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論文

時間:2022-09-19 10:52:00

導語: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論文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生產方式

[論文摘要]人類處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中后期,正向生態文明邁進。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一種社會形態。而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資源循環方式,它相對于以前的那種“資源產品廢品”的循環方式,是節約資源和能源,實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它相對于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那種一味注重追求經濟效應,而以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污染為代價。而循環經濟提倡的一種“資源產品再生產品”的一種良性循環方式。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時,在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的總和。生態文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發展形態,它相對于古代的原始文明還有農業文明以及工業文明,它是對工業文明對自然和環境破壞的一種反省,是工業文明糾錯后的一種更高社會文明形態。

一、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產生的背景

循環經濟是19世紀7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首先提出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當時西方經濟學家意識到經濟發展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所以不能再延續以前的那種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當時的經濟學家分成兩派:消極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要停止增長,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自然是有害的;積極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應該繼續大力發展,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是必不可少的;而提出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家則是應用中國的中庸主義,將兩者恰如其分的結合起來,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

而生態文明則是21世紀的中國針對當前國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作出的正確的抉擇,經濟雖然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幅度的高速增長,但是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嚴重污染,每年我國都要向國外進口大量的石油,煤炭等重要的資源。尤其是我國作為一個煤炭生產大國,而煤炭利用率不足30%,而美國這些國家利用率是80%,不難發現我國的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很低。與此同時,中國的國情是人口多資源平均少,如果經濟還是以以前的盲目注重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增長量,而忽視生態和資源的作用,則我們將把我們后代的資源和能源也用完。與此同時,我們將長時期內處于工業發展階段,完善工業發展階段的弊病,對工業文明進行彌補過錯,所以必須進行生態文明。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對環境都有著高度的重視,綠色經濟已成為經濟的主潮流,與別國進行交流,也必須遵循達成這一點共識。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模式。兩年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國家級“21世紀議程”的國家,從而加快了與各國的交往。

生態文明的提出得到黨中央和學者的普遍重視。在黨的十六大上,把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其中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004年中央人口與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書記又強調指出,要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在全社會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在最新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使生態文明理念在全國推廣,從學術理論到中央權威的政策都得到了體現。

二、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的特點

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追求的是綠色的GDP,不再是以前單純的追求利潤和物質利益。對于企業來說不再是單純的一味追求生產產品和商品,一味的銷售自己的產品,為了銷售而生產或為了產品的數量最大化而生產。計算成本時也會計算環境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它所需要的享受的是服務,使用性能的服務和售后的服務。國外有些汽車廠商,它們主張一個小區可以共同使用小汽車,而且其汽車的零部件都會標上不同的回收廠家代碼,這樣既可以使汽車的用途得到最充分的使用,又可以回收資源。實現資源和能源的最大的利用,保護環境,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實現清潔生產。在經濟各個領域與環節,保護自然和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最終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和諧,人和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是社會演進的過程。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是利用原始的簡單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因此,對于自然資源的開采是初級的。對環境破壞不是很嚴重,所以稱為原始文明。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只是有限的對資源開發,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也是局部的,因此是農業文明。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于自然的開發的是全面的,對資源和能源大肆浪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開發與被開發的關系。雖然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卻面對的是滿目瘡痍的地球,因而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后期的一種彌補,是整個社會從思維到行為以及價值觀的一種進化,是人處理自然關系的一種合理探索的結果,是一種社會文明替代野蠻的形式。三、循環經濟與生態文明的聯系與區別

1.聯系。循環經濟可以說是生態文明理論中的一個部分,循環經濟強調在發展經濟時要實現能源與資源的再回收再利用,節約資源和能源,清潔生產,放棄以前的高污染高消費的方式。它貫穿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整個經濟過程。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不是一味的發展經濟。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文明形態,它是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解決改造期間的毛病,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它同樣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樣是一種和諧的理念。

2.區別。生態文明涉獵非常廣,其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方面,在經濟方面是生態經濟,而生態經濟在工業方面主要表現在循環經濟,建立新型工業;在農村是生態農業;在文化方面是實現生態教育和推廣生態道德;在環境方面是進行生態工程。因此循環經濟是其中的一個經濟領域中的一個方面,循環經濟只是經濟領域的環保和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如何使二者得到和諧統一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精神支撐、政治保障和生態前提,共同構成了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當前,基于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構建和諧社會尤其應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進行。對于整個社會應該推廣生態文明,在生態文明的指導下,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在經濟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方式。如美國、德國、日本一些發達國家一樣建立《清潔生產法》,發展與完善相關環境法律,這樣在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各個環節通過行為規范和生態道德意識的提高,從而節約資源和能源,實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對于污染的企業要采取經濟和法律上的制裁。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于人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劉延春,《關于生態文明的幾點思考》,生態文化,2004,(1).1

[2]尹奕平,《走生態文明之路對山東省日照市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剖析與思考》

[3]馬傳棟,資源生態經濟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1)