時,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以致資源短缺,對社會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
以許慶瑞教授為首的一批學者于2002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創新管理”(totalinnovationmanagement,簡稱TIM)的創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時代條件下豐富發展創新管理理論,并為我國企業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進行科學有效的全面創新提供理論指導[2]。企業進行的創新都要以資源為前提,沒有資源,創新變得沒有任何用處。鑒于目前經濟活動借以生存的資源短缺和許慶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創新管理理論,我們提出創新使用資源的方式,以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人類和社會實現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認識到賴以生存的資源越來越短缺的危險性,紛紛提出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循環已經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的一股新經濟的潮流。近年來,我國也認識到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2004年中央把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提上議事日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徹底摒棄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將推動我國經濟朝著生態化方向前進,也將提高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競爭力,選擇循環經濟符合歷史和社會規律的必然。然而選擇發展循環經濟只是一個開始,更為重要的是怎樣結合我國國情發展循環經濟。本文將結合我國國情和創新管理有關理論,提出進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并利用集成創新這個有效機制來融合這三者。
2循環經濟的本質與特征—與創新管理密切相關
2.1循環經濟的本質與特征
所謂循環經濟,畢業論文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3]。
發展循環經濟,意味著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創新管理理論來指導,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組合”,它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和創新管理結合起來,從技術、制度、組織三個方面對資源進行創新,并高度融合這三種創新,這樣才能加快循環經濟的進程,更快解決資源短缺問題。
2.2發達國家循環經濟中的創新管理
發達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運用了創新管理理論并取得較好效果。美國是循環經濟的先行者,經過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目標的技術創新,使得既包括傳統的造紙業、煉鐵業、塑料、橡膠業,也包括新興的家用電器、計算機設備業等行業實現綠色生產;在德國,垃圾處理和再利用已成為其循環經濟的核心,通過誘致性制度創新,德國對垃圾處理和再利用實行雙軌制回收系統,有效促進了廢棄物的回收利用[3];2000年日本召開了一屆“環保國會”,審議通過了《循環型社會形成促進基本法》,把建設循環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作為21世紀日本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目標,并以國家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種方式就是強制性制度創新[4]。
3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做好創新管理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的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碩士論文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是指整個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5]。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當前資源不堪經濟發展需求的情況下,創造出“新組合”,使我們的生產方式合理化。所以,我們說發展循環經濟本身就是創新,用
公式(1)來表示:
CE=F{TI,II,OI}(1)
其中,CE代表循環經濟、TI代表技術創新、II代表制度創新、OI代表組織創新、F代表集成創新。這個公式表示了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從技術、制度和組織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并集成這三個方面,發揮資源的更大作用。
3.1技術創新
2004年秋天召開的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10項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力度,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并確定到2010年我國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6]。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通過生產技術與節約資源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相結合,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能性和經濟效益好壞,往往取決于技術體系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6]。舉例來說,如果循環利用資源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企業的廢棄物循環利用就具有可能性,但企業是否有積極性循環利用資源,則取決于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經濟效益好壞。因此,技術創新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前提。
技術是循環經濟的載體,它處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潔生產技術和廢物資源化技術為內容的環境無害化技術(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7]。環境無害化技術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廢物和產品,并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置殘余的廢棄物。環境無害化技術包括預防污染的少廢或無廢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但同時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術。其主要類型有:消除污染物質的污染治理技術、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廢物資源化技術、進行無廢少廢生產的清潔生產技術。
技術創新主體是技術創新中帶有根本性和基礎性的問題之一。正是技術創新主體的創造性活動,支配著或決定著創新資源要素的投入—產出,醫學論文才使得勞動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體變革課題的能動創新過程之中,從而變得更有價值[8]。在進行技術創新的時候,不能以政府設立的技術研究中心為唯一主體,企業更應從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出發,發揮創造性,推動技術進步。
3.2制度創新
目前中國的生態省、生態市、循環經濟省市的試點建設中,普遍存在對技術的重視程度遠高于對制度的重視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為推進主體,靠這種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諾斯認為,制度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制度至關重要,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發揮功能[9]。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是人類對難以為繼的傳統發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戰略選擇。如果只有技術創新而沒有進行制度創新,會造成沒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證循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制度創新有兩種方式,即強制性制度創新和誘致性制度創新。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就是一個制度變遷和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誘致性制度創新是制度創新的邏輯起點;強制性制度創新是誘致性制度創新的必然結果,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10]。所以,在政府為循環經濟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應鼓勵部分先進企業自主進行有關制度的創新。
循環經濟制度體系創新的關鍵是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無價值、無產權的經濟制度基礎,構建以利益機制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制度體系[11]。健全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強制約束制度,職稱論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年)等;完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政策,如向廢棄物的生產者征收處理費,促使其減少資源消耗量和廢棄物產生量;建設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循環經濟制度環境,包括資源制度、產權制度、市場制度和產業制度等。
3.3組織創新
面對快速變化的生存環境,許多企業改變了以前的機械的組織結構,趨向于建立有機的富有靈活性的組織結構,以求通過柔性的組織結構提高本組織的競爭能力。發展循環經濟,意味著經濟模式的轉變,傳統經濟模式的組織結構也就不能適應了,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企業需要進行組織創新。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出發點不同,它是以節約資源為首要原則,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的時候也要考慮到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需求,企業需要建立一個直屬于總經理的資源利用監控部門。資源利用監控部門的主要工作有:尋求當前行業內的先進資源利用技術,并介紹到組織中來;對項目小組和職能部門進行資源利用率的測算,英語論文對資源利用率高的單位進行表彰并推廣該單位的有效方法。另外,由于循環經濟的特性,組織應該賦予資源利用監控部門較大的權力,這樣才能使得該部門有效實施其決策。
4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實施集成創新
李寶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時代的管理創新》中認為,集成從管理角度來說是指一種創造性的融合過程,即在各要素的結合過程中,注入創造性的思維[12]。在創新理論中,高層次的集成是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由分化走向融合,更好的發揮技術、制度和組織結構等因素對主體發展的推動作用。為了更好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使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匹配,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種優勢,更快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如圖1所示,通過有效集成針對資源進行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實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擴大資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強化社會責任第一的經營理念等中間目標[1],最后真正實現最優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標。
4.1對資源進行集成創新的中間目標
為了實現最優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這個最終目標,需要實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擴大資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強化社會責任第一的經營理念等中間目標,這是不可逾越的。這些中間目標的實現是以技術、制度和組織的共同發展為前提的。例如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雖然有了先進的綠色技術,但有的企業出于自己的特殊情況可能仍舊使用原先的“有害”技術,這就需要相應制度的約束;假設技術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然而組織結構又過于臃腫,在浪費人力資源的同時也使得技術和制度的推廣過慢。
(1)大幅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就是為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便成為首要目標。通過對生產流程設計和生產工藝等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可使資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當然,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沒有固定的限制,提高1倍也是進步。不過只要存在著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空間,就要通過各方面的改進來爭取,這才充分體現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
(2)擴大資源再生的投入。從某種角度而言,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復、保持和擴展我們這個星球的生態環境,從而更大規模地提供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服務和生態資源。隨著人類需求的擴張和生態環境破壞所導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費者環境意識的加強等,這種壓力也日益凸現。擴大資源再生的投入,在資源再生技術方面加大投資,提高資源的使用次數,變“有限”為“無限”。
(3)使生產模式朝著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集約化的生產模式,追求的不僅是減少浪費,而且是杜絕浪費。按照皈依自然的設計,在封閉環式的生產系統中,每種產出要么以無害的營養物質的形式重歸自然,如混合肥料,要么成為制造其他產出的投入。留學生論文最近山東省青島市有一個轉變觀念變有害物質為其他產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島市紅星化工廠的鉻渣難題竟然在與近在咫尺的青島鋼鐵公司找到解決辦法,鉻渣恰好是鋼鐵公司煉鐵所需要的添加劑,這樣一來,紅星化工廠解決了20萬噸的鉻渣難題,鋼鐵公司也找到了能減少運輸費用的添加劑。
(4)強化社會責任第一的經營理念。回望大部分企業的發展路程,其經營理念多是盈利第一。這種理念驅使著企業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道德發生矛盾的時候,為了取得經濟利益,不惜犧牲社會利益。作為社會的一員,企業有其社會責任。當前社會面臨著資源危機,企業應該以主人翁身份承擔改善資源危機局面的責任。以社會責任第一為經營理念,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企業也適應社會要求,這樣更有利于企業開展其經營活動。
4.2對資源進行集成創新的最終目標
顯而易見,工作總結上面四個目標并不是獨立的,在實現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同時也在實現其他三個目標。我們堅持四個目標的共同實現,就是要從不同層面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資源。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來實現兩者的平衡。發展循環經濟,進行集成創新,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先導,以強制性制度和誘導性制度為保障,以靈活的“節約型”組織形式為附體,達到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變有限為無限,達到最優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標。在復雜環境下,要實現生存發展,就需要等一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不斷適應、融合的過程[13]。只有有效集成各種創新優勢,才能實現最優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這個最終目標,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有持續的可能。
參考文獻:
[1]AMORYB,LOVINSL,HUNTERLOVINS,etal.ARoadMapforNaturalCapitalism[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9May:145~158.
[2]許慶瑞,鄭剛,喻子達.全面創新管理(TIM):企業創新管理的新趨勢[J]1科研管理,2003(05):1–7.
[3]陶德言.循環經濟浪潮席卷全球[J].全球瞭望,2004(05):51.
[4]曹潔.日本“循環經濟”相關法規及其借鑒[J].日本問題研究,2004(03):9~12.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等譯.商務出版社,1991:3.
[6]齊建國.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J].學習與探索,2005(02):160~168.
[7]張思鋒,張穎1對我國循環經濟研究若干觀點的述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25~29.
[8]李兆友.技術創新主體論[M].東北大學出版社,2004:1~4.
[9]張玉春.關于循環經濟制度創新的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5(02):172~175.
[10]諾思1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效績[M]1上海:三聯書店,1994:47~48.
[11]牛桂敏1循環經濟從超前性理念到體系和制度創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06):63~65.
[12]李寶山,等.集成管理-高科技時代的管理創新[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3]IANSITIM.TechnologyIntegaration:managingtechnologicalevo-lutioninacomplexenvironment[J].ReserachPolicy,1995(24):521~542.
- 上一篇:循環經濟創新管理論文
- 下一篇:畜牧循環經濟匯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